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以“五个对接”推进高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研究
范文

    李顺秋 李米 刘殿阁

    

    [摘 ? ? ? ? ? 要] ?以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五个对接”为参照,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着重阐述教学评价改革的思维方法,创新构思前置化设计、多元主体参与、内涵职业化、评价质量标准化以及信息化等教学评价方案。

    [关 ? ?键 ? 词] ?人才培养;五个对接;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 ?G712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8-0090-02

    教学评价是职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环节,不仅要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等方面遵循“五个对接”,更要在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实现“五个对接”。由于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仍然存在“两张皮”的问题。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尤其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更具有指导作用。本文着重以“五个对接”为依托,以高职城乡规划专业为例,深入研究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方面的问题。“五个对接”即指教育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技术标准对接、教学评价与岗位评价对接。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五个对接”是紧密相关的,在专业设置、内涵构建、教学组织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在教学评价方面仍存在不足,如评价的设计滞后、被动,研究不够系统、深化,评价内涵与需求脱节、评价内容标准主观性强,组织实施不到位,评价手段方法陈旧等,现提出“评价设计前置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涵职业化、评价手段信息化、评价质量标准化”的职业人才评价创建方案。

    一、评价设计前置化

    教育与产业对接是职业人才培养设计与实施真正的逻辑起点,产业的发展依托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多年来高职规划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等已经形成较完善的体系,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城乡规划专业必须注入新的内涵,着力于县级及以下村镇规划建设,真正做到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在确定产业人才需求的同时,要把教学评价的基本思路、基本框架融入设计,也即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确定教学评价的方向,把教学评价“前置化设计”提前策划,制定框架,形成考核评价大纲。同样在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技术标准对接等环节继续融入并细化评价设计,逐层深化评价的内涵与标准,使评价与人才培养方向、规格定位同步综合设计,从而改进以往的评价设计滞后、评价组织被动的局面,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理念,把评价设计贯穿在人才培养设计的全过程,在研究对人的需求的同时,也明确了评价内容及标准,需求与评价相辅相成,互为参照,这样才能使人才链与产业链更合理地衔接,培养的职业人才更符合社會产业的人才需求,符合社会企业及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教学评价前置化设计与“五个对接”关系示意如下图所示。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不仅是评价学生的学业情况,更在于评价与企业需求的符合性,即是否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学评价不应只由学校独立组织完成,必须使社会企业及用人岗位或部门参与教学评价,构成“教师(学校)+行业专家(社会企业)+基层技术人员(用人岗位)”多元主体评价的范式,学校应组织实施评价的全过程,并对学生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等加以考核,社会企业着重对学生从“社会人”“企业人”的要求进行评价,用人岗位或部门则侧重从具体的岗位技能需求进行评价。评价的多元主体应密切合作,在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方法、评价过程与评价组织等各环节开展校企对接,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总结提炼形成基本固定的评价模式和方法。这种合作对接同样也应前置设计,应在研究人才培养规格、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方案时深入开展,明确考查评价的目标和评价内容,实施过程中企业可以对自身的用人标准进行评价,可在学校和企业两地组织分阶段、相互交替地进行教学评价。推动教学评价方式方法的全面改革,提升评价质量与评价效果,增强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实用性和可靠性。

    三、评价内涵职业化

    从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技术标准对接、教学评价与岗位评价对接等几个对接要求来看,不仅反映了人才培养的设计要与职业需求相适应,其深层意义还在于使教学评价与需求相适应,因此必须做到评价内涵职业化。根据社会需求、企业需求、岗位需求等构建评价范围、设计评价要素和评价点,确定评价标准,实现人才链与需求链的完美对接。对一名成熟的职业者而言,职业化的评价要求应是很全面系统的,评价要素更多,评价点更全面,评价标准更高,而对于即将走上职业岗位的大学生,也必须按照职业化的要求进行评价,但评价要素、评价点等可适当放宽,合理把握尺度。因此要在评价内涵职业化设计阶段进行充分论证,经实践检验后不断改进完善,固化形成以职业化的形态、适宜的控制标准、多元化主体参与、分阶段组织实施的考核评价范例模式,并加以全面推广应用,彻底改变教学评价的传统思维模式,从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四、评价手段信息化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工作效率低、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实用性不强、缺乏灵活的操作性等,且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不相适应,因此应结合教学评价前置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涵职业化等要求,以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为依托,开发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平台,改进传统的评价方法。目前虽有各类开发软件应用于网络、微信等进行各种各样的评价,但尚未形成可用于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评价的高端系统平台。要打造高端信息化评价系统平台,一方面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加大投入研发通用性的评价系统,制定有关技术标准和管理文件,全面推广信息化评价方法;另一方面在有关政策、资金的支持下,各职业院校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创建符合政策要求又各具特色的教学评价系统平台。评价系统平台开发建设应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充分体现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的特点

