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春风化雨,润物“有”声
范文

    魏云芹

    【摘要】人文性尽管是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不是进行贴标签式的“灌输”和空洞的说教,它追求的是无痕的、潜移默化的效果,是跟听说读写训练融为一体的。学生在领悟课文内容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感染与启迪。

    【关键词】阅读教学;评价;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朗读训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手段。琅琅的书声应成为语文课堂一道美丽的风景。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优化训练策略,凭借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美文,组织学生开展绘声绘色、有滋有味的朗读活动,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有”声。

    一、强化朗读训练意识,促进阅读感悟

    阅读教学离不开“读”,语文课堂不能缺失读书的声音。小学生阅读课文用得最多的读书方法有两种:一是朗读,二是默读。朗读,是要发出声音的,而默读则是无声的。小学第一学段尤其要重视朗读训练,但要杜绝“唱读”现象的发生;否则,成为习惯就不好改掉。朗读,能够把无声的文字变成响亮的口头语言。坚持不懈地进行朗读训练可以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感受力,促进对课文理解不断走向深入,进而体会到作品中丰富的思想感情,感悟鲜明的艺术形象,受到思想熏陶。同时,通过熟读成诵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充实语言仓库。

    苏教版小语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载体,像《长城和运河》《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老师,您好!》《长江之歌》等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像《美丽的南沙群岛》《西湖》《“东方之珠”》《石榴》等一篇篇写景状物的散文,像《翻越远方的大山》《二泉映月》《给家乡孩子的信》等一篇篇蕴含着做人处事哲理的叙事散文,都是可以用于朗读训练的最佳材料。阅读教学中的诸多环节都可以组织朗读训练。这种训练可以是教师动情的范读,也可以是某个学生的展示性朗读;可以是组际之间的赛读,也可以是学生轮读;可以是富有个性的分角色朗读,也可以是较有气势的全班齐读。总之,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选用合适的朗读方式。

    除了现代文,教材中还精选了一些唐诗宋词等文言文。这类课文的教学也离不开大量的朗读训练。像杜甫的《绝句》、张志和的《渔歌子》、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诗词,只有通过朗读、涵咏、想象,才可以进入诗歌所营造的美妙意境,才能体会出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另外,这些经典的古代诗歌也可以运用配乐朗诵的形式,让学生倾听、想象,模仿诵读。像课本剧《负荆请罪》《三袋麦子》这些文学样式的课文,更适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通过读让学生渐入角色,感悟人物的心理变化,让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待人接物的道理。

    二、通过反复品读培养感悟能力,渗透思想教育

    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内容丰富,涉及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等方方面面,体裁和语言风格也不尽相同。在教学中实施情感熏陶的方法应灵活多变,富有实效。像《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教师可设计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潜入文本,用心阅读感悟,探求答案:(1)“谜面”是什么(2)“谜底”是什么?(3)山谷中的谜底给了我们一个怎样的启示?其中,第(3)个问题是探究、交流的重点。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从文本中找到答案,然后引领学生再次回到前文中,再次借助文字想象雪松与大雪对抗的情景,品味这一现象中蕴含的道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联系历史或现实生活,从中检索出与这一现象类似的鲜活事例,来佐证这个道理的正确性,对学生进行理性的思想观点渗透。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联系到了苏武牧羊、卧薪尝胆、红军万里长征等故事,从自然现象联想历史事件,这说明对课文最后一句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以及重点语句内涵的深入理解,也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再如教学《最后的姿势》一文,学生围绕题目也提出了一些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 (1)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请从文中找出对姿势进行生动描写的句子,反复品读。(2)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姿势?(3)你从这最后的姿势中感悟到了什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组织学生交流第三个问题,以这个问题辐射全篇。在这个过程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像《放飞蜻蜓》《最后的姿势》《爱之链》等课文,就是从多个角度对人物进行生动的描写,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高尚品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瞄准文中精彩的片断,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想象,将鲜明的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心中,感染着他们的心灵,引领着他们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三、根据课文内容特点采用不同朗读方法,熏陶学生情感

    人文性尽管是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不是进行贴标签式的“灌输”和空洞说教,它追求的是无痕的、潜移默化的效果,是跟听说读写训练融为一体的境界。学生在领悟课文内容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感染与启迪。像《庐山的云雾》《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一类的课文,要在朗读的过程中想象自然风光之美丽、奇特、壮观,让学生产生一种心驰神往的欲望,借助朗读神游祖国的壮丽山河;同时,还要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够背诵全文,实现语言的积累,并通过“小导游”向游客介绍景点的方式,引导学生复述相关片断,强化角色体验,促进语言内化。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来想象自然风光的优美,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至于像《李时珍夜宿古寺》《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等课文,蕴含着浓浓的情感和哲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撼人心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披文入情,并抓住文本空白,展开丰富想象,进行移情体验,在学生心中掀起情感波澜。

    语文学科的特点就是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而“读”又是语言文字训练的立足点。因此,在教学中要牢牢抓住“读”字来进行渗透,围绕“读”做文章,将语感培养和品格熏陶渗透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以教材为本,以学生为本,瞄准语言训练点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生长点,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目标融为一体,搞好小学语文教学。

    (编辑:龙贤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12 12: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