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触;感受;感想ɡǎnchù ɡǎnshòu ɡǎnxiǎnɡ【同】 都可作名词;都指人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的思想情绪。 【异】 “感触”侧重在人、事、物触动主体心理深处的情思,一般震动较强、较深刻;语义较重;多用于书面语。[例]逛完电脑城,我们~颇多。“感受”侧重在对外界事物的普遍印象;一般面广,但较浅,不一定导致某种重大变化;多用于口语。除作名词外,还作动词,表示接受、受到的意思,例如:“感受风寒,一病不起”;“感触”、“感想”没有动词的用法。[例]这位老师的讲课,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新的~。“感想”侧重在外界事物所引发的思想、构想,可以是一点灵感,也可以是一套计划、方案,内容可丰可简;语义可轻可重;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例]这个故事使我产生了很多的~,使我终于树立了自己的志向。
感想ɡǎnxiǎng因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的想法 △ 谈点儿~。 【同】感触 感受 看到事物以后所产生的印象和感想
看到事物以后所产生的印象和感想观感 看到眼前的景物,因受触动而产生某种感想:触景生感 触景感怀 头脑里涌现的感想:浮想 头脑中各种感想不断涌现:浮想联翩 片断的感想:断想 零星的感想:杂感 同样的感想和感受:同感(深有~) 感想极多:万感交集 万感丛生 万感兼集 万感交怀 万感俱集 万感茫茫 (由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的思想反应:感想)
看到事物以后所产生的印象和感想
感想ganxiang因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的思想反映:他的~很深|这次下乡,我有不少~|读了这篇文章,你的~是什么?
感想(同)感触
感想gǎn xiǎng由接触外界事物引起的思想反应。1918年陈独秀《对于梁巨川先生自杀之感想》:“第二感想,就是梁先生主张一致,不像那班圆通派,心里相信纲常礼教,口里却赞成共和;身任民主国的职务,却开口一个纲常,闭口一个礼教,这种人比起梁先生来,在逻辑上犯了矛盾律,在道德上要发生人格问题。”1918年11月17日《经亨颐日记》:“八时顷,陈一昜来,谈世界和平感想;稍有改革教育运动,不可缓也。记其要义,得机会以演绎。不谈危急存亡、毋忘国耻,与青年以神经过敏之刺激。国际亲善,对日不念其旧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