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范文

    龚硕

    摘要:本文浅析了湘西传统民居的特点,从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以及人文因素出发,分析建筑的特殊形态和文化底蕴,提出对湘西传统建筑的保护措施,以便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建筑文化。

    关键词:湘西;传统建筑;吊脚楼;文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TU-05 文献标识码:A

    湘西自治州作为苗族、土家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这些建筑是中华建筑艺术的瑰宝。湘西自治州的传统建筑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建在河水沿岸或山地的具有土家族和苗族特色的干栏式吊脚楼,另一种是融入汉族穿斗式和抬梁式结构的房屋,这种房屋并加入了马头墙和黑瓦屋顶[1]。为了寻求最淳朴真实的湘西传统建筑特点,挖掘优秀的民族传统元素,使优良的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和艺术在现代建筑中进一步发扬光大,笔者亲自到湖南湘西的边城、凤凰古城和德夯的土家族和苗族聚居地進行考察。

    1湘西地区的基本概况

    1.1湘西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1.1.1湘西的地形特征

    湘西地理位置在东经109°15'-109°38',北纬28°10'-28°38'之间,湘西地处湖南省的西北部,西临云贵高原,东南以雪峰山为屏障,武陵山脉蜿蜒贯穿于境内。因此,湘西地形以山地为主,兼有丘陵和少部分的平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海拔较高。山区水系发达,沟壑纵横。这样的地形特征,在湘西传统建筑发展的过程中,对建筑风格的起源和发展起了重要影响。

    1.1.2湘西的气候特征

    湘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湿热;年降水量大,多集中在春、夏两季。此外,由于湘西山地多、起伏较大,导致局部地区气候差异。海拔不同的地区其气候明显不同,海拔每升高100米,平均温度就会下降0.6℃左右,降水量也会增加50毫米左右。山地的迎风面和被风面其气候也有明显差异。这样的气候特征,也对湘西建筑风格起到了一定影响。

    1.2湘西的人文特点

    1.2.1湘西的历史背景

    湘西位于重庆市、湖南省和贵州省的交界处,在古代是十分偏远荒蛮的地区,治安较为混乱。由于历史上的战乱,湘西山区是少数民族不断迁徙而寻找到的可以生存的和平之地。湘西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苗族、土家族、白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大约占总人口数量的72%,这构成了湘西民居鲜明的民族特色[2]。自古以来,湘西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方式相对简单,以小农经济为主。在共同的背景下,多数少数民族在这里交汇,形成了特定历史背景的人文特点,他们既保持相互独立,同时又共处和谐。

    1.2.2湘西独特的文化信仰

    湘西地区虽然少数民族众多,但湘西文化却显示出多样统一的特点。这样的文化特征,构成湘西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湘西文化信仰却深受巫楚文化的影响,传统的楚文化源于巫文化[3]。过去,人们信奉鬼神,常希望借助神灵之力免除灾祸,在这种文化元素的引领下,传统建筑体现出与其信仰一脉相承的特色。湘西遍布的庙宇、宗祠、圣坛、神龛、殿阁等公共建筑均表现出具有其强烈意识形态的文化基因。至今这些信仰在建筑中仍保持传承,是湘西特定自然环境中民众生态思维的集中体现,就是尽可能地达到天地万物的良性互动,通过构造独具特色的建筑达到平衡。传统的楚文化还认为万物有灵、天人感应,这种楚乡民风,又衍生出当今人们意识中十分看重的“忠、孝、节、义、仁、信、礼、智”的道德伦理观,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湘西人对堂屋、族谱极为重视,有讲宗亲、重家族传统,一般按族谱寻根问祖,认祖归宗,崇先报本,敬宗睦族[4]。

