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筹措研究综述 |
范文 | 李未等 摘要:充足的教育经费是保障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通过对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筹措的研究,综合各种观点对教育经费筹措的理论基础和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为改进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筹措的不足提出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校 教育经费筹措 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经费短缺问题日趋严重,并成为了阻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由于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地方高校自筹经费能力弱等因素,使我国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尤其突出。因此,研究我国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筹措,对促进地方高校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1.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的理论基础 1.1国外研究综述 1935年,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率先提出“第三产业”的术语,并指出产业属性应该是判断该产业由谁来负责发展的理论依据。同时,他进一步认为高等教育是一个既具有生产性和消费性投资的双重属性,又具有社会公益性和产业属性的第三产业[1]。因此,高等教育经费不应只来源于政府拨款和学费,还应来源于其它多样化的经费筹措渠道。 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萨穆尔森创立了公共产品理论,指出准公共产品是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兼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部分特点的社会产品。而高等教育就属于这样一种准公共产品。因此,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就不能只由政府一方来承担,拓宽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渠道成为解决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的重要途径,这为高等教育经费的筹措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2]。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1960年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和布鲁斯·约翰斯通在1984年提出的“谁受益,谁付款”的成本分担、成本补偿理论均认为对教育的投资是一种生产性的投资,所有的受益方都应负担高等教育的成本,高等教育成本应由政府、学生、家长和机构捐赠者共同来分担,这为多元化的教育融资提供了理论基础。 1.2国内研究综述 就我国高校教育经费筹措的理论依据而言,国内学者们主要是辩证吸收了国外的相关理论,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具体发展情况,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别敦荣、杨德广指出,成本分担理论提出应该实行教育投资合理负担与补偿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利益获得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为高等教育收取学费、制定收费标准以及多元化筹措教育经费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3]。 陈华亭深入分析了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对人力投资收益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私人收益总体呈现递增趋势。他认为这一研究为教育成本分担提供了基本的思路,即教育层次越低,国家承担的教育成本应该越高;教育层次越高,个人承担的教育成本比例应该越高[4]。由此可见,基础教育就应该实行义务教育,而高等教育就应该遵循成本分担原则,实行教育经费多元筹措制度。 章跃尝试将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理论运用到我国高等教育筹资中,并给高等教育经费使用的效用作了新定义。他认为,寻找最具效益的经费来源渠道,发挥各经费来源渠道最大的边际效益也是边际效用理论的应有之义[5]。边际效用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的扩展和经费来源结构的优化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我国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筹措的困境 2.1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是我国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但我国存在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不够、投入分配不均的现象。 曾上尧在对国家政策的研究中发现,在我国近年来的管理体制改革中,教育部及有关部门在政策上不断向部分重点高校倾斜,再加上中央财政资金的申报时间长,程序和手续繁杂,申报成本高,地州高校很难获得支持[6]。结果就是名牌高校不断受到政府支助,地方高校却无法获得有保障的政府财政拨款,从而导致高校间的发展极不平衡,差距越来越大的尴尬局面。 宗晓华发现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上存在显著差异,并为此探究了影响地方政府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因素,指出本地产业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程度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他认为,地区产业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程度和工作水平会有很大的不同,这既会影响地方政府投资高等教育的收益率,又会影响个人投资高等教育的收益率,从而影响地方政府和个人的高等教育投资意愿[7]。 2.2个人负担过重 持这种观点的人在认同成本负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个人虽然也是高等教育经费成本分担者之一,但作为地方高校教育经费重要来源的学费收入占教育经费总量的比例偏高,学费标准与个人支付能力产生冲突,个人负担过重。 