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西汉王朝前期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浅析 |
范文 | 摘 要:西汉王朝前期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是西汉统治者主观上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依据当时内外条件而制定的处理民族关系重要政策。但是,就其进步性而言,它对于民族交流和社会经济发展乃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都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这一政策的推行,分析西汉王朝前期对匈奴“和亲”的原因,进而阐释其积极地历史作用。 关键字:西汉王朝前期;匈奴;“和亲“政策 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国力孱弱、百业待兴。此时,实力不断增长的匈奴给西汉王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西汉王朝前期的统治者在与匈奴的交往、冲突中逐渐意识到武力未可解决问题,随依据当时的条件转而推行“和亲”这一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政策。 1 “和亲”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西汉王朝前期与匈奴的“和亲”史,大致始于刘敬(即娄敬,赐姓刘)领受汉高祖的命令与匈奴约结“和亲”(公元前198年)。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高祖刘邦领兵三十二万往征匈奴。匈奴冒顿单于故意匿藏其精锐,示其羸弱,将汉军诱至平城,然后“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救响。”[1] 后高祖采纳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阏氏” [1] 方得突出重围,罢兵而归。高祖刘邦归后,甚为忧虑,问建信候刘敬对策。刘敬言:“天下初定,实足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2] “诚能以长公主妻之,厚俸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故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2] 高祖刘邦采纳了刘敬的建议,曰:“善”。这就是西汉王朝前期对匈奴“和亲”政策的产生。 从史书记载来看,西汉王朝前期对匈奴“和亲”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一)以公主嫁匈奴单于为阏氏(实际上多为宫室女或宗室女)。(二)每年给遗一定数量的絮、增、酒、米等物品。(三)向匈奴派遣“辩士”去劝解礼俗。(四)以长城为界,与匈奴约兄弟之盟。(五)“通关市”,准许两地人民在边境贸易和交往。 2 西汉王朝前期采取对匈奴“和亲”政策的原因 西汉王朝前期国力不济,并且内部政局不稳。对于西汉初期情形,班固在《汉书》中写道:“汉兴,接秦之敝,民失作业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3] 与此同时,“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信倚胡,则又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豨兵精,则又反。彭越用梁,则又反。卢绾最弱,最后反。”[4] 其后又有“诸吕之乱”以及同姓诸侯内争不断。 秦汉之际匈奴实力不断增长,严重威胁西汉王朝。匈奴是一个以游牧、射猎为业,随水草迁徙为生的民族,游牧畜牧是其经济的主体,产品单一、不稳定性使其远没达到生产和生活上自给自足的程度。特别是在水草枯尽的冬春两季,他们就时常侵扰中原,“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1] 到了秦汉之际,匈奴在冒顿单于的统治下,实力空前强大,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2] ,给西汉王朝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西汉王朝统治者对内外形势的认识,及其治国理念。“白登之围”脱险后,高祖刘邦在匈奴强、汉朝弱这一形势下,采纳刘敬提出的“和亲”之策,虽然有其客观形势使然,但也是统治者感受到无法用武力解决对匈奴问题的亲身体会。于是,“兵可无战以渐臣也”的“和亲”之策后来被吕后、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所沿用。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汉初的统治者推崇“黄老之学”,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一直是重要的治国理念,这一因素对“和亲”之策的推行也产生着一定的作用。 3 西汉王朝前期采取对匈奴“和亲”政策的积极作用 虽然实行“和亲”之策,目的是在于维护封建统治者自身利益。但是,其在客观上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一,减少了双方的战争,有利于边境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虽然“和亲”政策是为了达到这样或那样的政治目的而出现的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一种政治行为,但是这种行为客观上也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友好相处。在执行“和亲”政策期间,双方虽时有战争爆发,但是战争的规模和次数都比较小,边疆秩序基本安定,这不仅避免了两地人民遭受战乱之苦,同时也有利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第二,促进了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随着关市的开放,西汉王朝的农产品的输入匈奴,客观上促进了匈奴种植农业的发展,弥补了匈奴游牧经济的不足。与此同时,匈奴大量畜牧产品进入西汉王朝,促进了西汉农业技术的变革发展。其中,典型的表现是马匹及饲养技术的传入,推动了西汉官营畜牧业的发展。西汉王朝在与匈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得到有效的休养生息,国力逐渐恢复和发展,这为后来汉武帝解决匈奴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匈奴对我国北方草原的开发做出过重大贡献。尽管西汉王朝与匈奴有过多次战争,但是两地人民的交往却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在西汉王朝前期推行“和亲”政策以后,双方多層次的交往更加密切,通过这些交往,彼此之间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方面日益融合,使得秦汉以来形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加团结紧密了。 总之,“和亲”政策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因此我们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来看待、客观评价它。无论统治者实行“和亲”时的主观愿望如何,“和亲”的结果都必将促进民族之间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交流,民族关系的密切。双方在这一政策实施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和亲”政策的某些有益经验,也给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制定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卷九十四上、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上、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0:2771-2832. [2]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2000:2097-2106. [3]班固.汉书(卷二十四上、下 食货志第四上、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0:943-998. [4]班固.汉书(卷四十八 贾谊传第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2000:1707-1740. 作者简介 王力(1984-),硕士研究生,日喀则市职业技术学校讲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