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性特征指两个最小的语言单位仅有的一对区别,如[p]与[p']的送气/不送气,[b]与[p]的浊音性/清音性,[m]与[b]的鼻音性/口音性等。区别特征的概念最早由布拉格学派提出并发展, 归纳出12对区别性特征:基本声源特征的元音性/非元音性,辅音性/非辅音性; 辅音附加特征的突出性/延续性,急煞性/非急煞性,刺耳性/圆润性,浊音性/清音性,共鸣特征的集聚性/分散性,低沉性/尖峭性,抑降性/平坦性,扬升性/平坦性,紧张性/松驰性,鼻音性/口音性。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等人进一步发展了区别特征理论,创立了生成语音学,把区别特征扩充到30余对,划分为基本特征、舌体特征、唇状特征、发音部位特征、发音方法特征、韵律特征等范畴。该理论以偶分对立为原则,所有的区别特征都是偶值的最小对立体,符合电脑二进制的编码要求,便于以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语音,受到广泛重视。但目前语言学界对区别特征理论还存在某些分歧。近年来,汉语研究开始引进区别特征理论,为普通话音系拟定区别特征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