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融合策略 |
范文 | 李文娟 摘要:语文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资源,也为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融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文章就这方面的话题结合教学实践做出探讨,提出几点有效融合发展策略,以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8- 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背景下十分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年龄比较小,身心发展也还不够成熟,其思想观念和行为素质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德育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其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整体教学效果,还能够促进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将德育与语文教学相融合,要求教师对书本教材存在德育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并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探究活动中汲取更多德育知识,使学生思想行为得到熏陶,引领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融合的重要性 第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蕴含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学生进行学习时,不仅可以扎实基础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科综合能力。而教师对课本教材进行深层次探索,还可以挖掘出很多德育资源,将这些资源引入到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还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趣味性,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第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深入剖析以后,我们可以发现课文潜藏的德育因素往往存在于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中,如:领会文章作者传达的主题思想。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知识,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找准德育切入点,并利用层层设问、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抓住德育知识点,细致感受课文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进而促进小学语文和德育目标的达成;第三,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在长期语文教学与德育熏陶下,学生思想素质也会得到显著提升,并推动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研究教材,创造时机 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为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说每一篇课文都闪耀着德育的光辉,作为语文教师要宏观把握全套教材,有意识地去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并根据教学目标将德育内容巧妙地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随文悟道、因道解文。为了增强德育教育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课文的情境中,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再现课文情境,增强语文的感染力,用活生生的文学形象触动学生情感点,使他们在情感上受到深刻的影响。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依托道德情感,基于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情感时机,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丰富情感体验,有了道德情感后,学生的内心才能产生道德需要,才能将情感转化为指导言行的内驱力,从而更好地履行道德义务。 (2)巧设质疑,渗透德育 问题是贯穿课堂教学的主线索,有效的问题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还能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一时机,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辩论,将会使德育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时,在学生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抓住题眼“穷”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穷人主要指的谁?他们穷吗?为什么?”学生凭借自己的阅读理解,深入思考,在回问中产生意见冲突,有认为穷人穷的,还有认为穷人不穷的。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组织他们展开辩论。学生对这一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而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为了在辩论中有精彩的变现,他们研读课文,搜集辩论素材,整理辩论思路。正方认为桑娜、渔夫是贫穷的,并找出论据。从吃的方面来看,黑面包,菜只有魚;从穿的方面看,孩子们一年四季都光着脚;从用的来看,钟的声音已经发哑,说明使用的时间很长。无论是吃的、穿的还是用的都表明桑娜一家极其贫穷。反方则提出不同观点,课文中的第八段描写了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带回家时温暖的心,她在物质条件极度贫穷的状况下,还将两个孩子带回家抚养,由此可见桑娜的心灵是多么纯洁,精神是多么富有……课文的主题越辩越鲜明,越辩越明朗,学生也在激烈的争辩中感受到桑娜宁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获得心灵的净化。 (3)深情朗读,升化德育 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手段,是一种情感丰富的有声化活动,朗朗的读书声本身就是语文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学生在朗读中将感情充分地调动起来,随着文本节奏的变化而流动,使感情得到升华。不仅如此,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从朗读开始的,朗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至关重要。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教学,使亲切的朗读体会涌遍全身,让情感喷薄在朗读中。以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一课为例,这是毛泽东长征即将取得胜利时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语言激昂有力,催人奋进,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红军战士长征路上的大无畏精神。根据文本的写作特点和寓意,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采取朗读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用心朗读,做到的入情入境,在读中动心动情,收到情感的感染和熏陶。首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介绍长征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把握学习方向。 总之,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使得德育教育成为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科目,更应该肩负起德育教育的重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对课文潜藏的德育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并找准课堂教学德育切入点,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同时借助现代多样化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在主动探索和合作讨论中解决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传达的可贵品质和崇高精神,并在生活体验和自主践行中提高自身思想品德素质。让学生浸润在浓郁的德育氛围中,体会人性的光辉,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带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生年.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2020(03):37. [2]房文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