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对策
范文

    管梦影

    摘要本文就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作了扼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240-02

    未成年人犯罪,指未满18周岁的人实施了危害社会并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社会问题,据统计全球未成年人犯罪不仅人数增多,而且涉及面广,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比例最高,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未成人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有人将未成年人犯罪与吸毒、环境污染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我国目前有3亿多未成年人,根据公安部门的调查分析表明,近几年,我国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不满14周岁的儿童犯罪也有所上升。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综合分析大量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犯罪年龄趋向低龄化,在校学生比重较大。第二,作案手段升级,犯罪性质呈恶化趋势。以往犯罪类型,素以盗窃、流氓犯罪居多,其次是故意伤害,现在居然发展到拦路抢劫,强奸妇女,故意杀人。第三,团伙犯罪高于个案犯罪。有资料表明,约70%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是团伙作案。第四,少年犯罪带有偶发性。少年犯罪大多数没有前科,无事先预谋,而是发现对象,临时起意。此外,中途辍学犯罪的增多;男性犯罪多于女性;女性犯罪较过去增多;智能化犯罪开始出现。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比较复杂,尽管因素很多,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方面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但近年来家庭功能相对削弱,以下因素极易诱发未成年人犯罪:

    1.家庭教育功能缺损。近年来全国各地离婚率不断上升,直接受害的就是小孩,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父母因忙于重新组建家庭或忙于工作而放松未成年人的教育,他们对子女平时疏于过问,未能发觉更谈不上纠正子女的不良行为,有的甚至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最终导致子女犯罪。《广州日报》就曾报导过有一个离异的母亲由于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对12岁的儿子的教育,而儿子经常偷母亲的钱,但母亲知道后还只顾自己的事业,最后的结果是儿子在他的哥儿们的教唆下绑架了自己的亲妹妹来对母亲进行勒索,此时此刻,母亲才悔不当初。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由于独生子女增多,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父母往往溺爱子女,无原则地迁就子女的要求,养成子女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占有欲极强等不良心理以及任性、蛮横、为所欲为等畸型性格,当其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尝试用违法途径达到目的。如某男生在家一直受宠,一次见邻居小女孩佩带的玉佩好看,向她索要而遭到拒绝,一怒之下,这男孩就把女孩给掐死了。

    很多时候家长因本人的知识水平、文化修养、性格特点等因素,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子方式已步入误区,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一旦孩子出了问题,只会简单地责怪孩子不争气、没出息、不听管教,而没有从自身教育方式上找原因。有些家长看到孩子成绩下降,采取强硬专制的手段,轻则骂之,重则打之,以为如此管教,定能教育好孩子,但结果却是事与愿违。浙江金华某中学高二学生徐力,就因成绩问题被母亲数落后,一怒之下,竟用铁锤锤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3.家庭榜样教育不良。有的父母本身形象不佳,或思想不健康,或作风不正派,或行为不检点,甚至违法犯罪,时间一长,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步沾上恶习。《羊城晚报》曾经报导过,东莞的某学校老师到学生家家访,而学生家长居然一边打麻将一边跟老师谈话。从这一侧面可以看到这个家长不但不重视儿女的成长,而且家长本身的所作所为已对孩子起到了负面的影响。

    (二)学校方面原因

    学校是未成年人成长的主要阵地,但是,目前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大氛围下,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未能有效地防止未成年人犯罪。

    1.淡化了德育工作。依据我国现行法规制度和教育体制,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社会的有序运行,主要是通过法律和道德两种手段进行。未成年人作为特殊群体,特别是低龄青少年(16岁以下),法律很难发挥其应有的规范效力(刑法规定未满16周岁的人在非重大刑事犯罪中不负刑事责任,通常经教育后予以释放)。因而,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管理,必然要重点依靠道德来调节,即通过思想启发和行为引导来实现。这就意味着德育教育要承担未成年人思想和行为管理的主要责任。目前在应试教育的大氛围下,容易产生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消极现象。学校淡化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班会课等流于形式。学校教育工作一手硬(指文化课),一手软(指思想品德课),未能教会学生做人。

    2.忽视了法制教育。现在中学阶段虽然设了法律课,但它并不属于考试内容,而只作为考查,这样学生就不重视,上课不听讲,造成法制观念淡薄,不懂法,不守法,对于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心中无数,结果在实践中盲目行动,在不知不觉中走上犯罪道路。在佛山,有一伙刚辍学的少年,整天游荡,以马路边、骑楼下停放的摩托车,面包车为目标,趁晚上人少时用自配的车匙先后偷走摩托车9辆,汽车1辆,用后随心所欲将车丢弃。被抓获后,据他们交待,他们疯狂偷车只是为了打发无聊的夜生活,每次用完车后随意将车扔下扬长而去。当公安干警要拘留他们时,他们很委屈说:“我们又没拿走车,只不过 借來玩玩而已,为什么要拘留我们,我们是不是犯了罪?”由此可见,他们的法制观念淡薄到何等程度。

