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探究 |
范文 | 陈秀丽 摘 要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自从人类诞生那天起,人与环境就息息相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地理学科就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一门学科,每一个地理事物都是一个综合体,是地理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的。 关键词 地理 核心素养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地理原来的应试教育学习方式比较单一,与地理自然科学的思想相差甚远,也不适合当代学习的需求,于是教学指导思想也不断的改善,由最初的双基教学,到三维目标,到地理核心素养提出的变化。地理核心素养是行为素养,不是知识的整合和简单的超越,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之后形成的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发展观,是地理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对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地理核心素养不是基础素养,而是更高一级的素养,是逐步适应个人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是人类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发展问题,面对资源、环境、发展问题,人类要想持续发展下去的话,就得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综合思维是人们运用综合的思维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和动态的分析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的观点认知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复杂环境的基本方法。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查实验和调查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考察、调查等是地理课中重要的时间方法,也是地理课中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的在真实情景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基地是课堂,在课堂上如何使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呢,下面谈谈我粗浅的几点认识: 1情景带入,问题引领,思维导图构建 教學中每节内容涉及的面比较广,并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教材呈现了一部分内容和图片,但还不够全面和贴近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再加上高中生的生活经验有限。教师应该补充相关图文材料、视频等素材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设置相关的情景,如,分析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时,教师给出文字材料:美国一位叫作约翰斯顿的农场主,经营的农场面积达3200亩。经营这么大的农场需要多少人呢?只有三个人,约翰斯顿领头,雇佣两名农业工人,就一切都搞定了。这种情景分析在教师问题引领下,学生先独自阅读,获取信息,分析思考问题,整理答案,使学生很容易分析出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的特点。有了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环节,同学思维的碰撞,多角度思考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综合思维。问题引领,学生完成每个问题后,知识还是零碎的,没有一个系统的概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每节课课堂内容总结上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每个问题联系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2每天一图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显著特征之一,地图的尺度可大可小,大到世界地图,小到一个地理事物分布。区域地图可以说是学生致命的弱点,成绩差点的学生共同点是脑中没图。地理知识的考察都必然落到一定的区域当中,不能准确的定位,就不能精准判断所考查的地理环境各要素特征和相互作用,就很难得出正确答案。怎样增强学生的地图素养呢?我们可以尝试从高一新生入校就开始每天一图展示。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先认识大尺度的地图——世界地图,13个地理分区和主要国家,教室里专门设置一个白板,每天一人负责板画和文字介绍。积累一年后,高二学生就可以介绍小区域地图和自己喜欢的地方,或者想去旅游的地方,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这样不断的积累,相信学生对区域定位、轮廓特征掌握就比较熟悉了。 3地理实践力实施——地理社团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课标中已经明确提出,而且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的,在教室里黑板上教授游泳和骑自行车是培养不出来的。地理实践是学习地理就好的方法,基于我国现在的人们思想观念,真正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像德国初二孩子似的真正体验伐木工人的生活,在我国是很难实施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我们就只能一步一步迈进。可以对地理有兴趣的学生自愿组成社团,参加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试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去。社团的成员把自己的感受,收获分享给同班其他同学。通过这种方式传递给其他同学的信息更具有说服力,同学接受起来更容易。 4人地协调观贯穿始终 人地观是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发展观,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地理教学中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充分体现了人地协调观;必修二人口、城市、农业、工业和交通的持续发展更是要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区域教学中资源的开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转移都是可持续发展贯穿始终。教育教学中这种思想不断的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 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实是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的关键,是地理学科课程目标之所。在我作为一名地理教育工作者,立足既定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不断探索培养地理学科素养的方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