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无抽搐电休克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分析 |
范文 | 申娟 许玉琳 【摘要】 目的:探究并分析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药物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间在我院精神科接受治疗的9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实施常规药物治疗的47例患者视为常规组,将实施药物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47例患者视为实验组,分析且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药物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同时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值得大力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药物治疗;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181.3+2 ? ? ? 【文献标识码】B ? ? 【文章编号】2095-6851(2020)06-138-02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呈现出上涨趋势,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精神健康问题随之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精神类疾病,其发病机制与原因目前尚未明确[1]。患者的行为、情感以及感知能力等方面出现异常,无法进行正常生活,不仅会对社会安全造成威胁,同时更为家属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压力和负担。大多数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均会使患者产生不良反应,如失眠、恶心等,加重患者痛苦。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药物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效果较为显著,现做如下整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间在我院精神科接受治疗的9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将实施常规药物治疗的47例患者视为常规组,男性29例、女性18例,年龄在25-67岁之间,患者病程为3-25个月;将实施药物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47例患者视为实验组,男性31例、女性16例,年龄在24-69岁之间,患者病程为5-23个月。经临床检查,所有患者均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且排除恶性肿瘤、心血管、帕金森等重大疾病。所有患者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了同意书。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P>0.05)。 1.2 方法 给予常规组患者常规药物治疗,即让患者口服规格为0.1克的富马酸喹硫平片。首次给药剂量为每次25毫克,每天三次,服药一或两天后将药量增加至每次30-45毫克,患者一天的服用剂量不得超过450毫克。药物治疗8天为一疗程,患者需治疗7周[2]。 给予实验组患者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具体操作如下:患者治疗前8小时禁食,让患者平躺手术台上,对其注射0.45毫克剂量的阿托品,结合患者身高体重静脉注射丙泊酚与氯化琥珀胆碱。当患者肌肉松弛,为其放置口腔保护器,把导电胶与电极相接,将患者下巴固定,更具其年龄和身体情况设定电量并通电4秒。在患者四肢和脸部停止抽搐后,为患者供氧并对其注射25%浓度的葡萄糖,直到患者意识恢复。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心电、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每周治疗4次,8次为一疗程,持续2个疗程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当患者临床症状获得明显减轻,且PANSS评分的下降值超过10分,则判定为显效;当患者临床症状获得一定改善,且PANSS评分的下降值为5-10分,则判定为有效;当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变或有所发展,且PANSS评分的下降值不超过5分,则判定为无效。分析患者的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认知能力以及生活总质量等情况,判定其生活质量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如下表1: ?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如下表2: ? 2.3 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如下表3: 3 讨论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其无法有效控制自身意识变化,时常会作出一些异常行为,部分患者还会做出伤害他人、自残以及自杀的行为,对社会安全具有一定威胁性。常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患者临床病情,改善其紧张不安、兴奋、妄想、幻觉等症状,然而却无法缓解患者悲观、抑郁的负面情绪,不仅治疗效果不稳定,还会致使患者出现各种不良反应。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一种物理性治疗方法,借助麻醉技术使患者呈现肌肉放松及安睡状态,利用电流刺激患者中枢神经,使患者大脑皮层放电,以此促进其脑细胞变化,从而能够短暂失忆。这种治疗方法可以让患者脑部电流稳定,减少产生异常电流的几率,不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治疗周期较短,明显降低了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获得了患者家属的高度认可。应该注意的是,为了确保治疗安全性,合并脑肿瘤、严重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患者禁用[3]。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分析了对精神分裂癥患者实施药物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临床效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 综上所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药物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同时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值得大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计.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无抽搐电休克疗法治疗伴顽固性幻听精神分裂症临床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12):35. [2] 黄亮,张秋兰,马大增,卢英语.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利培酮及无抽搐电休克疗法进行治疗的效果探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03):116-117. [3] 孙祥虹,万晓娜.喹硫平联合无抽搐电休克疗法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13):19-2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