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国工伤保险发展历程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
范文 | 汪文婷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法分析我国工伤保险制度有关的法律法规,关注工伤保险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并对其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思考。笔者将我国工伤保险发展历程划分为初创阶段、停滞阶段、探索阶段、发展与完善阶段等四个阶段,总结了各阶段发展背景以及特点,并结合历史、立足现在,对工伤保险的可持续发展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工伤保险制度 发展历程 可持续发展 相关建议 中图分类号:DF391.3 文献标识码:B 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产生于新中国建立初期,各阶段的立法与各时期具体国情相呼应。研究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不仅是对其具体背景以及特点的再认识,也有利于对工伤保险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进行进一步思考。 一、我国工伤保险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本文将我国的工伤保险的历程划分为初创阶段、停滞阶段、探索阶段和发展与完善阶段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经济体制变更、政治环境影响、现实需求推动、相关认识加深、社会需求发展等动力机制交互影响的结果,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特点。 (一)初创阶段:受到重视,初建框架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便开始了工伤保险的建立工作。1950年,刚刚经历完战争,政府就颁布了《革命工作人员伤亡抚恤暂行条例》。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3年颁布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草案进一步扩大了参保对象的范围,同时也稍微提高了劳动保险待遇。1957年卫生部颁布《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至此职业病开始被纳入到工伤保险体系中。这些奠定了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与内容,标志着初创阶段的到来。 在这个阶段,我国工伤保险制度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工伤保险制度地位突出,在劳动保险中处于首要位置,相关法律法规较大篇幅、较为详细地对工伤保险进行规定。第二,工伤保险制度体现出国家负责和单位包办的特点,形成国家——单位保障制。单位服从国家统一的政策规定,单位从其收益中提取的经费大部分都自行组织、封闭式运行。第三,工伤保险金与其他社会保险基金没有分离开来,并且统筹层次低,劳动保险金的百分之七十都是在该单位工会基层委员会的账户中。第四,工伤保险待遇十分优越,基本上涵盖了工伤期间一切费用,且直系家属也有相应补贴。第五,工伤保险未涉及到工伤预防的领域,且对工伤康复的规定也十分简略。 (二)停滞阶段:企业保险, 责任更替 新中国顺利完成了三大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工伤保险的待遇得到提升,职业病的类别也不断扩充。但好景不长,“大跃进”和 “文化大革命”接踵而至。我国进入混乱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停摆,管理和负责相关事务的工會也不起作用了。1969年《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的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草案)》的出台,标志着包括工伤保险在内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了停摆状态。 值此时期,我国工伤保险制度有以下特点:第一,就发展脚步来看,工伤保险制度 “先往前进了一小步,又朝后退了一大步”。此阶段一开始工伤保险制度还是有一定的发展和进步的,但由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后期的工伤保险制度进入了停滞阶段,甚至是后退了不少。第二,就制度性质来看,工伤保险从“社会保险”退化为“企业保险”,《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的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草案)》的颁布使得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变为单位,保险的互济性以及政府的统筹职能被大大削弱。第三,就待遇水平来看,工伤保险待遇并没有提升,甚至倒退。单位的经济压力较大,难以真正地负担和组织社保的实施。 (三)探索阶段:专项立法,大力改革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开始重建和恢复工伤保险制度。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为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组织和思想基础。20世纪80年代,劳动部将工伤保险制度纳入改革范畴并初步形成改革方案。20世纪90年代,工伤保险制度试点工作启动。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工伤保险以法律的形式被确认下来。1996年劳动部颁布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这是我国首部关于工伤保险制度的专项立法。 1987年更新了《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相较于1957年的原规定,扩大了职业病范围。1988年颁布《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1990年发布《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1993年发布《女职工保健工作规定》;1994年发布《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等等。这些都有效保护了女性职工和未成年工的权益。 工伤保险制度完成了一次质变,主要特点有:第一,工伤保险与其他险种明确分离且有专门的法律,同时其适用范围扩大、覆盖人群更广。第二,工伤保险从“企业保险”恢复为“社会保险”,责任主体回归国家。