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加强校企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范文 | 解传美 摘要: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在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子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与社会效益。 关键词: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订单式”“冠名式”培养 0 引言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决定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性因素,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必由之路。如何高质量完成这一使命,破解校企深度合作的难题,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在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子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并完成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科研项目,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与社会效益。 1 立足区域经济,加强专业建设 1.1 建材行业背景分析 建材行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我国水泥总产量连续20余年稳居世界第一,并连年递增。2013年全国水泥产量24亿吨,同比增长率9.5%,宁夏水泥产量2600万吨,增长率25.5%。建材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供求矛盾日显突出。 1.2 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的首要工作就是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了解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使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与社会需求相吻合。 通过市场调研,宁夏区内不仅建材行业人才匮乏,新建的五十多家商混企业及建筑工程检测机构,更加缺乏混凝土方面的技术技能人才。2010年材料工程系及时在两个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专业方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在原水泥工艺方向的基础上,增设了混凝土工艺方向,主要面向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从事混凝土原材料的化学分析和物理性能检验、配料方案的设计和调整等工作;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在原建材工业检验方向的基础上,增设了建筑工程检测方向,主要面向建筑工程检测机构,从事常规检测、见证检测、专项检测等工作。 材料系历年招生情况见表一: 表一 ?材料工程系历年招生情况表 ■ 可以看出:2010年增设两个新专业后招生情况良好,既满足了市场需求也奠定了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校生由过去的不足百人发展到现在的四百余人,学生就业率已连续几年保持在100%。 2 面向市场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切入点是工学结合,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关键环节是实验、实训和实习。由于专业特点,工艺技术更新快,设备投入大,校内无法建立实训车间来满足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此,积极尝试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思路:将原人才培养方案中“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为工学结合的“2+1” 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通过两年理论学习掌握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最后一年的教学实践任务放在企业中进行,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通过企业师傅言传身教,真正掌握岗位技能,实现与企业“零对接”。学院负责制定顶岗实习计划,有针对性地确定实习内容与实习进度,并为每位学生建立顶岗实习档案。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校内指导老师及企业岗位师傅)。由双方共同管理学生,企业依据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采取双向选择,及时吸纳学生为企业员工,实现了学生随岗就业。 2.2 校企深度融合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 一是学院成立了由企业、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院与企业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相融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融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实现教学内容与真实生产环境相融合;另外,通过综合实训及顶岗实习,使学生取得相关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实现了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鉴定相融合,近几年,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了90%以上。学院每学年还邀请企业家走进校园宣传企业文化,举行“产学结合同育职业人才、校企合作共创双赢未来”等大型讲座活动,在校园营造一种职场氛围,实现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二是大力推进多样化“订单式”、“冠名式”培养,取得明显成效。从08级学生开始,与宁夏瀛海集团等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并与宁夏赛马公司签订了定向培养协议,2010、2011级混凝土班直接冠名为“赛马商混班”。“订单式”、“冠名式”培养能够及时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根据企业需求,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最大程度的满足了企业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提高了用人企业的满意度。同时,“订单式”、“冠名式”培养能够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先进技术及管理制度等贯穿整个育人过程,营造了一种“一入学校门,就是企业人”的浓厚氛围,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方向有动力,学习自觉性更强,学习责任和企业归属感得到强化。 3 大力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2010年以来,所有专业核心课程大力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以现场图像、flash 动画和视频等多种手段使课堂上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生产过程,使学生有亲临其境、亲历其中的感觉。部分教学内容带学生去企业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多接触企业,及时了解企业的先进工艺和技术装备,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能及时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也大大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建构知识与能力。同时积极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每学期增加了两周化学分析综合实训,每年举办一次化学分析技能大赛,通过这些实践操作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综合职业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 4 与企业建立了长效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材料工程系按照“真设备操作、真项目训练、真环境育人”的“三真”要求先后与宁夏赛马集团、宁夏赛马混凝土公司、宁夏瀛海集团、中石化环保建材公司、宁夏天元锰业水泥有限公司、宁夏科杰建筑检测中心、宁夏亿丰砼业有限公司等13家建材、商混及建筑检测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签订了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协议书或建立了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基地,使学生通过一年的时间训练岗位技能,体验企业生产全过程,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普遍提高,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操作,企业普遍认为学生“素质高、上手快”,满意率达95%以上。 5 服务社会,积极开展各类培训 企业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强大后盾,高职院校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源泉。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地,学院作为企业的继续教育基地也承担了为企业员工技术培训的任务,先后为宁夏赛马集团水泥公司、宁夏天元锰业水泥公司、宁夏瀛海集团水泥公司开展了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员工达两千多人次,为宁夏建材企业员工素质提高作出了贡献。 6 经验与体会 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②“订单式”、“冠名式”培养增强了校企双方的责任意识,避免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 ③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对学生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④服务社会,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实现校企互动共赢,利于长效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艳.加强校企合作促进高职教育发展[J].价值工程,2011(09). [2]郭丽萍.校企合作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24). [3]王晓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综述[J].价值工程,2014(0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