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首都积分落户政策对大学生就业倾向影响研究 |
范文 | 傅柳莺 张雪源 尹嘉希 马玉茜 摘要:积分落户政策作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所出台的一项新政策,近几年来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本研究在对北京部分高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北京市积分落户政策对大学生就业可能产生的效果进行了预测和评估。研究发现,积分落户政策的各项基本指标的实现对于大学生而言存在难易程度上的差异,对其留京意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政府在就业地点和就业行业、企业上试图作出的行为导向和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 关键词:积分落户政策 户籍制度 改革 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我国在实现快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表现之一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的后果之一是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巨型城市聚集了大量外来人口,给城市管理、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各地相继出台的积分落户政策正是户籍制度改革下解决上述发展问题的新举措,而人口压力最为沉重的北京其积分落户政策的出台自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就业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高校毕业生作为高学历、高技能人群,是重要的人力资本,他们的就业问题也关乎城市的经济发展。北京市作为首都,天然吸引着大批大学毕业生前往就业。由于落户难问题和户口本身的隐含巨大福利,北京落户新政必然会对大学生群体的就业产生影响。 对于大学生而言,积分落户政策究竟是一条简易便捷的落户之路,还是又一重留京考验?这一政策对于在京大学生的就业倾向选择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 研究设计与假设 2.1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旨在研究全国户籍制度改革深化背景下北京市出台的积分落户政策的实际效用,和其对大学生群体就业倾向(包括留京意愿和就业选择)可能产生的影响;了解积分落户政策的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和大学生群体对其的反映和评价。 2.2研究假设 假设1:在积分落户政策出台的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在考虑是否留京时,在有限理性的基础上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并进行自我收益最大化选择: 基于大学生群体的共性特点,比较其较为容易达到的指标(形成落户的吸引力)和当前条件不合或难以达到的指标(形成落户的斥力),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得出指标实现的难易程度排序,推测积分落户政策对整体的留京意愿的影响和政策实际执行的效果。 某些指标与大学生的优势相契合,预测其成为留京的吸引力;另一些指标不符合大学生特质或者短时间内很难达到,预测成为留京阻力。笔者对积分落户政策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归类,并对每一类指标对留京意愿的影响作出假设: H1-1:合法稳定就业与住所指标对于研究对象可能是阻力 H1-2:年龄指标对于研究对象可能是吸引力 H1-3:文化素质类相关指标对于研究对象可能是吸引力 H1-4:技能水平类指标对于研究对象可能是吸引力 H1-5:政府利己考量类指标对于研究对象可能是阻力 假设2:积分落户政策会产生行为调节效应,即大学生为了获得京籍带来的各种显隐性福利,会趋向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选择,使自己具有便于落户的优势条件或者在就业选择时倾向于某些便于落户的企业、行业,主动规避不利因素。 H2-1:在教育背景导向指标引导下,目标群体会为此主动提升学历。 H2-2:在职住区域导向指标引导下,目标群体会为此选择非城六区就业 H2-3:在创新创业指标引导下,目标群体会偏爱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就业或创业。 3 假设的检验与发现 3.1假设1的验证 用因子分析法探讨各条件及指标,在影響大学生留京意愿时相互之间是否存在共通之处,而后将通过赋值法对各条件及指标难易程度进行排序,最后通过对各条件及指标吸引力斥力结果的分析验证假设1,目的在于将指标归类从而研究各指标间在影响大学生留京意愿时是否存在共通性。 第一步,根据原有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采用主成份分析法提取因子,初始值均为1。然后根据表“解释的总方差”提取主成分。 第二步,对因子进行解释与命名,同时将指标归类。计算出因子载荷矩阵,即用标准化的公因子近似表示标准化原始变量的系数矩阵,将指标分为四个公因子并命名F1、F2、F3、F4,其中F1在指标2、5、7、11、12、13有较大载荷,F2在指标6、8、9有较大载荷,F3在指标 1、3、4有较大载荷,F4在指标10有较大载荷。在指标的4个分类中,可以得出同类的各指标间存在较大的共同因素,可解释为不同类指标对大学生而言在实现难度差异。例如,在F1影响下的指标2和5间,认为指标2实现较简单的同学则更倾向于认为5也实现较简单,对于同类指标下他们对于实现难易程度的评价更趋一致。 在具体探究各指标对大学生而言实现的难易程度时,将涉及积分落户政策基本条件及指标实现难易程度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将难易程度划分为由简单至困难的五个等级“简单、较简单、一般、较难、困难”,在此基础上分别为这五个难易等级赋值为“1、2、3、4、5”,然后分别对各个条件或指标的所有样本数据进行加总,并依据总分大小对其进行排序 。结果显示,积分落户政策的各项基本条件及指标的实现存在难易程度上的差异。就基本条件而言,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七年及以上最难实现,持有北京居住证由于办理程序复杂、要求繁多、标准较高同样成为较难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此外,大学生群体在年龄优势及守法记录方面优势明显,因而其实施难度远低于缴纳社保及持有北京居住证。大学生群体对于专业素质及创新素质等较高能力方面的要求缺乏信心,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及创新创业指标较难实现。