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家之犬
丧家之犬(丧家之狗)原指有丧事人家的狗。现多比喻失去靠山、无所归附的人。丧(sàng):原读sāng,指丧事。
丧家之犬比喻困顿无依失魂落魄之人。明无名氏《鸣凤记·流徙分途》: “飞鸟依人,今做了丧家之犬。” ○ 丧家之狗
丧家之犬sàngjiāzhīquǎn丧家: 有丧事的人家。原指有丧事人家的狗,因主人忙于丧事而得不到喂养。比喻沦落不遇、处境为难的人。语出《史记·孔子世家》。 春秋时,孔子带着他的学生,一面讲学,一面到处游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有一次,孔子来到郑国,与学生们走散了,他一个人站在外城东门。他的学生们正在找老师,郑国有个人告诉子贡(孔子的学生)说:“东门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传说中上古帝王名),脖子像皋陶(传说中上古虞舜的掌管刑法的官),肩头像子产(春秋时郑国著名政治家,与孔子同时稍早),腰以下比禹(夏朝的第一个国君)差三寸,他疲乏的那个样子,像一条有丧事人家的狗一样。”子贡见到孔子后把这些话如实告诉了孔子。孔子听了,欣然地笑着说:“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意思是说,外形,这不是主要的,唯有说我像“丧家之狗”,才对啊! 后人将“丧”作“丧失”解,“丧家之狗”的意思就成了无家可归的狗,比喻失去倚仗而慌张、惊恐的坏人。
【丧家之犬】亦作“丧家之狗”“丧家狗”。比喻失去依靠、无处投奔或惊慌失措的人。
丧家之犬sāng jiā zhī quǎn见“丧家之狗”。 丧家之犬
丧家之犬(丧家之狗)原指有丧事人家的狗。现多比喻失去靠山、无所归附的人。丧(sàng):原读sāng,指丧事。
丧家之犬sàng jiā zhī quǎn名词性,偏正结构。比喻失去靠山,到处乱窜,无处投奔的人,用于贬义。 【例】他自己也挑起家具带上老婆孩子,如丧家之犬,连晚乘火车逃往徐州去了。(《啄木鸟》1984年第5、6期39页)
丧家之犬(同)漏网之鱼
丧家之犬无家可归的狗。比喻失掉主子无所依仗的奴才。也作“丧家之狗”。春秋时,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走到郑国时,孔子与弟子们走散了,只好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城的东门外。学生子贡到处寻找老师,一个郑国人走过来对他说:“东门外站着一个人,额头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禹要短三寸,落魄得像一条丧家之犬。那是不是你的老师?”子贡见到孔子后讲了这番话,孔子听后哈哈大笑说:“我的长相他说得不对,不过说我当时像‘丧家之犬’是千真万确的呀!”(见《史记·孔子世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