第三,设立了专门的工伤保险基金,并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第四,工伤保险制度对于工伤认定、工伤申请、劳动鉴定和工伤评残以及待遇领取的规定更加细化、更具操作性。第五,首次提出了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第六,开始注重工伤预防的重要性,同时更加科学全面地理解和实施工伤康复。第七,工伤保险制度对女性职工和未成年工有特殊的规定,保险体系更加完整更具人性化。 (四)发展与完善阶段:加速发展,细节完善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工伤保险制度开始进入发展和完善的阶段。2003年国务院颁布《工伤保险条例》,这是结合市场经济特征对工伤保险制度进行的调整与完善。2010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为工伤保险发展和完善做出了方向性的指导。2010年更新和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细化了各项规定和操作。 工伤保险制度越来越关注职业病。2011年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3年《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出台,进一步完善了职业病的防范与治疗程序。 同时工伤保险制度更加关注特殊行业和特殊群体。2004年相继发布了《关于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铁路企业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推进矿山等高风险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的通知》;2005年发布了《关于做好煤矿企业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2006年发布了《关于做好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等。 工伤保险进入了该阶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各类性质的组织、单位绝大多数都覆盖到工伤保险制度。第二,管理更加严格也更加透明。一方面,鼓励社会各界对工伤保险进行监督;另一方面,法律要求经办机构定期公布工伤保险基金的收支情况,同时用人单位要把本单位有关情况在单位内公示。第三,统筹层次进一步提高,工伤保险基金将逐步实现省级统筹,并且开始实行异地参保。第四,工伤保险制度对于职业病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不仅列举出职业病的类型和范围,还出台了职业病专门的管理办法和规定。第五,工伤保险的各个细节都不断得到重视,并予以细化和标准化,列举出详细的目录和条件。同时待遇的领取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关于我国工伤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回顾发展历程,我国工伤保险虽然遇到过挫折与困难,但整体还是表现出前进和发展的趋势。但要实现工伤保险的可持续性发展,笔者认为应该反思历史教训、吸取成功经验、结合现有实际,得出以下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工伤保险制度应该明确各个主体的责任与地位,不能轻易改变。在工伤保险中,应该是政府负责、企业缴费、职工配合。工伤保险作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明确自己的性质,坚定政府负责并兜底的角色,企业不能够越俎代庖。 第二,要不断扩大我国工伤保险社会化改革的力度。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水平也大大提升。各种新型的组织和职业会出现,也会出现一些新型的工伤风险。所以工伤保险制度應该与时俱进,随时调整,扩大其社会化的程度,把这些新的组织及其职工纳入到工伤保险中。 第三,逐步提高工伤保险的统筹层次。只有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统筹工伤保险基金,才能在更大范围内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工伤保险基金的合理分配,不仅实现了再分配的功能,而且实现了风险共担的作用,实现了工伤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互济性。 第四,要注意平衡工伤保险制度中的权利与义务、公平与效率。在工伤保险体系中,政府、单位、员工作为主体,各自承担着自己的义务并享受着各自的权利,工伤保险机制应该合理地使权利义务相结合。同时在工伤保险机制中,可能会关照一些弱势群体,也可能会给一些特殊群体或特殊行业以照料。但是要协调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以效率带动公平、以公平促进效率,不然只会陷入到“共同贫困”的局面。 第五,要明确工伤保险制度的科学内涵与范畴,注重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框架。随着工业化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我们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和专业技能去了解和把握工伤发生的每一个环节,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的阶段,提供合理有效的对策与保障。 第六,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应该更加明确细节,使法律法规更加严密、更具标准化、操作性更强,更好地避免道德风险。应在工伤保险制度现有的框架下,发展和完善每一个细节,合理和简化每一个步骤,能够更切实有效地保障每一位职工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陈佳贵.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体制完善与发展道路.第三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3. [2] 石美遐,彭兆琪,杨军.劳动法与社会保险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3]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4] 吴春明.工伤保险应保尽保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中国医疗保险, 2013(5):60- 62. [5] 孙龙,赵永生.工伤预防研究述评[J].中国医疗保险,2011(11):60- 63. [6] 秦迪.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下半月), 2011(12):3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