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教师古诗教学常见问题分析和策略探究 |
范文 | 邵敬槽 [摘要]新教师是教师队伍中不忽视的群体,而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新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常常出现目标模糊、评价单一和缺乏内化等问题。在教学中,新教师要从语言积累为先、区分阶段目标、以读引领教学、安排仿写内化和回归儿童本位等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使学生爱上古诗,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获得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新教师;古诗教学;语言积累;儿童本位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碼]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13-0028-02 在语文教学中,新教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师群体。不少刚走上教坛的教师,一方面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另一方面不知道古诗该教什么、怎么教,因此,他们的古诗教学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具体有哪些问题呢?又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新教师古诗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新教师因古诗教学经历少,教学经验不够,同时对儿童学习古诗的困难把握不准,因此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 (一)阶段目标模糊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积累古诗,新教师往往会让学生提前背诵、默写古诗。这样,就忽略了古诗是不是适合学生,也不管学生是不是真正理解古诗的问题。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面面俱到地展开教学,导致学生什么都理解不到位。其实,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但是,新教师只想着笨鸟先飞、快人一步,一味地要求学生先把必背的72首古诗分批背诵下来。这种揠苗助长式的积累,忽略了儿童的身心特点,给学生的古诗学习带来厌烦和麻木。 (二)评价方式单一 现阶段的古诗教学评价,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完成古诗文的填空”,这是对关键句子的记忆、默写情况的考察。因此,新教师教学时以此为参照,导致教学活动十分单调、呆板,缺乏变化。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这样的印象:学习古诗就是为了考试的时候正确完成句子填空。至于古诗的韵律美、画面美、意境美、意蕴美,新教师常常是匆匆而过,这样导致儿童思考不多、体验不深。因此,古诗表达的优美意境,能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学生寥寥无几。这样教学,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偏离了学习古诗的初衷。 (三)内化追求不够 在古诗教学中,由于经验缺乏和教学理念贫乏的原因,新教师很少在意学生是否将所学的古诗内化成自己的语文素养。课程改革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古诗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而不是仅仅盯着教学步骤完成课堂的背诵任务。不少学生课上学习了古诗,课后完成了背诵,考试完成了填空,却没能提高古诗学习鉴赏的能力。究其原因,就是没能真正将古诗内化成他们自己的知识素养。课上的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课后只是死记硬背,这使学生无法内化内涵丰富的古诗,当然也就无法转化为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新教师的古诗教学策略 古诗教学,虽然有一套有效的基本教学流程,但要想真正教好古诗,仅仅按照这个流程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新教师,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强化古诗教学。 (一)古诗学习:须以语言积累为先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浅显却很真实的道理——古诗积累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积累古诗,让学生徜徉在诗歌的海洋中。在《香菱学诗》一文中,林黛玉给史香菱的建议是多读王维、李白、杜甫等名家名作。可见古诗的学习,离不开优秀古诗的积累。当然,古诗文的积累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其次,要在比较和选择的基础上,积累优秀古诗文,而不是什么诗歌都要背诵。 (二)分段要求:明确古诗教学阶段目标 作为新教师,除了多听专家、名师的课,多读教学期刊的文章之外,还要认真研读教材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三个学段的古诗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一学段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一阶段处于培养语感阶段,不需要学生深究诗句的意思,只要学生能诵读,对诗歌进行想象,理解诗歌的美就可以。这为后面两个阶段的古诗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因为有了第一学段的积累,第二学段要让学生在诵读中逐步体验作者的情感,同时能够根据注释理解诗文大意。 第三学段要求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因此,第三学段的古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诗文的意境、体味作品的内容,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平仄之美、对仗之美。 可见,古诗学习的要求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由浅到深、拾级而上、逐步提高的。新教师要遵循课标的要求,不应揠苗助长、乱提要求,否则会增加学生的负担,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三)以读引领:遵循古诗教学一般规律 古诗教学,记诵是不能逃避的任务。朗读不仅仅是学习古诗的途径,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学生朗读。一是要“咏读”,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自己的感悟。二是“解读”,对古诗的朗读要区分不同的层次:先要读通、读顺、读正确,其次要读懂大意。三是“美读”,要读出诗文的美,把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融人每一个字词中,读出自己的个性。这样朗读,才能读出诗文的韵味,读出审美的味道。 (四)仿写内化: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就像牛吃草要经过反刍一样,小学生学习古诗要进行仿写内化,才能使学生有效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有人认为,仿写古诗是在为难小学生。要知道我们古人对三四岁孩子就进行启蒙教育,四五岁时要求诵读。现在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十岁上下了。在第二学段开始,让学生进行古诗仿写是完全可行的。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执教《敕勒歌》一课时,就让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仿写。实践证明,三年级的学生是能够写出优美的诗句的。这种仿写是学生内化古诗的一种表现,和考试填空相比较,更能展现学生古诗学习的综合效果。 (五)转换视角:让古诗学习回归儿童本位 在古诗词教学中,新教师似乎常常忘记学生是儿童的身份和特点,总是一味地挖掘词语的深义,解读古诗词的文化内涵,以充分展示教师的文学功底.这样就“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寻找切入点,努力避免成人的立场和视角。这一点是需要新教师牢牢地把握的。 总之,新教师要尽快找到古诗教学的正确路径,尽快缩短业务的“磨合期”,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让传统文化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心田。 (责编韦雄)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