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
范文 | 谢云庭 摘要:语文教材中不乏古诗、文言、寓言等文章,希望学生能够从中领悟古人所传达的特定精神,从而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增强文学素养,认识传统文化。但是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相对匮乏,从而导致对这部分的学习兴趣较弱。为此教师应该认识到新时期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所以我们必须要以崭新的教育理念转变生硬的诗词文言教学方式,以更为新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不再感到晦涩难懂,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探索欲望,提高传统文化在初中生群体中的传播影响力,而本文将会对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进行一番阐述说明。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学习兴趣;文物再现;引经据典;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47-135 科学、有趣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初中阶段,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教师只要稍加引导,便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因此为了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深刻的认识,身为新时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师这份职业的一份子,需要创新教学方式,以充满趣味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最终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以及仁、义、礼、智、谦等传统文化美德灌输给学生。下面,我将结合自身从事初中语文教师这一职业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师的有机融合进行以下几方面论述,希望对各位同仁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文物再现,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的语文理解能力相对较高,且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对于理解古诗文言文难度不高,但是学生处于青春期,在学习时,总是状态低迷,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同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甚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将重点放在文章翻译,中心思想上,一味地向学生讲解知识,忽视了传统文化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力。为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身为新时代下的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不妨就采用文物再现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传统文化”,吸引学生的学习目光,从而实现将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机融合的目标。 例如,教师在教学《桃花源记》时,其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如果让学生想象,很难感受到传统服饰文化的精美与演变。此时,教师便拿出两套模具,让学生观看古人的衣着打扮,并引导学生对比两套模具衣着的不同,借机向学生讲解古代服饰文化,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将古代的“渔人”的装扮进行展示,吸引学生学习目光。并让学生探究:文章中有哪些习俗在现代依旧实行?有学生回答:“桃花源来了客人,大家纷纷款待,现在我们家里来客人,也会宴请。”教师对学生回答表示赞许,并总结传统文化意义。这样,必定会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充分的认知,从而使得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在了一起。 二、引经据典,丰富学生文化认知 五千年的历史中蕴藏着成千上万的经典故事,或给后人启示,或展示了当时的民俗风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将文章中所涉及的经典事件进行详细讲解,拓展学生语文视野,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丰富学生的文化认知。除此之外,引经据典在议论文、说理性散文的写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将写作教学与传统文化渗透结合,增强学生作文的厚重感,从而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如此既可以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还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与内在文化气质。 例如,教师在教学《鱼我所欲也》时,“呼尔而与之”引自《礼记·檀弓》其中典故,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施粥,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从这个典故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其中蕴含了什么道理。学生表示:“在给予他人物品时,不要带有轻蔑的意味,因为人人平等。”还有学生说:“生而为人,就应该有骨气,有傲气,不吃嗟来之食,以自己的力量生活。”大家纷纷对典故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加深了对本篇文章的理解,更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 三、信息技术,让传统文化更形象 在现代教育中,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直观化的知识展示,也能够提高学生理解。基于此,作为一名有着丰富教育资源能够利用的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师,若想实现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渗透,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其形象化、具体化,为传统文化披上现代化的外衣,给予学生全新的理解,也能够在新颖与传统的对比之间,让学生感受两者区别,突出传统文化的魅力,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充分达到将传统文化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教学《木兰诗》时,在网络上下载《花木兰》的电影,将其中的精彩片段进行截取,播放给学生观看,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该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并提取中華传统美德,孝心、忠君、吃苦耐劳等,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视频中了解诗中的“机杼声”“鞍鞯”“辔头”等物品,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绘画工具,让学生根据对诗文的理解,将其中古代物品画出来,活跃课堂氛围。这样,教师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开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以形象画面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而美丽,充分达到了将传统文化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的目的。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对于初中生而言是抽象的,但是教师可以将其落实在具体的某一物品中,给学生别开生面的学习体验,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形式多种多样,传统文化多姿多彩,只要语文教师用心钻研,必定能够找到两者有机结合的方式,让语文课堂肩负起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让每一位少年都认识到中华五千年的瑰宝,并主动承担传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梁维林.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78-179. [2]曹阳.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34):133-134. [3]许淑萍.认知·热爱·理解——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6(27):281-28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