杨永胜指出,我国地方高校收取学费没有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标准,只是一味采取“一刀切”模式,往往根据高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学杂费收取标准,却没有充分考虑到生源所在地的实际经济发展状况和不同群体的支付能力。 赵应生经过调查发现,自高校实行扩招政策以来,政府对地方高校的财政投入明显落后于对中央高校的投入,从而使地方高校教育经费过度依赖于非财政性收入,特别是学杂费收入。这样的政策导向不利于制定切合实际的学费标准,使学费成本超过普遍受教育者个人支付能力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 2.3社会捐赠力度不够 持这种观点的人意识到了社会捐赠在开辟地方高校多元化教育经费筹措渠道中的重要性,但我国地方高校却存在募款积极性不高、社会捐赠收入少的问题。 朱洁义指出,在美国公立和私立高等院校中,包括私立奖学金和捐赠基金在内的捐赠收入占高等教育经费的比例分别为4.7%和14.4%[8]。而在我国2011年的高等教育经费总量中,社会捐赠经费所占比例只有0.69%,与国外高校的社会捐赠投入水平相比,悬殊巨大。 王凤秋对我国高等教育捐赠现状作了研究,发现我国除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少数中央高校基金会募集到亿元以上的资金外,绝大部分高校基金会的资金规模都较小。尤其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捐赠收入尚未成为大学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捐赠收入水平也存在明显校际差异。 张继华结合对美国高校教育经费筹措的经验分析指出,我国地方高校捐赠收入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的原因在于国家缺少对鼓励社会捐赠的相关立法保障和监督。滕炜则针对高校自身原因作了探究,他认为高校社会捐赠不发达,与高校自身对社会捐赠重视程度不够、大学校长没有充分发挥融资能力等内部因素息息相关。 2.4高校债务负担压力过大 持这种观点的人赞同高校可以适时的将银行贷款作为对高校教育经费的补充,但强调不宜为了高校扩张而盲目贷款,同时指出目前我国地方高校面临着债务负担过重的困境。 田振刚分析了我国某些地方高校债务现状,发现部分地方高校深陷债务泥潭,如湖北省经审计认定全省地方高校2009年8月贷款余额133亿元。高校债务负担过重,会严重影响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国内许多学者都对造成地方高校债务负担过重的原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程方平主任分析了其外部原因,认为中国高校的负债,在一定程度上是被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所影响;而李强则深刻剖析了其内因,指出高校教育经费来源单一,自身还款能力差是造成地方高校债务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 2.5高校自筹经费能力弱 持这种观点的人肯定了高校自身在教育经费筹措中的重要性,并指出我国地方高校存在着“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陈武元发现我国高校存在科研经费集聚的现象,指出通过科研经费来增加学校收入对绝大多数高校来说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我国科研经费基本上都需要通过竞争机制而获得,对少数有科研实力的高校来说是可以通过这条渠道筹措到经费的,而绝大多数高校只能“望洋兴叹”[9]。 刘东浩指出,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的问题。他认为,大学作为教育资源的集聚地,企业一般会把培训任务有偿委托给高校来进行。但由于地方高校主要以教学为主,科研开发为辅,其技术研发能力相对不足,向企业出售专利技术及提供咨询和培训的能力较弱,从而导致地方高校难以与部属院校展开充分竞争,也就很难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支持等方式来获取办学经费[10]。 3.增强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筹措能力的对策建议 我国学者已经对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筹措的困境进行了一系列分析,筹措困境的产生有高校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制度环境等原因。如何更好的促进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真正实现多元化筹措,学术界已开展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3.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 主张充分发挥政府拨款在高等教育经费筹措中的主渠道作用,特别是建立健全保障地方高校财政投入的监督制约机制,保障政府财政投入经费的使用落到实处。 周洪宇认为,必须通过制定刚性措施,来保证各级政府落实每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比例,从而保证各级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确保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11]。赵应生就提出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来保障地方高校的财政投入和使用水平的提高。 陈爽认为,政府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还应建立积极的政府拨款制度,加强政府绩效评估与财政拨款的联系,从而增强拨款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促进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3.2完善学校收费制度 主张确立科学合理的地方高校学费标准,规范高校收费政策,探索建立地方高校学杂费弹性制度,改变“一刀切”的尴尬模式。 耿同劲在了解国外高校多样化的学费收取方式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采取对不同专业收取不同学费的政策,特别是对毕业后个人收益较高的专业,就应适当提高学费标准。另外,赵应生认为针对不同省份的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制定不同的学费标准,实行弹性收费。 我国现行的教育法规未对学费标准作出明确规定,这就造成收费操作上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12]。张强针对此情况,提出了制定地方高校合理学费标准的三个前提条件:首先,必须正确确定一个合理的个人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比例;其次,扩大地方高校收费自主权;再次,学费标准应兼顾受教育者的家庭收入差异[13]。他认为只有根据上述条件,才能够制定出科学的学费标准,从而减少学生家庭负担,缓解学费水平不均造成的个人高等教育享有机会不公的现象。 