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体育“生本课堂”构建方法探析 |
范文 | 冉江涛 摘要:在以往的小學体育课堂中,教师多站在自身角度设计教学,极大地忽视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和主体这一客观事实,因而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不高,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被进一步弱化,教学成效自然甚微。新课改下,现今的小学体育教学更加强调生本理念的运用,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以望更好地贴合学生的学习和能力发展需求,使体育教学更富成效。基于此,本文就对小学体育“生本课堂”的构建方法作以分析探讨。 关键词:小学体育;生本课堂;情感;兴趣;差异;评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1-4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人”为切入点,将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在生本理念下,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教师所奉行的教学理念和准则,教师最大的作用和价值充分体现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上。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应将生本理念贯穿到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尽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调控教学行为,突出学生的主体优势,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机会去发展和提升自己,进而有效地改善教与学,切实提升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一、关注学生情感,营造良好氛围 课堂既是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养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师生间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主要渠道。要想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体育教学效率,教师就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将学生看作独立的主体去平等对待,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和情感变化,以此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奠定情感基调。 感情是教育的基础,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情感的调动,创设心理相容、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例如,在一次长跑比赛的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体力不支和缺乏拼搏意识选择了中途放弃。对此,我并没有对学生施以相应的惩罚措施,而是先对他们在比赛前半程的表现予以了肯定,然后为他们讲述了运动员刻苦训练的故事,以使学生既可以受到爱的激励,又能受到情的感染,不断焕发前进的力量。当教师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时,学生也会反过来给教师相应的积极情感回报,这将有利于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重兴趣激发,适时引入游戏 小学生爱玩、好动、求新、求异的心理较强,兴趣是他们展开一切学习活动的内驱力。在构建生本课堂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使学生积极、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是一个值得广大教师深思的问题。体育游戏作为一种以增强体质为核心,以陶冶性情为目的的运动形式,是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的有利载体,教师不妨根据教学目标及内容,将体育游戏适时引入课堂之中,以此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激励学生保持较佳的心理状态并自觉投入到体育训练之中。 在长跑教学时,为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我让学生手抱足球,用比赛的形式进行训练。在这之前,我派出两名学生在终点处计时。在起跑点处,我手拿一面颜色醒目的旗帜,当挥动旗帜时,表示比赛开始。在操场上,我设置了各式各样的小关卡,如绕行、单脚通过、跳跃等标志,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规定的方式来通过障碍物。再如,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排球的基本动作和简单战术后,我组织开展了接发球比赛和拦网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跑步、下蹲和传球等动作,循序渐进地展开训练。在活动结束后,我会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评出名次,对其予以相应的奖励或惩罚,这样便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获取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坚持因材施教,注意分析差异 如今新课改再次强调了因材施教原则在体育教学中的贯彻落实。要想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始终保持教育理念的先进性,注意分析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继而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及方法,以进一步缩小两极分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取得成功。 在教学“跨越性跳高”时,为促进学生的整体性发展,我充分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男生和女生分别设置了不同的高度。在课堂练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几个学生总是跳不过去,达不到设置的目标,这时如果把难度降低,并让这几名学生到一旁练习,学生便可能会由于自卑心理而对体育学习产生厌恶和抵触情绪,不愿意参与练习。于是,我将跳高竿斜着设置,支撑架保持一边高一边低的姿态,让这几名学生也跟着大家一同练习,但可以自由选择高度。这样,通过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不仅兼顾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而且还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利于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 四、运用多元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教学评价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育教学评价应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推动评价方式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以突破传统体育教学评价的弊端和局限性,使体育课程更具基础性、发展性和普及性。 为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我采取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即学习完一课后,我会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多维度的评价并进行记录,再通过小测或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回顾的方式进行最终评价,如此便使评价出来的体育成绩基本反映和涵盖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其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已是趋势,除教师评价外,将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引入体育教学评价中也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运用此种评价方式可以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使学生明确自身的不足之处,在相互评价和互相纠正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提升。 总而言之,为进一步促进小学体育“生本课堂”的有效构建与生成,教师就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始终将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改变传统教学中让学生一味进行体育训练的单一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主发展空间,使学生主动地去体验体育、参与体育,从而将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胡群英.“以生为本”构建小学体育高效课堂[J].运动,2016(07):112-113. [2]周俊华.运用生本理念探索小学体育教学改革[J].运动,2015(15):110-1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