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析沈周、文徵明“粗细”绘画风格的演变
范文

    【摘要】沈周、文徵明同为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沈周开创了吴门新风,性格敦厚随和的沈周有着朴实闲淡的审美趣味,在其46岁左右经历了“粗”“细”画风的转变,前期以向王蒙学习为主,精细缜密;后期是向吴镇学习为主,粗放雄厚。文徵明本性严谨、情感内敛,为人耿介,作为沈周的得意门生也继承了他粗细两体的绘画风格,但在画面上演绎的侧重点却不尽相同,他更加推崇精密、细润、古雅的画法,体现了其含蓄、平和的审美格调。

    【关键词】沈周;文徵明;粗细;绘画风格

    沈周和文徵明同属于吴门画派,沈周的绘画在风格上经历了由“粗放”到“精细”的演变。文徵明师从沈周,在不同绘画阶段风格同样有一定的变化,但是由于两人的性格有所不同,在画面中表现出来的“粗细”程度不尽相同,可以说画家的性格特点对绘画创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沈周绘画风格的演变

    沈周早期的山水画主要师从王蒙,王蒙在绘画上的精细风格对沈周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从而为沈周的“细沈”风格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而《庐山高》图则是“细沈”的代表性作品。《庐山高》图是沈周为其师陈宽贺寿时而创作的,此画采用了高远的构图法,气势宏伟。近景很明显可以看出王蒙的创作风格痕迹,将几株古松置于溪岸之上,古木苍劲,深有韵味。中景瀑布从层叠的山峦上直泻而下,可以说沈周将笔墨的浓淡干湿运用得恰到好处,瀑布在浓墨渲染的山石衬托下显得更加清冽。远景五老峰奇特险峻,气势壮观,沈周以巍峨的山川象征陈宽高尚的人品,使画作更具有深刻的内涵。

    沈周的《庐山高》图笔法上采用的是王蒙繁杂而精细的牛毛皴,用笔层层叠叠,虽然繁多却也有条不紊、杂而不乱,细若盘丝、厚若牛毛的笔法使得庐山更加苍郁。墨法上浓淡并用,浓墨与淡墨的经营位置恰到好处。

    《仿董巨山水图》是沈周“粗细”风格过渡时期的作品,在这幅画中沈周仿董源的披麻皴,中锋用笔,线条遒劲流畅、一气呵成,松紧有秩的披麻皴将南方山水的秀润展现得恰到好处。在内容表现上,沈周在狭长的尺幅中将山水表现得起伏绵延、纵深悠长。近景依旧是几株松树,但相较于《庐山高》图松树更加直立挺拔,枝干线条简洁流畅。中景似“S”型的山谷使得画面更加生动,虽然构图狭长,山峦层叠,但是丝毫没有压抑之感。远景山势巍峨耸立,虽不似《庐山高》图层峦繁杂,但增添了一丝简洁秀润之感。

    《仿董巨山水图》在构图、笔墨上都受到了董源、巨然的影响,虽有古意又有自己的绘画特点,画风更加简洁明快,不再刻意追求笔法的繁杂而更加重视骨架构图。可以说董巨的画风对沈周“粗细”过渡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此后浑厚的“粗沈”风格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沈周的作品直到晚年才真正走向成熟,此时的画风师承吴镇,此外更加遵从自己内心的创作感受,《京江送别图》就是晚年“粗沈”的代表性作品。此幅画采用的是平远法构图,画幅虽长但不似《仿董巨山水图》那样构图丰满,画面上有大片的留白来表现浩瀚江面,景色精简、环境开阔,描绘细致的送别景象与简化的地域环境形成对比,画面构图还融合了马、夏的边角画法,更加简洁明快。

    沈周晚年的山水画将吴镇、王蒙以及马、夏的风格融为一体,刚健中充满灵动气息,用笔粗放简率,可以说此时的沈周不再一味追求画面的丰富精细,而是更注重精神的追求,将人文精神反映到画面中去。

    二、文徵明绘画风格的演变

    文徵明在绘画风格上也分为“粗文”和“细文”,但是这两种画风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所以说在文徵明的绘画生平中这两种风格是贯穿始终的。文徵明的“细文”风格主要受沈周及赵孟頫的影响,而《真赏斋图》就是“细文”的代表作之一。《真赏斋图》是文徵明在88岁时为好友华夏而创作的一幅画,此图采用了“平列式”构图法,画面主体是一草堂,草堂之中主客两人相对而坐把玩书画,其动态刻画得生动传神,一童子侧立而侍,堂外之人立于江边仿佛在感叹大自然美景。文徵明对雅致的环境进行精细描绘,不管是古木还是奇石都被表现得细致入微,人物也刻画得生动准确。文徵明通过利用雅致的环境将文人的情趣展现得淋漓尽致。

    《溪桥策杖图》是文徵明少有的“粗文”珍品,近景树木粗笔浓墨画成,枝叶郁郁葱葱尽显遒劲,树的旁边是一持杖老者正驻足看桥下潺潺流过的溪水,人物几笔勾勒,神态毕现。远景并没有作细致的刻画,远山绵延,寸草皆无,浓淡墨相间,充满节奏与韵律,颇有文人意趣。

    《溪桥策杖图》用墨简劲粗放,从笔法上不难看出是师法吴镇,但意境上又与元代绘画的萧索不同,文徵明的画散发着宁静、典雅的气息,有着诗情画意之美。

    结语

    不同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沈周与文徵明虽然都是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而且文徵明也师从沈周,两个人在画风上都有粗细风格的演变,但是二者对“粗”“细”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性格豁达的沈周晚年将粗体视为至上,而严谨的文徵明却以细体而闻名画坛。然而,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才造就了畫坛的多姿多彩。

    注释:

    *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2015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与实践项目立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5cxsj025zd)。

    参考文献:

    [1]故宫博物院.吴门画派研究[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2]周积寅.吴派绘画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

    [3]阮荣春.沈周[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

    [4]文徵明.文徵明集[M].周道振,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李维琨.明代吴门画派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

    [6]杜晓宇.吴门代表画家沈周、文徵明[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康娟,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2 12:4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