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达比加群酯治疗脑梗塞合并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范文 | 陈本阳 贝玉章 袁立峰 【摘要】目的 探讨达比加群酯治疗脑梗塞合并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84例脑梗塞合并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2例口服华法林,观察组口服达比加群酯,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功能(ADL)评分和凝血功能指标,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疗3个月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T、TT、APTT、IN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达比加群酯治疗脑梗塞合并房颤疗效确切,用药安全性高。 【关键词】达比加群酯;华法林;脑梗塞;心房颤动;疗效;抗凝 脑梗塞是脑卒中最常见类型,合并并发症是致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1]。脑梗塞患者常有心肌缺血、心电活动异常、心律失常等心电图改变,合并房颤者预后较差[2]。达比加群酯具有起效快、药效稳定、受干扰因素少等特点[3],但其用于脑梗塞合并房颤治疗中的作用既往报道较少。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脑梗塞并房颤患者为对象,对达比加群酯治疗脑梗塞合并房颤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0月~2020年3月收治的脑梗塞合并房颤患者84例。纳入标准:①脑梗塞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诊断标准[4];②房颤符合《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诊断标准[5];③无药物应用禁忌症;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免疫功能疾病或恶性肿瘤;②曾接受相关药物治疗;③合并精神疾病;④妊娠、哺乳期女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掷硬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52~84岁,平均(69.58±6.32)岁;合并持续性房颤39例,阵发性房颤3例。观察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54~85岁,平均(70.14±6.27)岁;合并持续性房颤38例,阵发性房颤4例。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入院后所有患者均给予降颅压、缓解脑缺血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口服华法林(初始剂量2.5 mg/次,每日口服1次,治疗3 d后复查INR并酌情调整剂量,至INR稳定在2.0~3.0内,之后维持剂量并实施长期治疗)。观察组给予达比加群酯治疗,给药方法:口服110 g/次,每日2次。持续治疗3个月后评估两组疗效。 1.3 评价指标 (1)神经功能: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用NIHS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评分高提示功能缺损严重[6]。(2)日常生活功能。采用ADL评分评估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对10个生活动作进行评价,无法完成计“0”分,需旁人协助计“5”分,自主完成计“10”分,评分高提示功能较强[1]。(3)凝血功能。于治疗前后采集空腹肘静脉血3~4ml置于抗凝管,离心处理后以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4)不良反应。记录两组呼吸困难、头晕、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和ADL评分比较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M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PT、TT、APTT、IN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发生呼吸困难1例、头晕1例,发生率为4.76%;对照组发生呼吸困难2例,头晕1例,发生率为7.14%。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93,P=0.417)。两组均无死亡、失访情况发生。 3 讨 论 目前,抗凝治疗是治疗脑梗塞合并房颤的主要预防性措施,但长期抗凝治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因此如何安全抗凝十分关键。华法林可通过抑制维生素KH2产生发挥凝血作用,但该药治疗窗口小,出血风险较高,对联合药物应用及饮食限制较多,因而存在局限性[2]。達比加群酯是一种起效迅速的靶向新型抗凝药物,口服并经脂酶水解后即可发挥抗凝作用。同时,该药与多数药物、食物的相互作用小,因而安全性较高。本研究发现治疗后观察组NIHSS、AD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这提示应用达比加群酯能改善脑梗塞并房颤患者神经功能,增强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还发现治疗后观察组各凝血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较低,提示口服达比加群酯治疗可获得理想抗凝效果,安全性较高,整体疗效优于华法林,这与达比加群酯抗凝作用较稳定、受药物干扰小、可减缓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等因素有关。此外,达比加群酯口服后吸收及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且药物经肾脏排泄,因而应用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达比加群酯治疗脑梗死并房颤能改善其神经功能和凝血功能,增强日常生活能力,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孟丽,张桂芳,范好好,等.丹参多酚酸治疗急性轻中度脑梗塞合并肺部感染的疗效[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29(13):1963-1966. [2] 孙 建,谭九根.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7):56-57. [3] 侯晓平,魏 璇,李妍妍.口服达比加群酯致老年房颤患者相关凝血指标改变2例[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6,13(1):58-61. [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46-257. [5] 杨新春.《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解读[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6,24(11):623-628. [6] 侯东哲,张 颖,巫嘉陵.中文版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5):372-37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