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社保卡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与探索 |
范文 | 宋斌 摘要:社会保障卡(以下简称社保卡)具有的功能以及可提供的服务,能够完全满足市民办理个人社会事务和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需要,是城市打开智慧之门的一把钥匙,是智慧城市信息化运行的最佳载体,是撬动智慧城市产业的重要推动力。本文将结合枣庄市社保卡发行应用情况,就社保卡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可行性谈一下个人看法。 关键词:社保卡;功能;智慧城市;应用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枣庄市人民政府对《关于报请审批<枣庄市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枣庄市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请示》批复,同意组织实施枣庄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围绕全市“一个目标、两个高地、三个跨越、四个体系”战略部署,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建设围绕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资源体系构建、“互联网+”政务一体化、互联网与公共服务融合创新、智慧产业生态培育、城市运行管理精细化等六大行动计划开展,信息化是主要实施手段。 1社保卡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社保卡“全国通用”,是加载了金融功能的“万能钥匙” 社保卡是国家人社部、中国人民银行按照“一卡多用,全国通用”的原则统一规划,由各地市人社部门面向社会发行,主要应用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政府公共服务,是唯一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智能Ic卡。2015年11月1日《刑法修正案(九)》正式施行,该法首次将社保卡纳入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范围,明确了伪造、变造、买卖、非法使用社保卡的刑罚适用问题。目前,社保卡已具备身份证明、信息记录、信息查询、就医结算、待遇领取、金融服务等功能,而三代社保卡将会把功能应用进一步延伸至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公用事业服务等领域,同时电子社保卡的应用签发,实现了实体卡到线上虚拟卡的转变,彻底解决了实体卡在跨地域、跨部门、跨层级不能通用的难题。 从枣庄市的现有建设基础分析,以社保卡为载体升级成“市民卡”,全面整合其他各类政府类证卡,大力推进“多卡合一”应用,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1.2“多卡合一,一卡通用”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就诊卡、银行卡、电力卡、天然气卡、公交卡、老年卡、健康卡等各种卡层出不穷,单从“就诊卡”来说,一家医院的就诊卡只能在本院使用,老百姓手中持有一堆卡,同时财政的惠民惠农资金一类一卡,存在一户多卡、管理乱、监管难的问题。各部门问信息数据不能共享,在公共资源上也形成极大浪费,钱包里放进一张卡实现全业务“一卡通办”是社会公众的普遍呼声。同时,实现“多卡合一”,构建“一卡通用”的信息平台,建设政务大数据是各级政府简政放权、打破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通过实现数据的标准、格式的统一和共享,利用大数据技术,数据获取、处理及分析响应时间大幅減少,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实现各项基金有效监管,同时有利于压缩政府开支,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部门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服务效率和社会管理水平。 1.3社保卡作为“多卡合一”的载体具有管理和技术优势 “多卡合一”的基本要求可归纳为3项:一是拥有强大的使用群体;二是可实现身份认证和支付;三是有技术平台支撑。根据人社部要求,在“十三五”末实现社保卡全面覆盖,而其他部门尚未发放符合此类要求的Ic卡,社保卡将涉及老百姓一辈子的社会经济活动,持卡办事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同时社保卡具备身份凭证和支付功能,实现“不带实体卡也可以办事”,借助部、省、市三级人社网络,纵向连接各级人社经办机构,全市64个街道(乡镇)和96个社区,横向延伸至各合作金融机构、定点医保服务机构及公安、卫生、编制等政府部门,技术上能够做到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社保卡数据和技术依托于鲁南大数据中心,搭建了安全稳定的系统平台,实现了数据的全市集中管理、实时更新、同城异地数据备份,这些都为推出“市民卡”创造了有利条件。 1.4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云平台建设,为“多卡合一”提供了组织、技术保障 目前信息数据资源多头管理的现状,注定了推行信息惠民之路不会顺畅。“多卡合一”必然要整合成“一卡通”,每整合一个功能,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政府部门的管理服务理念,需要政策和领导层的统一、操作层面和应用系统的统一。因此,必须紧紧抓住枣庄市政府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有利时机,“对标”先进城市,“拉高标杆”,借助市级共享交换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根据“部门职能不变,上下左右兼容,政府补助进卡,优化监管服务”的原则,以社保卡“一卡通”为目标,加快推进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便捷高效安全的社保卡“一卡通”长效管理机制。 