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巧抓时机,将信息意识培养落到实处 |
范文 | 王森炳 【摘 要】信息意识的培养是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适时把握时机,通过有效追问、比较体验、合作交流等途径加强信息意识的渗透和培养。 【关键词】小学;信息意识;培养;时机 信息意识是指客观信息及相关活动在人脑中的能动反应,各学科信息意识的培养有不同特点。小学信息技术课的“信息意识”的培养主要应着眼于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主动运用信息技术去寻找解决方法,并知道获取的路径和使用的方法。就实际而言,现有教材、教师用书尚没有明确的指导要求和教学建议,导致不少课堂教学在信息意识的培养上存在缺失。实际上,一方面,信息意识的培养应渗透在日常的教学中;另一方面,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把握时机,通过有效方式,将信息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一、“乘胜追击”:在有效追问中培养信息的获取与运用意识 信息的获取与运用是信息技术课堂的“常规动作”,但在教学的推进过程中,它是不会均衡施加影响的。教师可以适时通过有效追问来“乘胜追击”,让学生在互动中经历语言描述、体验操作、发现问题、寻找方法、归纳整理等过程,从而进一步强化信息的获取与运用意识的培养。 【案例1】四年级上册第2课《设置文本格式》 教学任务:学会Word中文字字体、字号、字形、颜色的设置与运用。 教师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首先,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森林里,小兔子独自在家上网,被偷偷进来的坏人带走了,它被带走之前在电脑桌面上留下一个以“小兔子.doc ”命名的Word文档。警察赶到小兔子家,点开文件发现一条重要线索,从而抓住了坏人。警察发现了什么线索,你来找一找。 接着,学生开始查找情境线索。实际情况是多数学生找不到线索。究其原因是“小兔子.doc ”中将“凶手是隔壁狐狸大叔”几个字的颜色设置为白色,与背景融合,使学生误以为无文字。这为信息获取与运用意识的培养埋下伏笔。 这时,教师巡视发现有一名学生通过自主探索Word的“开始”选项卡,发觉能将白色文字选中设置成其他颜色,从而显示线索。教师抓住时机请该学生到教师机上演示方法与过程:“选中换位符所在的行,改变字体颜色。”即能找出线索。其余学生在该方法的指导下学会了字体颜色的设置。至此学生对Word中字体颜色的设置已初步掌握。但很明显,多数学生遇到问题时缺少主动探索获取信息或运用方法的意识,教师通过适时追问那名主动探索的学生弥补。 师:当Word中没有文字显示时,是代表没有文字吗? 生:不是。 师:你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 生:我想,这个文档留有线索,我们却看不到的原因可能是什么,然后在Word选项卡中去找方法。我发现,文档中有向下左拐的标志,这是很特殊的地方。我用鼠标去试试,发现可以选中,然后将颜色改变就找到线索了。 师:非常棒!同学们,对于这名同学发现线索的经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 师:同学们,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是等待别人找出解决方法,而是像这名同学那样,先想想原因,然后再探索获取方法,最后通过尝试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才是应有的态度。“查找方法、获取方法、运用方法”是信息获取与运用意识的体现,我们应养成这样的意识。 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互动情境,先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与体验,这一过程能检验学生是否具有信息意识,同时也是信息获取与运用意识逐步形成的过程。在学生找线索的过程中,教师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一些做法是对信息获取与运用意识培养的示范,并进行有效追问,引导学生回答与讨论,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小结,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意识。 二、“趁热打铁”:在比较体验中培养信息的甄选与归纳意识 在课堂与生活中,运用技术获取多种资源信息是常态,这就需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甄选与归纳意识,让学生在对不同信息的体验比较中,选取有用的信息。 【案例2】六年级上册第7课《网络小助手》 教学任务:掌握在线词典的功能与特点及在线翻译与本机翻译(电脑安装的本机翻译软件)的异同。 教学片段如下。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在线词典查寻了“折戟沉沙”的意思,你是用哪种在线词典查的,查到的意思是什么? 生:我用的是百度词典,意思是…… 生:我用的是有道词典,意思是…… 生:我用的是新华字典,意思是…… 师:用不同的在线词典查同一个成语,经过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生:意思都差不多,但语言的表达不是一模一样的。 师:这说明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 生:不同的在线词典对同一成语的解释是基本一致的,但要得到最合适的解释,还需要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和归纳,由此形成对该成语的最合适的解释。 