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立足课堂 落实方法 “算”出精彩 |
范文 | 张胜强 摘要:运算能力是新课标要求的基本能力之一,初中数学问题的解决大都离不开运算。《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要追根溯源,认识运算的意义,明晰运算的对象,理解算理,选择运算方法,获得运算结果,掌握运算模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指导学生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运算速度,提升运算能力。 关键词:运算能力;明确算理;数学思想;运算习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1-396 一、问题与思考:七年级学生运算能力现状分析 1.七年级学生从比较熟悉的以具体数字计算为主的数学学习,过渡到以用比较抽象的字母表示为主的数学学习,跨度较大,不易适应,进而影响学生的自信心。 2.运算法则有相似性,掌握不到位,区分不清楚,极容易混淆。 3.学生在运算过程中没有养成归纳反思的良好习惯,对运算符号、数学数字缺少敏锐性,对题目结构和所学知识技巧运用不到位,容易出现同类型重复错误,影响运算效率。 二、实践与探索: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追根溯源,明确算理 数学概念、性质、公式、定理等基础知识是进行运算的依据,在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去体会概念、性质、公式、定理的发生发展过程。一要化隐为显,以知识为载体,将隐藏在知识中的思想方法揭露出来,二要循序渐进,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小题组、多层次的方式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三要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是开展数学活动的过程,是动态的,思维不断提升的过程,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逐步领悟,掌握思想方法。 (1)设计情境,观察发现。 例如:在5.1分式教学中,从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引入,得到一组分数和分式:12,st,2x3,x-1x+2,3m+5nm+n。让学生去观察分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进而发现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归为一类。这是以前没有见过的,或者不熟悉的,形成分式的概念。 评价: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在探究中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 (2)创设活动,加深体验。 从2,x-1,x-2,2x+3中任选两个组成分数或分式,让学生取一些不同的x值,去求出x-1x-2的值,当x=2时,x-1x-2=10发现求不出分式的值,那么这时候分式有意义吗?分母等于0,分式无意义,从而归纳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当x=1时,x-1x-2=0-1=0,分数的值会等于0,问x=1时分式有意义吗?引导学生去检验此时分式是否有意义,从而归纳出分数的值为零的条件。 评价:自选代数式组成分式,自选x值代入求分式值,让学生在参与中认识运算的意义,明晰运算的对象(有可能是分子,也有可能是分母,或同时考虑分子分母),理解算理,选择运算方法,获得运算结果,掌握运算模式。 (3)关注应用,提高认知 甲﹑乙两人从一条公路的A处出发,同向而行.已知甲每时行a千米,乙每时行b千米,如果乙提前1小时出发,那么甲追上乙需要多少时间?当a=3,b=2时,求甲追上乙所需要的时间? 分析:这是追及问题,追及时间=追及路程÷速度差,得到时间=ba-b,当a=3,b=2时,时间=ba-b=23-2=2。再变式改编:当a=2,b=2时,求甲追上乙所需要的时间?学生发现时间=ba-b=22-2=20,分式无意义,再追问它表示甲能追上乙吗? 评价:通过实例,使学生体会到分式的应用价值。从分数到分式,从分式到分数注重知识的迁移,结合变式训练理解分式的取值范围,挖掘隐性知识,渗透数学方法。 (3)突破结构 促进迁移。 例如计算:257÷4=,(x2+3x+2)÷(x+1)=。 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计算多项式除法,或怎么借助整数列竖式除法进行多项式除法,大胆放手,启发迁移。 257÷4=6414???? (x2+3x+2)÷(x+1)=x+2 (2x2-3x+1)÷(x-2)=2x+1+3x-2 評价:让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实践、认真观察、积极探索,加深知识的理解,解读数学运算的本质内涵。2.渗透思想,“算”出能力 “数学精神和本质在于它的思想方法”,它蕴含在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沟通数学知识和运算能力的桥梁。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指导学生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运算速度和运算能力。 例如,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5bm2-20b?????? (2)2m3-8m (3)-12xy-x2-36y2???? (4)3a2+6a+3 (5)a2-b2-4a+4b???? (6)x+y-xy-x2?? (7)a2-2a+1-b2 让学生去观察每题的结构特征,归纳因式分解的通式通法:两项的,先提公因式,再考虑用平方差公式;三项的,提取公因式,再考虑完全平方公式;四项或五项的,考虑分组分解法……综合起来是“一提二套三分组四检验”。 评价:通过找差异,寻共性,总结方法,概括本质特征,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分类、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渗透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整体思想等思想方法,培养和提升运算素养。 3.培养习惯,“算”出收获 (1)培养算必有据的习惯。 培养和规范运算习惯,有效提高运算正确率。在进行运算练习时,应要求学生计算有根据,推理要严密,懂得怎么算和为什么这样算,特别是初学的时候更应提高要求,让学生每步都要明白理由,说出理由,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养成算必有据的习惯。例如(x+1)(x-1)-(x-2)2-x(x-2),让学生说一说每步的依据和用的法则和定律,这样每步都能有理有据,每步踏踏实实,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和思维品质。 (2)培养自纠自查的习惯。 发现错题时,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发生错误的原因,引导学生养成自查自纠的习惯,提高自查自纠能力。这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提高运算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七年级经常会发现学生出现一些离奇的错误,甚至有时的大部分作业都错的,例如约分这一节课,发现如下错误x2+4x+4x2-2x=4x+4-2x=-2+4 学生在没有因式分解的情况下,就进行分子分母之间的部分项约分,作为教师一方面要指出错误,做出正面解释:约分的依据是什么?依据是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同时除以不等于0的数或式,分式的值不变)进行约分,这样约分分子分母各项都同时除以相同的的数或式了吗?但是讲了以后学生还是容易犯同类错误,这时候引导学生,取具体的x的值尝试检验前后的结果,像9+53+5=148而9+53+5≠3+11+1.培养学生尝试验证自查自纠的能力,及时验算,自我评价,收获运算正确率和自信心。 总而言之,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七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就应该有计划、有目标、有意识地去落实基础算理,培养良好的运算习惯,提升运算能力,使学生形成数学的思想方法,逐步领悟运算的真谛,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韩洪文 谈初中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 《考试周刊》 2013(5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