    2湘西独特条件下产生的建筑形态

    2.1土家族的特色建筑——吊脚楼

    湘西人崇尚自然,欣赏惊心动魄的自然环境,吊脚楼便是湘西人依恋自然、喜欢与自然相融合的性格反映。

    2.1.1吊脚楼的基本概况

    湘西山多地少,水流绕谷,“八山一水五分田”的说法。依山就势、顺其自然、节地建房成为湘西盖屋的习惯。吊脚楼是一种典型的半干栏式房屋,就是将吊脚楼挑出,将干栏置于陡坎或溪沟之上,弥补地形不足。吊脚楼一般只有两层,极少数是三层。整个建筑只有一角或两角与实地接触,其余几边都是靠柱子支撑悬空而建,一层半架空。

    2.1.2吊脚楼的主要特色

    第一,大多依山傍水而建。山坡是吊脚楼的重要支点,与其他地势较低的支点形成平衡,依附于自然地形,建筑条件十分宽泛,能在许多普通建筑无法搭建的土地条件下建立。可以在半山腰或者是河流沿岸建造,节约占地面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也符合湘西较大的地形起伏状态。

    第二,整体都是用当地盛产的杉木建造。除了屋顶用瓦片搭建,吊脚楼整体都是用当地盛产的杉木建造。杉木具有防腐防潮,易于加工,竖直坚硬,牢靠耐磨损的特点。因湘西地区经济情况的限制,用木材搭建房屋,可以大大地减轻成本。同时,也相当符合湘西少数民族亲近自然,喜欢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思想理念。使用天然的原材料搭建房屋,可以大大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破坏,保持原生态的绿色自然,与自然风貌自成一体。但也因为建筑材料是单纯的木材,易导致火灾等灾害的发生。

    第三,吊脚楼只有二、三层供人居住,一层畅空。一层可以饲养牛、猪等牲畜,种植蔬菜,也可以放置杂物,大大节约了土地使用面积。山区可供耕种的土地较少,这样极大地为农田空出了平地。空出一层,住在更高的区域,开阔视野,采光更好,屋内更加明亮。也可以减弱春、夏季湿热的气候带来的不适感,整个空间更加地干爽,避免太多的潮气。住在高处也更加安全,可以避免山区中猛兽的侵袭。这是古代少数民族智慧的体现,是一举多得的举措。

    第四,做工精致。吊脚楼讲究工艺,雕刻图案精美,细节部分的装饰物很是精致。楚巫文化中神鬼巫术、吉祥征兆形成了湘西地区独特的雕花审美趣味。在门窗、楼梯的扶手、支柱、屋檐、悬柱上都刻有吉祥寓意的动植物花纹。悬柱的柱头,一般雕刻成球形,制成绣球等形状,花纹细碎。堂屋的主梁上,刻有龙凤相交的图案。窗户和门上,刻有水纹、鱼纹、龙纹。所有这些象征吉祥的雕塑艺术无处不在,寄托了湘西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也使得生活的家园更加精致,增添了民俗艺术气息。

    2.2马头墙式传统房屋

    湘西马头墙式传统房屋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建筑艺术相互影响的结果。其优美的封火墙形式,成为湘西建筑造型、地方风格和装饰艺术的特色。

    2.2.1马头墙式传统房屋的特点

    马头墙式传统房屋是在屋顶的两端建有远高于屋顶的山墙,以前主要用于防止火灾蔓延,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头墙式传统房屋更具有美观的作用。因形状与马头相似,所以称之为“马头墙”。马头墙既有江南建筑的感觉,也有徽派建筑白墙灰瓦的氛围。马头墙没有特定的造型约束,人们可以自由地设计样式。湘西的马头墙大致相似,但细节不一定相同。

    2.2.2马头墙式传统房屋是艺术追求的结晶

    如今,具有优美形态的封火山墙已成为美的、伦理的追求。它吻合了湘西人心灵中的秩序感和美的意识。马头墙式传统房屋融合了湘西传统民房造型优美的特点,窗户和隔扇门都有用木条做成的方形、圆形、菱形和各类的多边形框架,中间雕刻着各类吉祥寓意的动植物。各个柱子上也都有花纹雕饰。马头墙已经成为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典范,形成了整个湘西山寨或城镇轮廓线的最高潮。