    3.削弱了对双差生的转化。在犯罪的未成人中,绝大多数是思想和学习表现不好的“双差生”。这些学生不同程度地沾染了不良习气,轻者,经常迟到早退,不遵守《中学生守则》,行动随便,出言不逊,目无校规。重者,出现了明显的犯罪征兆,他们在言行上已同犯罪分子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有的已处在犯罪的边缘。虽然这些学生不一定成为犯罪,但是如果不抓紧这些危险学生的教育,而是任其发展或采取“推”和“弃”的态度,动员学生回家,这样,学生在家无人管,又呆不住,学校又不要,便在社会上游荡,一有某种因素诱发,其中不少人将沦为新的罪犯。

    (三)社会方面原因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良社会环境以及不良社会风气是未成年人进入歧途的重要原因。

    1.受社会上“一切向钱看”“钱是万能论”错误思潮的影响。社会上滋长的“一切向钱看”的消极现象,不仅妨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也助长他们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心理,为了个人的需要可以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乃至生命。五华县女青年陈某,探望其外婆,谈话中,陈某得知外婆有笔钱财,于是深夜潜入外婆房间,在床底砖块下找到一张3800元的存折后,惊醒老人,这时,丧尽天良的陈某当即用手捂住外婆的嘴,致其窒息而死,随而潜逃。

    2.受大众传媒不健康的内容影响,一些文艺影视广播,出版等部门,不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旋律,不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不是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而是充满“拳头”和“枕头”内容对未成年人起着教唆的作用。近年来,各类非法出版物充斥市场,媚俗作品随处可见,其宣扬的色情、迷信、赌博、暴力、恐怖等内容严重损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起了错误导向作用。据《羊城晚报》的报导,一个五人抢劫团伙,其中竟有四名是在校中专学生,他们为满足吃喝玩乐的欲望,摹仿电视中黑社会的行径,以殴打、禁闭、拍裸照要挟的手法,三次抢劫同校男女同学的钱财。

    3.整天流连电子游戏机室和网吧也是未成年人走向堕落重要原因。虽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禁止在中小学校附近开办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但是某些人为利益所驱,根本不顾法律的规定。许多学生一旦迷上,就好像染上了“毒瘾”,经常不归家,不上学,更甚者,在那里结識了不三不四的社会青年,并受他们的教唆,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四)未成年人自身原因

    处于特别时期的未成年人,由于其智力,生理、心理、阅历等多种原因,很容易在外界不良刺激下走上犯罪道路。俗话说:“篱笆关得紧,野狗钻不进。”同处一片蓝天下,同处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为什么有的人严于律已、奋发向上、开拓进取,有的人私欲膨胀、浑浑噩噩、不求上进。追本溯源,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在起根本作用。那些犯罪的未成年人,往往是那些没有远大的理想,缺乏修养,不懂自尊自爱思想品德差,学业成绩落后的双差生。就是因为他们本身不学习,没有树立法制观念,满脑子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满脑子哥们义气,打打杀杀,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情不自禁地滑向犯罪深渊。

    三、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一)家长学校,增强家教实效

    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家长是教育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为了充分发挥家长教育学生的特殊作用,学校可以经常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家长学校以提高家长素质,实行科学的家庭教育,真正好的家庭教育应该用民主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使孩子真正成为学业进步,身心健康的人。

    (二)强化教育,发挥学校教育功能

    现代教育实践表明,整体教育的力量远远大于单方面的教育,而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学校教育是主渠道,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1.开展法制教育,培养法制观念。学校应在课堂教学主渠道方面加大改革探索的力度,课堂教学中,法制教育的强制性应包容在说理性中,严肃性应贯穿于活动过程的生动性中,只有这样,课堂效果才能好起来,法制教育的效果才能落实,否则,总是“满堂灌”,“讲者言言,听者查查”法制教育无异流于形式。

    2.丰富课余生活,占领课余阵地。未成人活泼好动,而社会上又缺少适宜青少年娱乐场所,学生放学后最容易出事,学校可以采取积极措施,开辟第二课堂,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午间,学校可以开放图书馆、阅览室,办好午间广播。晚学后,除了继续开放上述项目外,还可以开展篮球、足球、乒乓球、象棋等体育活动。另外,还可以举行演讲比赛歌咏表演和文学创作等活动。这样,使课余时间里每个学生都有喜欢的地方可去,每个学生都有喜欢的事情可做,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因精力充沛,在课余时间出事的危险性。

    3.重点做好防差工作。各班级师生对个别学习成绩差,思想道德后进的学生要做好帮差转化的工作。我们要立足于校内转化,班级中成立学生帮助小组,班主任要和学生的家长或监护人经常保持联系,分析其社会、家庭背景,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动态,从而确定教育、预防对策。对于这种“双差生”,我们不能嫌弃他们,更不能驱赶,使这种学生做到思想上有人关心,生活上有人关怀,学习上有人帮助。

    (三)强化职能,社会各界综合治理

    保护未成年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涉及面广,是项社会系统网络工程,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在坚持学校主阵地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作用,构建社会法制教育大网络,延伸法制教育的持续性。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4 20: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