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职计算机专业界面设计教学探析 |
范文 | 施兢蓉 卢涤非 摘要:随着互联网融人生活,界面设计类课程在高职院校受到重视,但缺乏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型教学模式。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此类课程时,艺术与审美无疑是一道门槛。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分析,艺术与审美培养为切入点,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界面设计;教学模式;艺术审美;跨界共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UI界面设计概述 1.1界面设计定义及背景分析 界面即UI,User Interface。界面设计一般分为结构设计、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三个部分。课题所研究的界面设计是视觉设计范畴,是产品呈现给用户最直观的部分,也是人机交互的接口。在信息日益蓬勃的今天,UI大时代已经到来。短短几年里,无论是网站还是手机端应用,界面的美观度和舒适度有很大的提高。好的界面设计,让软件变得颇有生趣,操作也更顺畅、自由[1]。 1.2专业人才需求与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29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59.6%[2]。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8.6%,并且仍在持续提升。市场上,各类手机应用的用户规模不断上升,应用场景更加丰富,遍布生活的各个方面,手机端APP已经融入人们生活。另外,伴随网速的提升,也促使手机端逐渐地代替传统网页端。 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上升,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专业型人才。杭州地区为例,以阿里、网易、华为、海康、大华等知名互联网公司为中心。近几年电商平台的发展迅速,许多综合电商和垂直电商研发了购物APP应用。同时,不同功能和种类的手机端应用层出不穷,用户量也在上升,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特别是界面设计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 1.3高校界面设计课程现状分析 1.3.1课程现状 高职院校的人才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较高。界面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在国内的发展时间较短,但部分高职院校己开设这门课程,并实践到了产品开发过程中,也衍生出了类似于交互UI界面设计、网站页面设计、IT产品原型设计等相关课程。 但是,许多高校对界面设计的认知并不明确,概念混淆,片面地认为只是与设计相关,追求界面的美观与设计感,课程缺乏专业、系统、完整的教学体系,常等同于“美工”或是“平面设计”,在课程设置上知识单纯学习图形图像、色彩美学、排版等视觉设计相关,却不注重人机交互和需求分析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类课程常通常由艺术设计学院开设,而在计算机类专业中开设的比例并不大。 1.3.2教学问题 一是缺乏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型教学模式。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界面设计类课程时,艺术与审美无疑是一道门槛;二是教师资源问题。一般情况下,信息技术院系的专业课教师甚少涉及到艺术设计类领域,对审美的敏感度相对较低,即使是开设相关课程,也很难引导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观念意识。三是教学观念影响教学结果。艺术生和工科生培养方式不同的偏见教学观念依然存在,缺乏人文教育。计算机专业学者通常认为,艺术设计即为单纯的绘画、美术等,但现代艺术更多趋向于设計的综合应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从而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只注重专业领域知识内容,不注重学生的综合性与人文教育,学生缺乏新思维和新创造。 2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分析 2.1学习能力与专业素养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劳动者能够迅速适应岗位的变化,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因而学生的实际能力对自身的就业影响较大。 当下“00后”也进入了高校。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日新月异变化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自控力较差,自我管理能力不高。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学习和现状分析调查研究显示,普遍存在问题是: 一是学习能力较低,动手能力弱,不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甚至部分学生在枯燥的编程学习过程中,出现懒散、排斥等现象;二是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思想,缺乏毅力和坚韧的品格;三是专业素养较差,缺乏自身的职业定位和长远的发展规划,导致社会竞争能力弱。 2.2特长与个性 相比其它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个性较为内敛。活跃性较差,人际交往频率较低。但是,学生的兴趣爱好却非常广泛。主要擅长于互联网产品、数码产品、网络游戏的深入研究。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度高,也乐于尝试去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技术。 2.3艺术与审美能力 计算机专业多侧重于逻辑思维,艺术则更多开发的是抽象思维,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不可兼得。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对95后、00后的大学生人群来说,获得美的事物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网络,当然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新鲜事物。