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河南豫剧唱腔音乐风格探析
范文

    刘磊

    [摘 要]本文从河南豫剧唱腔音乐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唱腔式的基本类别、唱腔音乐的风格特点以及豫剧唱腔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以体现豫剧的博大精深与扣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并从中寻求豫剧在新时期的发展方向,最终使其能够不断发展壮大,与时俱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豫剧;唱腔;音乐风格;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4-0066-02

    [收稿日期]2019-12-09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一般课题([2018]-JKGHYB-0563)。

    [作者简介]刘 磊(1985— ),男,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音乐学院教师。(新郑 451100)

    河南豫剧唱腔音乐是随着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依赖。它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了中国的传统唱法的技巧与理论,又长期受到河南人民的语言、音调、风土人情的滋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一、历史文化背景

    豫剧是河南民间音乐的典型代表,原名“河南梆子”,自清代乾嘉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1]豫剧唱腔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其特征亲切质朴、热情奔放、刚强直率,渗透出河南的风土人情和中原人民淳朴的民风。所以说,豫剧是建构河南民间艺术和文化的桥梁,为中原民间音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河洛文化为核心的黄河文明善于吸纳、融合各地区的文明精华,形成了黄河文明稳固的、中流砥柱式的和坚不可摧的文化地位,从而发展成为具有统领作用的中华文明。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剧目的政治倾向性”影响

    其剧目大多数属于忠奸戏、公案戏和武打戏。如包公戏、杨家将戏、三国戏等。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邦国或者王朝政权体制的积极维护者和保卫者。体现了河洛文化中所具有的大一统的民族思想。

    (二)“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

    以儒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的出现,使中国的政治观念、思想观念、美学观念、道德观念等得到了深层次的阐述。这些观念在豫剧唱腔音乐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河南豫剧唱腔音乐的音乐结构、风格特点,与河南的文化土壤息息相关、紧密相连,这种土壤不但现在不会消失,今后同样也不会消失。豫剧唱腔音乐与河南方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正是乡音、乡韵的魅力之所在。

    二、豫剧唱腔式的基本类别

    腔句和腔式是构成唱腔音乐的两种关键性因素。腔句能够高度反映声腔或剧种的风格特色,它是由某种“原核音调”为基本动机发展而来;腔式则是一句腔的词曲同步运动的结构形式,反映了一句唱词的句读划分,词曲结合,字位安排等部局情况。[2]所以,唱腔音乐中的腔句和腔式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豫剧唱腔式大体可划分为四个基本类别。

    (一)单腔式

    单腔式是语言与唱腔同步進行,不论句逗的长短,一整句唱词一气呵成。它又包括顶板单腔式和漏板单腔式两种形式。顶板单腔式:板起板落,中间无过门,一句唱词三逗相连;漏板单腔式:眼或枵眼上起腔,落腔于板上。三逗相连,听起来有三拍子的感觉。抒情性、叙述性和歌唱性的唱腔是单腔式型态腔式擅长表现的对象,它们在“二八板”“流水板”“垛板”等板式中经常出现。

    (二)两腔式

    两腔式是将一句唱词分割为两部分,用一个腔句来完成。自然语言的节奏与律动性被打破并进行不同风格的艺术处理。这里的艺术处理是指分割的方法不同,类别相似。它又包括顶板两腔式和漏板两腔式两种形式。顶板两腔式:强拍起唱,在一句唱词中,头逗和腰逗相连并用休止符或过门的伴奏将尾逗隔开,最后落腔于板上。漏板两腔式:眼或枵眼起唱,眼起板落,头逗和腰逗相连并用休止符或过门的伴奏将尾逗隔开。

    在豫剧唱腔中,两腔式和单腔式一样,都是使用率高、用量大的这样一类腔式,与单腔式在演唱过程中交相呼应,其过门与尾逗含有三拍子的因素。[3]

    (三)三腔式

    三腔式是将一句唱词分割为三部分,或者是在唱词中另外加入两个附加句读,又或在两腔式的基础上再重复某一句读的形式,单腔式负责演唱主句部分。它又包括顶板三腔式和漏板三腔式两种形式。顶板三腔式:板起板落,一句唱词分三腔。漏板三腔式:眼起板落,一句唱词分三腔。

    (四)多腔式

    多腔式是指三腔式以上的腔式,它除了运用两腔式和三腔式的唱腔分割特点之外,还加入了垛句、衬句,多运用于曲首和“慢板”中。它又包括顶板多腔式和漏板多腔式两种形式。顶板多腔式:其特点为板起板落。漏板多腔式:其特点为眼或中眼起唱,落腔于板。