3.3提高社会捐赠收入 主张提高社会人员参与教育经费筹措的意识,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捐赠助学,从而真正实现高校多元化筹资。 李淑慧从规范高校社会捐赠制度的必要性出发,认为高校捐赠应成为社会广泛认可的资金筹措方式。她指出国家要制定社会捐赠在教育投入方面,特别是高等教育部分的专项法规,从而在制度上保证捐赠的可持续性。 罗公利、耿同劲等人认识到校友在提高高校社会捐赠收入中所担任的重要角色,提出高校应积极保持与校友的联系,将校友工作规范化、长期化、系统化,将校友视为宝贵的人力资源、公共关系资源和信息资源。国外大学就十分重视校友工作,哈佛大学专门设有一个用于校友开发的副校长职位,而麻省理工大学校友总会在2010年就有近4万校友向母校捐赠共计4260万美元[14]。 3.4尽快化解高校债务风险 主张高校要合理利用银行信贷资金,同时要加强自身财政的监督与管理,保障教育经费使用的有效性,优化资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债务危机的发生。 刘琨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提出各级政府可以成立专业小组对各地各高校的现有债务进行统计和清理,同时还应科学合理地审定各高校的发展目标,防止资金配置和使用不到位的现象发生。 李强则从高校层面出发,认为高校应该树立正确的负债观,建立内部债务风险管理机制,强化财务预算管理。 曾海文从银行建设的角度出发,提出可以考虑成立专业的政策性银行——教育银行。该银行可以面向社会融资以用于教育发展,并对教育部门提供贷款,监督教育经费的使用,防止债务危机频发。 3.5提高高校经费自筹能力 主张高校通过科研、社会服务等方式走产学研结合道路,提高高校创收能力,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徐春认为,高校应该积极发展校办企业以提高高校创收能力,逐渐摆脱高校教育经费不足的困境。据统计,斯坦福大学的创始人斯坦福捐赠的8800英亩的牧场,除每年收获的高额地租外,近年来在这片土地上崛起的“硅谷”城每年为学校带来巨大的财富[15]。 吴开俊等学者结合国外高校经费筹措的经验,提出我国地方高校应重视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加速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加大科技服务创收的力度,以缓解高校紧张的教育经费压力。曾上尧则认为高校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是提高高校创收能力的重要举措,提出地方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利用自身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服务于地方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 4.总结 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关于高校教育经费筹措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逐步深化。就国内外文献而言,国外对教育经费筹措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国内则更多停留在对国外理论的介绍和剖析的层面上,暂时还没出现一套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经费筹措理论体系。而对于我国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筹措的困境和对策研究,国内学者忽视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同时对具体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筹措的研究也比较少,导致无法整合系统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关于地方高校筹措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我们不能局限于前人研究,而应该面对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筹措的前沿问题,拓展新的研究领域;更不能照搬国外经验或方法,而应根据中国国情、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具体情况,积极探讨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筹措渠道,从而促进我国地方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楚辉.教育财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林荣日.教育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别敦荣,杨德广.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49 [4]陈华亭.中国教育筹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79-81 [5]丰大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6]耿成兴.地州高校办学经费筹措的困境与对策[J].财务与金融,2011(3):33 [7]宗晓华.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及其影响因素[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11):45 [8]朱洁义.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结构现状与高校社会捐赠[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0,29(3):33 [9]陈武元.我国普通高校经费筹措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9(7):37 [10]曾上尧,郭丽君.地方高校办学经费短缺的现状与筹措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09(16):51-52 [11]周洪宇.将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J].今日中国论坛, 2008(5). [12]刘琨.从高校负责谈如何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机制[J].南昌大学学报,2007,38(5):158 [13]张强.地方综合性高校教育经费筹措的困境及对策——以X高校为例[D].湘潭:湘潭大学,2009 [14]李彬彬.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社会捐赠问题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2 [15]朱洁,杨汉麟.美国私立高等教育办学经费多元化的成因及筹措渠道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8(4):6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