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挖掘教材爱国元素,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
范文 | 罗燕虹 【摘要】学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政治性、思想性兼容的学科。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爱国元素”,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中,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充分融合在一起,从多角度、多方位、不同时空中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本文对如何挖掘教材爱国元素,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作了探讨。 【关键词】爱国主义;初中语文;情感;实践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诗歌还是小说,都有一些字里行间体现饱含歌颂祖国、热爱祖国的篇目。学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政治性、思想性兼容的学科。教师在组织开展课内外学习、听说读写实践等教学活动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爱国元素”,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日常语文教育教学中,既是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又是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这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充分融合在一起,能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不同时空中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培养爱国主义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有着积极的意义。这是教师责无旁贷的教育使命。 一、 在壮丽河山的描绘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从多方面挖掘课文中的爱国元素,从春、夏、秋、冬如诗如画的描绘中;从奇山峻石,绿意恣意,一条瀑布摇挂天际,素练般灵动流溢的人间美景中;还可以从写山“情满于山”,写海“情溢于海”,写天“意托于天”的神韵中等,让学生置身于作者通过景物抒发感情的表达方式中,萌发出一种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让学生在潜而默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如教学《沁园春·雪》(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版本下同)时,教师引领学生感受作者从不同视角描写壮美的祖国雪景图,领略作者对历史的回顾和未来的畅想:描写长城、大河、山原时,显得气势磅礴,崇高而伟大,一派生机盎然景象。从“北国风光”起句,再先“望……”后“看……”,继而由“引……”至“惜……”,以及借助“封”“飘”“舞”“驰”等动词的巧妙运用,一笔贯通,把极有气势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祖国河山图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从节奏鲜明、韵律豪放风格中感受祖国山河的气势磅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 二、在课文的讲述赏析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 文章是人类交流文明思想的重要载体。现行教材中,有很多对爱国极其丰富情感、道德意志坚定等内容的美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散文;唐诗的雄奇壮丽,争奇斗艳;宋词的意境清新婉约,有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元清“大家”的风格各异,个性鲜明。在讲授这些篇章时,是既可启迪学生的智慧,又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通过学习,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形成爱国主义情怀。 教材中的《我爱这土地》《最后一课》《乡愁》《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都充满着爱国主义情感。如在讲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从写作背景选取刚刚结束“十年浩劫”后特有的生活片断;随着句式的不断变化,从不同角度的生活片断展现与祖国的血肉联系;从作者倾吐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强烈愿望,到感受特定时代青年的共同心声,既有深沉的历史感、强烈的时代感,同时表达时代青年想摆脱贫困、走向新生的美好愿望。 三、在歌颂英雄的形象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种对国家非常丰富和浓烈的感情。我们永远要铭记各个历史时期的英雄人物,特别是近代以来像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赵一曼、黄继光、邱少云、钟南山等英雄人物组成中华民族最美好的品德群神像。因此,我們要通过教材中和各个时期的英雄人物神像,将他们英雄主义精神化作我们和平建设时代奋发进取、顽强拼搏的动力,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如讲授《邓稼先》这篇课文时,先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主人翁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接着再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文章结构,以及从邓稼先不平凡的经历和对祖国的伟大贡献中感受他质朴的爱国情怀。文中“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和“最有中国人民的朴实气质的人”的描述便能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再以今天的幸福生活与邓老所处的艰难时代进行对比,更能激发学生学英雄、做英雄的激情。教师充分发挥学科德育功能,激发学生认真学习,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四、在品味优美的表达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 汉语,通过汉字的组合,其表达出来的内涵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比拟的。细细品味祖国语言的平仄美、音乐美、和韵美、内涵美、意境美等,简直就是无以伦比的享受。既有工整的对仗,又有读起来抑扬顿挫的明快;既有乍一看是景物评叙描写,细一品又是饱含意境深情的美文。 如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美:王维的《出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岳阳楼记》中遣词的精当隽永,仅是“衔”“吞”二字,就表达了洞庭湖的宽广与浩大,连重峦叠嶂、滚滚长江、滔滔黄河也无法与之媲美。通过读、析、品,诗歌中的节奏明快、抑扬顿挫、富有神韵的景物再现,读着读着,一幅幅致美的画卷跃然心中,让人感受到祖国语言之妙趣,学生领会了作者用语之意。学生从丰富的表现手法中,容易产生出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五、在学习实践的运用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在于运用,在教学中,要不断引导学生观察家乡、了解社会、了解国家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穿插写作实践。如《我爱我的家乡》《搬家》《路上的小车多了》等写作训练;了解家乡的变化、城乡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变化、通讯事业及高铁、航空航天技术等的发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家庭、家乡以及自己生活周边的变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远到近、从点到面,对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运用到写作实践中,更能体现出自己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真实情感。 如在“脱贫攻坚路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精准扶贫后家庭”等社会实践调查中,作为在农村学习生活的学生,这些身边的所见所闻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如下问题:什么原因让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什么村民足不出户也能了解世界,并把农产品推出社会等。学生们根据调查了解,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发展变化,描述发展进程中风风雨雨过后的辉煌成就。当这些了解熟悉了这些相关的写作素材,再适时安排布置爱国主义相关的命题作文。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既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元素,又要注重引导,结合现实生活实践感悟中提升爱国主义情感,学生在这些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熏陶和感染下就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申杰.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19). [2]安旭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J].山东青年,2016(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