    一是评价的职业化内涵构建,应聘请企业人员共同讨论研究制定,确定合理适宜的评价点、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直至确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题目,并输入信息化评价系统平台;二是在专业课程教学、技能实践课教学及顶岗实习等阶段,社会企业的人员也应参与评价的过程,尤其在顶岗实习阶段要对整个实习期进行评价,实习岗位的指导教师通过网络系统平台参与评价。

    (二)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有机结合

    把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以及通识性技术等以客观题目的形式组织网络在线考核评价。技能性考核、应用能力考核等所涉及的有关技术要点、控制要点、动作要领、工作方法、流程等,以主观或客观题目的形式尽量转化为信息网络在线考核。实操性考核、综合性考核等以主观题目的形式采取传统的现场考核、答辩考核等,但评价分值及结果一并录入系统平台。

    (三)创建实体性强、可组装(安装或拆卸)的动感考核信息化系统界面

    创新设计具有工程实体画面、动态图形等进行模拟仿真实务操作的考核评价系统。学生可在网络电脑上操作,如规划设计、模型制作、绘图、钢筋绑扎、墙体砌筑、机件安装等,从而实现模拟仿真实务操作考核,使场地不足、消耗较大且不便于组织的现场作业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并转化为信息技术考核评价的方式。各院校、各专业、各门课程等要积极投入研发,创建符合各自考核内容要求的操作系统界面,有机地配合考核系统平台设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订完善。

    (四)适当设置递进或阻止式的评价台阶

    在学业中的关键节点处设置不达标不允许继续参与系统评价的控制点。这对软件设计而言是极其容易实现的,关键是对在哪里设置、如何设置等进行充分的研讨论证,使其成为既是对学生学业水平考核评价的手段,也是对学生预警、降级、退学等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数据及依据。

    (五)安全监控系统应确保完善

    网络系统安全是个很大的概念,涉及范围广,这里主要突出强调的是作为考核评价系统,应规避学生顶替、相互抄袭、弄虚作假等不良行为,达到真实性考核评价要求。因此評价系统平台应具备对评价对象的视频监控、头像扫描、指纹验证等功能,既是对系统设计的要求,也对评价管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五、评价质量标准化

    以往在职业人才评价和教学评价上,各地区、各企业、各岗位、各院校、各专业、各门课程等的教学评价均有一定的自主性,自己设定评价标准,虽然具有灵活自主性的优势,但也存在人才质量参差不齐、人为的评价因素较大以及监控管理不到位等缺点,因此必须根据全社会发展水平,对职业人才制定统一的评价内容及标准,各专业、各岗位、各门课程要形成一个具有区域性或全国性的评价质量标准,构建一个类似社会上的“等级考评”“最低分数线”等职业人才评价模式,强化对某一专业的毕业出口标准化、某一岗位的入口标准化的管控,通过这种把住“出入口”的管控方式,逆向推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职业教育内涵构建、教学组织与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及实训教学等有关职业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各要素的建设与管理,促进职业教育链、职业人才链、产业需求链的有机衔接。要实现评价质量标准化建设,也必须以“五个对接”为依托,多元评价主体参与,并融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打造一个标准化、易操作、可推广的教学评价系统平台。

    综上所述,针对以往的教学评价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不足,论述了教学评价的创新思维方法,力求全面改进教学评价的理念、内容、方法及手段,在评价设计、评价主体、评价内涵、评价过程、评价手段、评价标准等各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创新,把好职业教育的人才出口关,全面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倪焕敏.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标准和方法研究[J].内江科技,2018(9).

    [2]谢绍平.探究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内容和方法[J].教育与管理,2016(12).

    [3]黄瑞.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J].经济研究导刊,2014(11).

    编辑 冯永霞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8 12: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