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的演奏技巧 |
范文 | 周艺姣 [摘 要]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是单簧管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莫扎特唯一一部单簧管协奏曲,是他在弥留之际所谱写的最后一首协奏曲。本文通过对莫扎特与《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创作背景的追溯,从研究该曲的演奏技巧出发,力求更好地将作品进行展现。其中重点对呼吸的运用、连音技巧、吐音技巧以及指法技巧等进行探究,使演奏者可以更好地将作品演绎。 [关键词]莫扎特;单簧管;作品背景;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4-0114-02 [收稿日期]2020-01-06 [作者简介]周艺姣(1997— ),女,中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太原 030051)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是古典主义时期三大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单簧管从“假小号”过渡成一种真正独立的乐器做出了重大贡献。正是因为莫扎特与好友单簧管演奏家斯戴德勒的深厚友谊,才使得《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这部世界上最伟大的单簧管作品问世。莫扎特的作品充满了古典主义时期的色彩,节奏严谨,旋律自然、流畅,反映了莫扎特真诚、单纯的心境,给人以舒适的感觉。除此之外,这首作品将单簧管各个音域的音色表现得近乎完美,低音区域的深沉、稳重,中音区域的神秘、忧郁以及高音区的明亮、清晰。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更多的音乐家、作曲家认识到单簧管音色的独特魅力,为单簧管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作者及创作背景简介 莫扎特是古典主義时期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作品众多,共有作品600多首,创作作品体裁广泛,几乎涉及所有音乐领域。如交响曲、歌剧、各种乐器的协奏曲与室内乐等,被誉为“音乐神童”。 莫扎特在欣赏一场曼海姆乐派的音乐会时,感受到了单簧管美妙的音色,并在给父亲的信中这样说道:“如果我们萨尔茨堡的乐队里也有单簧管就好了!你真应该听一听这奇妙的乐队。你想象不出乐队里用了双簧管、长笛和单簧管后的声音有多美。我们要是能有这么一个乐队该多好啊[1]!”而这时的单簧管还是被当作E调小号的代替品所出现,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独立的乐器。 真正将单簧管从“假小号”中独立出来的是莫扎特为单簧管宗匠安东·斯戴德勒(Anton Stadler)谱写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正是因为莫扎特对单簧管音色的喜爱以及他对好友斯戴德勒单簧管演奏的欣赏,才使得这部伟大的作品诞生。而我们今天所见到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并不完全是莫扎特的版本,这是因为现在低音高音区域的连续跨越在当时的五键单簧管上是无法实现的,流传最广的版本是:莫扎特去世后,斯戴德勒请了十二个月的长假在欧洲旅行。他在国外时,拿破仑战争爆发,交通遭到了破坏,直到六年后,他才回到家乡。这时,职位早已让人占去,他只得另谋营生,就在这时他想到把协奏曲改编为现代单簧管乐谱[2]。 二、《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的演奏技巧 每一首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演奏技巧,而莫扎特的这首《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也不例外。它充分表现了单簧管独有的音色特点,运用了吐音、连音,以及指法技巧等搭配着演奏者不同的强弱对比、呼吸处理以及情感的表达,将单簧管神秘而又丰富多彩的音色和莫扎特自然单纯的音乐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气息运用 气息是吹管类乐器中经常讨论的话题,它是乐器的灵魂。气息的运用也是每个曲子中尤为重要的学习部分,而古典主义时期更注重乐句的完整性,不能随意换气,一定要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根据乐句标好换气符号,并按照标注的符号进行换气,养成习惯,从而达到练习的目的。 在练习过程中更要以不变应万变[3],不要改变气息的方向,仅仅去改变指法,将每个乐句都按照练习长音的方式进行练习。而在训练气息时,可以通过弯腰九十度自然呼吸,找寻气息发力的位置,也可以平躺于瑜伽垫上拿着乐器去吹奏长音,去感受气息的发力点。而这些方法也是为了让演奏者可以体会到气息张力,从而在曲子中更好地运用。 