    多腔式的形式活泼、灵巧多变、戏剧性强、结构较为松散。从总体上看,在唱腔中用量不大,但在主要板式中却常常采用。

    三、豫剧唱腔音乐的风格特点

    豫东声腔和豫西声腔是构成豫剧唱腔的两大声腔体系,不管是音乐板式结构、旋律、节奏,还是调式、句法组成和语言音调,都各有千秋,风格迥异。[4]豫剧唱腔音乐的风格特点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点:第一,善于表演大场面戏的激情、奔放、磅礴的阳刚之气,情感力度拿捏十足的特点;第二,天然质朴、特色浓郁、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特点;第三,尖锐的矛盾冲突、强烈、鲜明的节奏特点。具体从豫东声腔和豫西声腔的音乐风格特点来探究豫剧唱腔的魅力与艺术风采。

    (一)豫东声腔音乐的风格特点

    豫东声腔以豫东调为代表,豫东地区的音韵和语调是其语言基础,演唱时声高、音细,多用“二本嗓”(假声),其声腔旋律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区的影响较多,使用花腔,由于唱法上运用闪板、加衬、叠句等而显得活泼、明快、乖巧和富于变化,我们所熟知的高调、沙河调、祥符调都属于这一范畴。

    由以上谱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唱腔旋律音多在“5—2”之间进行,称之为“上五音”唱法;主旋律多为向上跳进模式;眼起板落为唱腔的句法结构。从中,可以归纳出豫东声腔音乐具有活泼、奔放、高亢、挺拔、明朗的风格特点。

    20世纪40年代,豫东调和豫西调的唱腔音乐出现了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局面。随之而来的就是“下五音”唱法的产生,在丰富了豫东声腔调式体系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的就是其音乐风格绚丽、宽广、多变且衬字巧妙,有别于其他流派豫剧艺术的音乐风格特点。另外,“豫东调”在演唱方法方面运用“二本嗓”“夹本音”“夹板音”等豫剧男声的发声方法,使男声在高、中、低音區皆能轻松驾驭,既能将抒情性、戏剧性极强的唱腔演唱的音乐风格表达出来,又能够把叙述性的大板戏的风格完美诠释,并最终进一步加强豫剧男声唱腔的表现力。

    (二)豫西声腔音乐的风格特点

    豫西声腔以豫西调为代表,演唱时大腔大调、声音圆润,在“生、旦、净、末”的诠释中多用“大本嗓”(真声),行腔时尾腔多向下迂回,较多使用寒韵,其音韵和语调受豫西地区洛阳等地影响较大。“宁唱千句戏,不道一段白”的戏谚表明了豫西调剧目唱多白少的特点,其唱腔音乐风格含蓄、感情丰富且细腻、抑扬有致,节拍和板眼由梆子掌控,司鼓指挥节奏,表演内容多含悲剧色彩,整个唱腔音乐相比豫东声腔更擅长表现伤感的情绪。[5]

    由以上谱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唱腔旋律音多在“5—1”之间进行,称之为“下五音”唱法;主旋律多为向下级进进行模式;板起板落为唱腔的句法结构,段落的构成为一对上下句,上句较为自由,下句结束到主音。从中,可以归纳出豫西声腔音乐具有粗犷、深沉、悲壮雄浑的风格特点。

    综合豫东声腔与豫西声腔音乐的风格特点,这两大声腔体系之间已经融会贯通、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基本趋于全面合流,既保持了浓郁的传统音乐风格,又增加了新的时代气息,为豫剧今后的传承与发展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豫剧唱腔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情趣、审美素质、行为模式及思维状态也必然随之而迈进。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豫剧唱腔音乐要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走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道路是目前传承与发展的当务之急。[6]

    首先,文化产业作为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结合生成的产物,已经成为一个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把发展豫剧唱腔音乐这一文化产业作为突破口,是河南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举措。

    其次,整合豫剧唱腔音乐文化资源,广泛吸纳闲置的社会资本进入豫剧文化产业中来,逐步完善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各种合法的豫剧文化企业和豫剧演出团体等。

    总之,河南豫剧唱腔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从其文化背景与音乐结构上折射出了它在唱腔音乐风格方面的特点,三者之间是一脉相承,相互关联的。在现如今人们思维敏捷、情感丰富、推陈出新的艺术追求时代下,河南豫剧唱腔音乐的风格特点更能够适应人们的审美情趣以及丰富多彩的生活,更加具有细致入微又形象生动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豫剧唱腔音乐已经创造了辉煌的过去,它也必将有着更加辉煌的未来。

    注释:

    [1]谭静波.豫剧文化概述[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136.

    [2]郝进兴.豫剧板腔结构概略[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128.

    [3]王基笑.豫剧唱腔音乐概论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363.

    [4]陈国华.二十世纪豫剧艺术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79.

    [5]俞为民.中国戏曲艺术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212.

    [6]孙 焘.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231.

    (责任编辑:崔晓光)当代音乐·2020年第4期农丽婵:大新壮族山歌艺术特点刍议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13 5:5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