且他们基本不会因为职住区域指标的导向而放弃城六区的住房或工作机会,该指标功能的良好发挥有待进一步检验。同时,由于北京过高房价导致大学生大多认为合法稳定住房指标的实现颇具难度,纳税指标的实现因为被纳入大学生留京成本内实现也稍显困难。而在教育背景、信用记录、守法记录及合法稳定就业等方面,大学生对自身素质及能力较具信心,其优势也相较其他群体更为明显。 在对各项指标实现难易程度进行排序和具体分析后,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群体所需考虑的几项指标对其留京意愿的直接影响,并借此来推断政策本身对大学生留京产生吸引力还是排斥力。在此,我们分别为各指标对应的“更愿意留京、无影响、更愿意离京”三种可选情况赋值“1,0,-1”,意即当被调查者选择“更愿意留京”时,代表该项指标对其留京产生吸引力因而为其加1分;当其选择“无影响”,代表指标对其留京意愿并未产生影响因而其得0分;当其选择“更愿意离京”时,代表该项指标对其留京产生排斥力因而为-1分。对所有样本赋值加总后的最终得分及排序,结果发现,所有指标对大学生留京的影响均为吸引力,只是吸引力大小存在差异。 笔者在对各项指标进行假设时,综合考虑了大学生留京的成本和收益,对成本过高的指标则假设为留京意愿的阻力。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不存在阻力,其差异仅在于吸引力程度大小。推测该结果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群体相较其他群体所固有的多方面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其对于自身在教育背景、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优势估计过于自信和盲目,或由于信息不对称而无法全面把握政策方向与目的从而对形势过度乐观,或因缺乏长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计划难以做到理性选择。 3.2假设2的验证 为验证H1,笔者在问卷中设置“按照积分落户政策,学历越高积分越多。您是否会为获得更多积分从而选择追求更高学历”的问题。结果显示,有44.3%的样本选择追求更高的学历。除了大二年级之外,随着年级的增加政策的导向效果也就愈明显:分别有43.2%的大四样本和42.9%的研究生及以上样本会选择追求更高的学历。这可能是由于年级高样本面临毕业时就业或深造的现实选择,对于学历的优势和就业难的形势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体会,也会主动去了解更多落户政策方面的相关信息,规划未来。 因此,教育背景指标在促进个人提升方面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但由于本身意愿与积分落户的目的难以分离,实际效果可能并不理想。 为验证H2,问卷中设置“职住区域指标是指就业和居住地在城六区的减分,非城六区则加分,基于此,你在对就业地和居住地的选择”,结果显示在积分落户政策引导的背景下,仅有3.5%的样本就业和居住区均不会选择城六区;33.5%的样本就业和居住均会选择城六区;有28%样本有一个折衷的选择,即就业在城六区,居住地在郊区。分析认为,这样选择是由于城六区人口密集、经济活跃,发展机会多,就业前景好工资相对较高,但也有明显的不利因素,例如人口过载、房价过高、生活成本高、基础设施落后。人们愿意以通勤时间为代价,居住在房价相对较便宜的非城六区,因为影响人们行为的更多的是短期的生活成本和工作收益,而非政策的導向作用。获得北京户口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人们在做选择时往往会倾向于短期利益而非长期利益。 总体上来说,职住区域导向预计效果较差,人们几乎不会为了获得户口的加分而改变自己的就业和居住地点。 为了验证H3,在问卷设置“在积分落户政策实施的背景下,您对就业企业选择的倾向可能是”来探究人们在就业企业上是否会偏向积分落户政策所引导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或者创业。仅有14.6%的样本愿意为了加分而进入工资一般的高新技术企业,57.8%的样本选择工资待遇较好的一般企业,有29.6%的样本为会为了户籍指标、积分落户加分等因素而青睐某些企业,但仍不敌工资待遇等的吸引力。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户籍作为选择就业时的考虑,但由于社会阅历较少、对户籍重要性认识不深,所以更倾向于工资待遇等其他因素,也不会因为隐性的、长期的福利而在显性的工资待遇方面作出妥协。 由此,积分落户政策就业行为导向有一定作用,但表现不佳。 4 结论 第一,北京市积分落户政策对大学生留京意愿产生影响,各项指标的出台使留京就业更具吸引力。积分落户政策的各项基本指标实现存在难易程度上的差异,其中专业技术职务、纳税额规定、创新创业、教育背景、职住区域等指标较难达成,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相对较小;而稳定就业、信用记录及守法记录等指标对大学生而言较容易达成。 第二,北京市积分落户政策及其指标对大学生就业行为具有一定导向作用,但积分落户的行为导向指标效果不佳,实际效果与预期间存在差距; 第三,在传统户籍制度受到广泛批评与质疑、城乡分割二元户籍壁垒被打破、户籍改革方兴未艾的背景之下,积分落户政策应运而生。它是特大城市阻碍过多人口涌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而条件甄选对城市发展有贡献的人才的一种“权宜之计”。北京市积分落户制度本质上仍是一种条件户籍,它在突破了刚性的落户限制,为外来人口落户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渠道的同时,通过严苛的指标为落户设置门槛,本身未能跳转出城乡分治的政策范畴。 北京市积分落户政策作为“破冰船”有其现实意义,但从政府角度而言,必须尊重宪法赋予人民的各项基本权利,改变排外和自利心态,积极探索落户政策突破的同时,完善各项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不能以消极限制人口的方式来应对“大城市病”。要积极构建有效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在积极疏解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的同时,妥善城市发展和人口管理之间的关系,完善政策相关条件与指标,在广泛调研、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尽量平衡各方利益,完善媒体监督和社会听证机制,保证政策的合法性。 参考文献: [1] 马福云.中国户籍制度变迁及其内在逻辑[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1):100- 104. [2] 吴开亚,张力,陈筱.户籍改革进程的障碍:基于城市落户门槛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0(1):66- 74,11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