2枣庄市社保卡发行应用情况 2.1社保卡持有量已初具规模 枣庄市自2011年起发行首批社保卡,经过近九年的不懈努力,建立了以社保卡为中心,涉及人社、公安、银行、医院多部门的服务网络,建立了基于多平台的服务体系,截至2019年5月底,枣庄市已与工行、农行、中行、建行、邮储银行、农商行合作面向全市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发行社保卡356万张,发行普及率占全市参保总人口的89%以上,新制卡周期在30个工作日,而即时补换卡办理周期缩短至20分钟以内,即时制卡网点49个覆盖全市,真正实现了立等可取。 2.2社保卡应用实现百花齐放 2018年,枣庄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三代社保卡发行示范城市,截至目前,发行第三代社保卡23万张,实现补换、新制卡全面换发第三代社保卡。2018年年底,完成全国电子社保卡的签发试点任务,成功签发电子社保卡,搭建完成各种电子支付场景。今年5月,基于全省人社公共服务“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系统,社保卡实现山东省内转移、省内通用,社保卡应用实现百花齐放。 第一,电子凭证、持卡办事方面,各级人社部门已全面停发原有的医疗保险证、养老保险手册、门诊慢性病证、失业证等各种证本,社保卡成为参保人员办理社会保险业务的有效凭证; 第二,信息记录、自助查询方面,以社保卡为“钥匙”打通门户网站、“枣庄人社”手机APP、微信公众号,依托业务专网的强大数据支撑,秉承线下业务线上办理“应上尽上”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开展了基于互联网模式的社会公共服务,实时在线查询各项参保缴费情况,办理各项社保业务; 第三,持卡就医、即时结算方面,2018年,选定6家市直试点医院推行社保卡“一卡通”工作,实现持社保卡办理挂号、就医、结算、查看检验检测报告,全面履行医院就诊卡功能,同时已接入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实现持卡跨省异地就医; 第四,待遇领取、社保缴费方面,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医保个人账户、公务员医疗补助、省外异地医保费用报销、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待遇等实现“待遇进卡”发放,全市待遇进卡率达90%以上。 第五,电子社保卡应用方面,截至2019年5月底,枣庄市已完成了电子社保卡项目建设实施规划,通过“枣庄人社”App、建行、中行、工行、农行手机银行,支付宝渠道申领电子社保卡14万张,搭建电子社保卡扫码购药场景180个,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用卡满意度和获得感。 社保卡在人社业务领域的综合应用取得显著成效,有效提升了人社系统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受到了参保人员的高度肯定和广泛认可。推进以社保卡为载体的政府公共服务“一卡通”,促进社保卡跨部门功能应用,实现对外能力输出,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敲门砖。 3推进社保卡政府公共服务“一卡通”应用的建议 最后,笔者结合社保卡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在枣庄市的应用情况,以社保卡为载体推进政府公共服务“一卡通”,实现“一卡在手、通行枣庄”浅谈几点建议: 3.1制定社保卡“一卡通”建设方案,完善政策依据 在《枣莊市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中新增社保卡作为“市民卡”使用的规范,以市政府名义出台《枣庄市智慧城市建设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建设方案》《枣庄市社会保障卡管理办法》,从法律政策上明确社保卡在枣庄市政府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为社保卡在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应用提供依据。按照“大数据”战略部署,整合资源,打破部门壁垒,将社保卡提升为“市民卡”,成为政府向全体市民提供公益服务、公共事务管理及服务的信息化载体,具备公民个人身份识别、电子凭证、电子支付、信息采集、信息查询、业务办理等多种功能。 3.2推进社保卡功能的应用,逐步过渡到所有政府公共服务。一卡通” 第一,整合社保卡、就诊卡、居民健康卡,实现从挂号、诊疗、检验、取药、结算的就医全程“一卡通”,全面履行就诊卡职能,实现市内不同医院问的“一卡通”。 第二,成立由市纪委、监察委、财政局、人社局、审计局、银监局、大数据局组成的“一卡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市民卡”的全面统筹、部署、指导全市社保卡在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公用事业服务等领域的“一卡通”建设工作,建设多部门合作共享的社保卡管理平台,实现多部门“一卡通”应用的有效监管。 第三,利用社保卡的金融支付功能,健全待遇发放监管机制。将财政、民政、扶贫、工会、残联、公积金等部门的各项补贴待遇,集中通过社保卡支付,利用社保卡轨迹的大数据分析、人脸识别认证渠道,全面提升监管效率和水平。 第四,建立全市统一的身份认证管理平台。利用社保卡的身份凭证、电子凭证功能,将老年优待证、图书馆借书卡等各类政府类证卡逐步整合到社保卡上来,建立以社保卡为中心的市民生活轨迹智能生态链,为全民医疗健康,社区服务拓展、公共服务环境改造等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分析依据。 第五,扩大社保卡的支付功能应用,实现手机话费、水电气等各项政府公共服务费用的缴纳,同时利用电子社保卡的电子凭证、扫码支付的功能,实现持手机出示电子社保卡购药、乘坐公交车等功能的应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