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试论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
范文 | 李小龙 摘 要: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对最后的结论太过关注,相反,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重视。并在这重视当中,将正确的学习和思维方法等教授给学生,然后在对学生的开动大脑、参与学习进行引导的同时,在学生同步构筑教学内容和大脑原有知识的情况下,构建起一种非人为的知识本质联系,以此来实现学生的创新学习思维活动,从而达到对学生创新学习激励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教育;培养策略 一个人创新精神的不断提高,与其创造力的高低是脱不开关系的。创造力是一种基础为现有知识和经验,通过一定的智力活动以及对重新组合、独特加工方式的利用,将一些新产品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并以此为行动力量让其被成功创造出来的能力。教师要想将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提高,就需要将学生的这种创造力进行加强[1]。而要想将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加强,教师就必须进行不断的创新教育。基于此,本文将会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培养进行策略研究,以此来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 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好奇心强,少年的好奇心往往可以使得学生在观察、思考以及探索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和细致,进而也就可以将探究性的问题提出来,从而使得学生的个性创新被激发出来。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多加爱护以及正确引导。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小学生大都不是自己主动参与学习中的,在学习中自我意识也比较缺乏,大多数时候学生都是被动接受所学知识,对教师的依附性也极强,使得学生在学习当中,被教师、教材以及课堂圈完全地束缚住,进而在不敢越雷池的情况下,压抑和扼制了学生的创新个性的发展。而在现如今改革的新课程当中,则又提出了学习的主人是学生,而非教师。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对质疑情境的创设予以重视,并对学生从机械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知识的改变进行引导,以此来达到对学生发展的创新精神提供保障的目的。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比提出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学生对知识和问题进行探求、发现的开始就是对知识的质疑和问难。因此,学生思维创造性的表现就是学生对问题的敢于提出、善于提出以及勤于思考。就比如说教师在对应用题“有25块正方体大理石,这些大理石棱长为0.6米,每立方米重2.5吨。如果用载重5吨的汽车,将这些大理石一次性运去工地,则需要多少量汽车?”进行讲解时,学生也许就会利用“2.5×(0.6×0.6×0.6)×25÷4.5”这样的方式得出“要想一次性运完大理石至少需要3辆汽车”的答案。在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这样的解法给予认同。但是这个时候,有些学生就会将“25÷3的商并非整数,如果说要在汽车载重量不会超标的情况下,一次性利用三辆汽车将25块大理石全部运完。那么就只能将大理石给锯开来,然后将其分别放在三辆汽车上进行实际运输,但是这样却又与原要求并不符合,因而用三辆汽车这个答案应该是错误的[2]。”这样的质疑提出来。这个时候,教师往往都会对学生能够用事实说话感到惊奇,因而在面对这样既不会对教师和题目进行盲目信任,也不会对知识进行盲目吸收,甚至是会主动进行独立思考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相应的表扬和赞赏,并对学生的主动探索进行引导,以此来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加强。 二、对内在的诱导予以重视,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 俗话说得好:“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迫使它饮水。”其实从本质上来看,教学环境就是教师创造出来的环境,而教学模式也就是对环境进行创造的方法。虽然说学生安静地坐在了教室里,但是这却并不能代表,学生在主动学习的状态当中。事实上,只有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出来,才能算是教学有了一半的成功。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诱导,并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激发,从而在加强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将对学生的学习创新引导进行有效实现。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圆的知识”进行教学时,就可以将“同学们,你们是否有人能够对汽车行驶得又快又平稳的原因进行了解呢?”由于汽车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因而在这个时候,学生都会答出:“因为车轮是圆的。”而在这个时候,教师又可以趁热打铁地询问:“那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就可以让汽车又快又平稳地行驶呢?”这个时候,学生往往都会绞尽脑汁地思考,为什么呢?想知道答案,却又无法知道。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并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相关内容的学习,对圆的知识,像圆心、直径和半径等进行探究,并让学生在对答案进行追寻的过程中,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解释。像这种方式,就可以将学生的热情和教师的热情结合在一起,进而可以在学生的主动参与当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也就可以实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的目的。 三、对多向交流给予重视,实现对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 创造其实就是一种集体活动,其不僅可以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还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能够在彻底改变传统的单向传输教学现象的同时,对学生的自主团结和协作优良创造品质进行培养,进而在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帮助的情况下,实现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的目的。 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是学生发展中高层次的、可贵的素质,而如何将其培养好,则就成为教师教育教学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事实上,能够对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非常之多,而在这当中,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将教育观念进行转变,进而在将学生的教改意识进行增强的情况下,实现对教育环境的有效营造,从而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朱文利.小学数学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J].魅力中国,2019(35):153-154. [2]赵清容.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魅力中国,2019(31):23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