    3传统建筑的保护

    随着旅游业的蒸蒸日上,湘西经济也极速发展,传统建筑已经被大部分破坏,现代文化强势冲击,大片木屋被结实的水泥砖瓦房所替代,所有这些因素.导致湘西古建筑文化艺术在被不断侵蚀,甚至有消失的危险[5]。湘西古建筑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

    3.1存在的问题

    3.1.1认识不到位

    在湘西,一些人错误地认为:破旧的东西就是落后的,毫无修复保护意识。在这种错误的认识影响下,民居建筑“被”破旧立新,不是按民族风格来维修和改造。导致富有传承文化的原生态民居出现土洋杂混、毫无特色的建筑。伴随着现代文化的逐步渗透,所产生的变异使湘西固有的民族传统民居黯然失色。

    3.1.2重点建设需求与传统民俗文化冲突

    重点项目工程建设出于发展需要,打破固有平衡,与当地传统民族村寨发生碰撞。高速、高铁、经适房、安置房等的建设基本没有考虑当地的传统文化符号。为支持国家建设,只能牺牲传统民族村寨而换上新装,而很多人在陶醉于新农村建设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候,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传统建筑。

    3.1.3传统建筑的保护需求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速度

    当今社会,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工程技术的发展速度与需求超乎想象,以至于许多情况下,人们还没有获得对于一处传统民族村寨进行有效保护的具体措施,而隨着新的工程和民居的快速上马,原有民族村寨的传统建筑却被破坏,甚至荡然无存。人们在高速发展的时代车轮上,在传统建筑被摧毁的哀叹声中,迷失了方向。

    3.2保护措施

    3.2.1明确保护重点

    对于湘西具有传统艺术价值的建筑,政府应进行系统的调查摸底,重点选择历史和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良好的民族村寨和传统民居为抢救和保护重点,分批对外进行公布,进行重点保护。

    3.2.2加大法律支持

    对于具有传统艺术价值的建筑,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给予法律支持,同时给古建筑区域做好规划,出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防止人为的破坏。

    3.2.3加大资金援助

    对于抢救和重点保护的建筑,给予传统建筑工艺传承人一定的资金援助,保护工艺传承人,使损坏的古建筑及时得到修缮,同时,要让这门技艺更广泛地传播到社会中去,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3.2.4加大保护古建筑的文化宣传力度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大保护古建筑的文化宣传力度,让在古建筑中居住的人民建立起保护意识,不拆建新房。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及时督促、普及教育知识,在一定条件下,让建筑物所有者及时修缮建筑。

    4结束语

    传统是连接现在并且为未来发展提供借鉴的一种重要因素。了解古代特色建筑的特点,提取优秀的传统内涵,运用到现代建筑中去,对建筑的发展有很大帮助。看着古代的伟大建筑,敬畏感油然而生。原木和手工带来的自然古朴的美是在当今城市里所不能感受到的。那是有温度和深度的艺术品。希望可以承载着传统与现代一起走向未来世界,不忘记那份淳朴的初心,让艺术的发展不断向前进步,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易牟,谷岩.浅析湘西民居建筑美学特征[J].山西建筑,2010,36(34):6-7.

    [2]魏挹澧.湘西风土建筑的历史文化渊源与民居特点探析[J].建筑遗产,2018(3):9-15.

    [3]郑泓灏,刘俊.湘西土家族民居建筑的文化基因传承与创新[J].南方民族研究,2019,36(1):19-22.

    [4]滕娇,唐果.湘西民居建筑特征浅探[J].山西建筑,2010,36(14):46-47.

    [5]潘玺午.从湘西古建筑到我国古建筑文物的保护[J].论述,2015(12):158-15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1: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