在曲子中会有很多空拍,但不是所有的空拍都是用来换气的,有的空拍是音乐的需要,为了使乐句更加连贯与流畅。(见谱例,57至60小节)在这里尽量是四个小节换一口气,即使在58小节有空拍可以去换气,但为了不破坏乐句的完整性,还是要以最后一个目标音B结束后再换气。 谱例: (二)吐音、连音技巧 1吐音技巧 吐音有很多种方式,演奏者要根据谱面上标记的不同符号进行演奏,除此之外还要根据作品的背景进行处理,不同演奏者的理解方式不一样,自然吹奏出来的音乐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 在《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中,由于它处于古典主义时期,所以它的吐音不会是较短的断奏,而是像一个轻巧的皮球在水面上跳跃的感觉一样,圆滑且富有灵动感。如果吹奏成较短的断奏,就会使乐句听起来愣愣的,太有棱角,不符合莫扎特单纯的性格以及自然、流畅的音乐特点[4]。 手指起落和舌头的配合是影响吐音准确性的因素之一,在吹奏吐音的过程中会出现手指与舌头没有配合到一起的现象,使得每个音不能够清晰地表达,会让人有一种被“夹住尾巴”的感觉。在练习过程中要针对连续的16分音符的吐音进行慢速的练习,一个音一个音地去吹奏,找到舌头与手指起落时相吻合的点,再一点一点地去加快速度,在加速的过程中还应注意16分音符的平均度[5]。 2连音技巧 说到连音技巧就不得不提到电影《走出非洲》的插曲,也就是《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了。作品中运用大的连音将音符串联起来,演奏时则需要更多的气息作为支撑,以一个乐句的最后一个音符为目标音符,气息连贯地将乐句吹奏出来。 在第一乐章中会有一连串的琶音式的连音,这时的指法不再是依次进行,而是两个手指进行配合的运动,手指的运动尽量离乐器近一些,这样防止手指的运动影响气息,从而破坏了连音线。在演奏过程中也不要有任何心理压力,放松心态,用演奏音阶时连贯、流畅的感觉,去演奏琶音。 (三)运指技巧 莫扎特是古典主义时期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有浓郁的古典主义时期的特点,通俗、简单、朴素,他运用简单的音符与节奏将音乐进行表现。在莫扎特的这首《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中就不难发现,没有太复杂的节奏与指法技巧,运用大量的琶音、音阶与简单的主题,书写着这一美妙的乐曲。 在第一乐章中有一段连续下行模进旋律,谱例看上去并不困难,甚至可以用简单来说,但当速度达到108以上时,这个地方的指法就会有些绕指。就算之前练习得非常熟练,过了一段时间再去吹奏这首曲子时,这里仍然是需要重点练习的部分。所以在连续的运指时,手指与乐器之间的距离要更近一些,练习过程中,不易急于求成,而应放慢速度,体会手指与乐器之间有一根橡皮筋连着的感觉,一定不能將手指抬得过高。这样的话可以缩短手指的运动时间,从而快速且准确地演奏该片段。 在第一乐章最后,连续相同的16分音符重复了六遍,这时可能会因为肌肉一直重复一个动作而变得僵硬,从而使音符没有持续连贯地吹出。在练习时则需要慢速进行练习,让肌肉去习惯,并学会去控制手指,最终可以在120左右的速度将它连贯地吹奏。这个地方主要是考验演奏者对于手指的控制能力。 (四)力度对比 根据每个演奏者不同的情感理解,对强弱变化的处理与力度的要求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在处理力度变化时需要注意渐强渐弱、极强极弱都需要留有空间。 只有这样音乐才会更有张力,同时看到渐强的记号应该先弱下来,为之后的渐强做准备,同理,渐弱则相反。这样的话才会使音乐色彩更加丰富。在吹奏渐强、渐弱或者速度保持一致的同一个音符时,一定注意气息的平稳,防止用力过大出现“大肚子音”的情况。 在吹奏极强或极弱时还须注意“强不噪,弱不虚”,控制好嘴型与气息,这样才能使音色更加柔美。在出现了强弱对比变化时,要注意二者之间的对比与反差,丰富作品表现力。 结 论 本文致力于对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的创作背景与演奏技巧进行研究,演奏技巧是本人通过查阅资料以及一些个人学习与练习经验所得,文中所提到的吐音技巧、连音技巧、运指技巧等都应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进一步体会其中的演奏技巧,从而达到更好地练习与演奏的目的。 注释: [1]张云玮.莫扎特简论[D].贵州师范大学,2008. [2]威斯特莱克,顾连理.单簧管的历史[J].音乐艺术,1981(03):83—86. [3]张 望.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中的气息[J].艺术教育,2014(02):109—110. [4]汪 爽.浅谈单簧管各时期吐音演奏的异同[D].上海音乐学院,2014. [5]张 望.浅谈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中的十六分音符[J].黄河之声,2013(16):102—103. (责任编辑:崔晓光)当代音乐·2020年第4期倪 剑:钢琴演奏中触键技巧与音色效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