师:如果让你比较在线翻譯与电脑安装的本机翻译软件哪个好?你会怎么做? 生:先用电脑安装的本机翻译软件翻译,再与在线翻译比较,然后判断……我认为没有哪个是更好的,在线词典也是,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师:先有设想,再做比较,最后去判断,这是同学们的想法,我很赞成。大家去试一试。(任务:本机安装金山词霸和名句翻译) …… 师:现在你们已经运用本机翻译软件和在线翻译完成了翻译任务,对比后你觉得哪个比较好? 生:我认为用电脑安装的本机翻译软件比较好,因为不用上网…… 生:我认为在线翻译比较好,因为可以实现多种语言之间互译…… 师:有不同的答案,这又说明什么? 生:不同的翻译方法只有用了才知道哪个比较好……适合自己的是最好的…… 师:同学们,当我们面对各种网络资源时,无须慌张,首先要根据自身的知识积累和具体情况,对资源进行合理的筛选与归纳,这其实就是信息的甄选与归纳意识,我们应当养成。 从上述教学片段看出,依据教材和教学用书的建议,有两个任务:掌握在线词典的功能与特点及在线翻译与本机翻译(电脑安装的本机翻译软件)的异同。教师安排了三个比较体验操作,第一个是初次比较体验,查找一种在线词典,具体不限。学生通过初次的比较体验操作,初步形成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的意识。第二个是再次比较体验后的甄选与归纳讨论。教师通过追问及时引导学生去归纳自己信息甄选的意识与行为,得出用不同的在线词典去查同一成语后,想要得出最合适的解释,还需要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甄选和归纳。前两次的比较体验,促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信息甄选与归纳的重要性,逐步形成较强的信息甄选与归纳意识,教学任务基本达成。但这还不够,教师第三个“趁热打铁”的操作是更深层次的比较体验,通过继续追问让学生进行“在线翻译与本机翻译”的比较体验,强化信息的甄选与归纳。每次比较体验后,教师及时让学生表达,引导学生感悟其重要性,促进学生信息甄选与归纳意识的养成。 三、“安营扎寨”:在合作交流中培养信息分享与传播意识 信息分享与传播是信息技术课堂应有的意识。高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但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合理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在合作完成任务中培养学生的信息分享与传播意识,该方法切实可行。 【案例3】六年级上册第5课《学习好帮手》 教学任务:学会软件安装,探究软件功能。选用“成语游戏”“数独游戏”“小学数学学习伴侣”这三个学习软件。 教学片段如下。 师:谁能率先演示软件的安装? (部分学生踊跃尝试,但没举手的学生占多数) 师:同学们很积极,请小组合作研究一下,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全体同学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掌握软件的安装与学习呢? …… 师:请完成任务的小组成员来分享你们的经验。 (请学生在教师机上操作演示,并分享经验) 生:我们小组是每人先各自安装1个软件,最先成功的人把方法教给其他同学,最后大家都学会了。 师:除了分享软件安装的方法,还有其他的分享吗? 生:我们还分享了“小学数学学习伴侣”等软件的各种功能。 师:同学们通过合作学习、体验探究,学会了软件安装,熟悉了软件功能。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分享各自的经验,让同组其他同学都能迅速掌握方法,并能通过教师机再次与全班同学分享,老师很赞赏你们的做法,希望你们能坚持这样做,养成信息分享与传播意识。 上述片段中,由于学习能力的差异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差异,少数能力强、会操作、勇于表现的学生积极举手参与,但不会操作、学习不积极的学生占多数。显然,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性,采用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是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的较佳途径。 在合作学习模式下,生生之间的互助与探究使得教学目标的达成更高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行动,能分享,讲方法,是信息分享与传播意识的具体表现。 没有合作就没有分享,没有分享何来传播?合作学习中,组内成員及组际之间的分享,加快了全体学生完成目标的进度,将培养信息分享与传播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小组阐述经验与做法后,教师切入总结,使学生明白这些做法是信息分享与传播意识的一种体现,且鼓励学生坚持,有目的地让信息意识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一般来说,教学时机往往在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等环节更容易显现。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听学生言、观学生行,当契机出现时,应进行分析并有选择地施策,将信息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永兴小学 3140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