因而,在长期接触学生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这部分学生十分善于并且乐于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美的事物与形象。例如一双新款球鞋好看的造型和色彩,能引起群仿,一款游戏精美的视觉效果能引起共鸣等。在图像处理类课程中,学生对素材的选择、作品的呈现都有自己独到的审美和见解,并且也擅长在特效和美感上做大胆的尝试。 2.4艺术与审美的培养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计算机技术是现代社会沟通、设计和工作、学习的重要工具。相反,站在产品自身发展的角度考虑,技术的支撑是基础,但在此基础之上做到突出与区分,赋予产品新的灵魂和人文气息显得更为重要。在UI界面中,使用个性化界面,避免与同类产品雷同,可以为产品附加更多的价值,也能够满足用户对审美的追求。因此,学生艺术与审美的培养十分重要。 3界面设计教学培养模式探析 3.1“互联网+”与前沿资讯的敏感度 计算机专业是站在时代前端的,新技术每天都在更迭。高校教学中也要时刻保持这种敏锐度。移动互联网产品在人们的生活中可谓包罗万象。自党的十九大提出网络强国战略后,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在不断加速。从2015年的VR(虚拟现实)技术、2016年的AI(人工智能),到2017年的区块链,现如今的工业物联网等。例如无人驾驶技术、包括即将到来的SG,和其背后的五大技术支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娱乐、购物等日常生活中应用逐渐广泛,众多的产品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新产品、新技术不断迭代更新,用户对产品的功能与使用要求也是更加苛刻。 3.2交互设计与用户体验 Kevin Mullet和Darrell Sano在《Designing Visual Interfaces》一书中提到:“设计关注的是发现最适于传达某些具体信息的呈现方式。”也就是说,视觉界面设计应努力用易于人们理解和使用的方式来呈现行为和信息,最终来达到合适的人机交互。一个完整的项目往往要求精心安排许多设计学科,才能实现恰当的用户体(见图1),从APP开发用户体验设计(UX)的三个重叠关注点分析,可划分为三大块方向学科:一是形态:主要从事工业设计和图形设计;二是行为:衍生出交互设计师;三是内容:可分为信息架构师,文案,动画设计,声音设计等。[3] 对学生来说,生活中每天都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互联网产品。通过互相比较,亲身体验,反复操作等方式,能够很快地发现产品交互的不合理之处。这也是学生学习用户体验最便捷且有效的方式。 3.3美学之道 在实际案例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视觉审美需求,就不外乎精致、美观、实用。如何给用户呈现一种美的感受,是界面设计时需要仔细思考和不断排错的。 从平面角度来讲求美,影响用户对APP整体审美的元素主要有:图片、文字、色彩、图标、留白等。这些是组建整个视觉界面系统时,最表层、最基础、最频繁的一部分,但往往是这“一部分”,影响整个APP的成败。例如,色彩也需要设计。色彩给人的感受是最直观的,不同的配色传达不同的情感。關于配色有一些方法可寻,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感性判断。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提升美的素养。美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培养,学生要学习理性的方法技巧,更要不断欣赏优秀的作品,挖掘潜能,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3.4创意思维与联想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没有受过创意思维等课程的训练,在想象力上较为局限。因此,观察即创造。适当运用头脑风暴等方法展开联想,活跃大脑,不受制约的自由想象力是原动力。 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往往比如何设计更重要。在教学中做好学生的设计引导尤为重要。灵感来源于生活,对于这类设计和制作相结合的课程,在一开始就需要营造一个有趣的课堂。利用有趣的主题和吸引入的画面,产生求知欲,提高内在驱动力。 需要激发学生潜意识的想法。头脑风暴是设计思考最通用的思维模式,也更适用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引导学生展开自由联想,发散思维,将能想象到的所有可能绘制在图纸上,也可以小组讨论,对充分激发学生想象力有很大的帮助。 集中思维赋予新的创造。将绘图纸上的发散性思维中挑选最优图形方案,通过集中思维处理,提炼最佳方案[4]。 另外,鼓励学生发现生活。在课堂上适当增加一些优秀设计作品的欣赏、品评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加强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该专业学生接触设计的机会不多。因此,要定时组织参展,获取最新的设计资讯,通过对美好设计面对面的交流,发现并及时弥补自身不足。 3.5与艺术设计的跨界共融 界面设计学科的交叉特性决定了“跨界”“共融”成为发展趋势,艺术设计与计算机技术互相应用对学科的共融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计算机技术为UI视觉设计提供技术支持与基础保障;其次,艺术设计确保了高品质的视觉效果。 要掌握大数据下新的创新理念和数字化艺术创作手法,培养敏锐的嗅觉,紧跟流行趋势[5]。 4结束语 通过对高职类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分析,高职院校可以从艺术与审美培养为切入点,设计出一套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道阻且长,审美与创意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但教师可以从课堂入手,不断增强学生对前沿科技的敏感度,在生活中更多地关注互联网产品的交互原理和用户体验,用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世界,通过逐渐感染的方式慢慢实现艺术的跨界共融。 参考文献: [1]安小龙.界面设计之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全球互联网普及率[EB/OL].http://www.cnnic.net.cn. [3]Alan Cooper.About Face4:TheEssential of interaction Design[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10. [4](韩)罗建.设计要怎么思考[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9. [5]宗白华.美学与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