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数学教学中对智障儿童的补偿教育
范文

    郑碧涛

    【摘 要】 在数学科的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补偿智障儿童的身心缺陷,促进他们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很重要的。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感知觉训练;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言语训练;利用各种时机,重视感知和动作的协调训练。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除了传授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还要有意识在各教学阶段、环节,进行各种训练,尽力地补偿智障儿童的身心缺陷,并在缺陷的补偿中又进一步促进智障儿童自身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智障儿童;训练;能力;数学教学;补偿

    《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规定:智障儿童学校要“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从智障儿童身体和智力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有效地补偿其智力和适应性行为的缺陷,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社会生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基础。”这一规定,对智障儿童学校的教育目标和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达到这一要求,在数学科的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补偿智障儿童的身心缺陷,促进他们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很重要的。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我个人几年来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感知觉训练

    智障儿童由于智力的落后,导致感知觉的发展速度缓慢,发展水平较低。具体表现之一,就是与普通儿童相比较,到了入学年龄,还不能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颜色,基本图形(□、△、○)以及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针对这些情况,就应从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颜色、形状、空间方位等感知觉训练。如在教学“1”时,就可以运用如下途径和形式进行感知觉训练。

    其一,做游戏;在结构游戏中进行感知觉训练。如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棵树,然后有意识地指名学生分别在树上贴上一个红的、一个绿的、一个桔红的苹果,在具体数数中学会“1”,懂得苹果的颜色。最后让学生在各种颜色苹果下面贴上同样颜色、数量的气球,使他们对“1”的认识和一些颜色的感知觉得到进一步强化。

    其二,做比较;在比较练习中进行感知觉训练。学生在认识红、绿色后,指导他们观察前面黑板的颜色,再找名学生取出一条粉笔,在数数后与苹果做比较,使学生感知数量都是“1”,但颜色相异,从中让他们认识黑、白等颜色。

    其三,进行实践;在动作实践中进行感知觉训练。智障儿童虽然适应能力低,但仍然有“让我自己动动手”的潜在意识。教学中就应抓住此心态,多让他们有动手的机会,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也存在参与的愿望,在教学“1”后,哪些事物是“1”,他们也有反复领会的强烈欲望。因此,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摆设一些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图形,让学生各取一个,观察这些图形的相同与否,从而以实物帮助他们认识这些图形,对他们进行形知觉的训练。又可以让学生把这些图形放在不同的边位上,对他们进行“左边”“右边”等的方位感知觉训练。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智障儿童的实际出发,有意识地选择直观教具,运用不同的形式和途径,进行感知觉训练,这样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又能达到补偿身心缺陷,使感知能力得到发展的目的,从而促进其素质的提高。

    二、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言语训练

    心理学研究表明,言语能反映儿童的思维能力。教育界人士也普遍认为,数学语言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人才基本素质要素之一。但由于智障儿童智力发展迟缓,感知能力较差,导致他们语言表达、叙述、理解能力低。具体表现在:言语障碍较大、发言不准、吐词不清;叙述问题时条理紊乱,完整性差,不能把看到的事物用语言表达出来。要使他们的智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开拓和提高, 加强智障儿童的语言训练就成为数学教学中重要一环,应把这个发展思维能力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课题,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变得可行、可信。在对智障儿童进行言语训练中,可以有以下做法:

    其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言语训练。教材既是传授知识的依据,也是训练语言的工具。如教“1”時,让学生结合直观图示、教具用口语表述:“画了一棵苹果树”“一副三角板”等,通过指导学生的表述,排除言语障碍,提高智障儿童的表达能力。

    其二,因人而异,进行言语训练。智力落后儿童虽然语言能力都较差,但各自之间也还存在差异,因此在对他们进行言语训练时,就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因人而异地进行言语训练。如在教“得数是4”时,可以事先取出4根小棒,左1右3的拿在手中,在进行言语训练时,对智力和语言发展颇差的学生只训练他们能清晰的说出“1根”“3根”“4根”;对智力和语言发展虽差,但有一定水平的学生,要求他们能跟着老师复述:“1根小棒和3根小棒,共有4根小棒”;对于智力和语言发展稍好一点的学生,要求能按着老师的演示,跟着老师复述:“4可以分成1和3(两手分开)”“1和3可以组成4”(两手合拢)。因人而异进行言语训练,可达到使智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获得提高,为他们今后智力的发展和语言表达准确性、完整性创造条件。

    其三,循序渐进,不断地进行言语训练。由于智障儿童本身的身心缺陷,在言语训练中就应循序渐进,从“低”和“多”出发,即结合教材实际,分阶段适当降低要求、分解难度和多给学生练习机会。如教“得数是4”时,在认识阶段,教师通过口型直观、发音示范后,反复让学生读数,使他们能清晰、准确地读这个数;在组成和分解阶段,应配合直观演示,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在老师引导下,反复练习“1和3组合成4”“4可以分成1和3”的语言表达;在计算阶段,让学生在直观演示中学会计算知识后,再反复练习,以达清晰、准确地读“1+3=4”等算式,在不断训练中提高智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加强言语训练是智障儿童补偿教育中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言语训练,不仅使他们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而且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他们提高理解题意的素质,促进数学科的学习。

    三、利用各种时机,重视感知和动作的协调训练

    感知和动作的协调训练对促进智障儿童大脑皮层功能的康复或改善有特殊作用。因而,在补偿教育训练中除了强化感知觉训练和言语训练外,还要利用各种时机,进行感知和动作的协调训练。

    写字,在学习数学中是常常碰到的一种学习活动。而学好写字却需要多种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如小肌肉群的控制能力、手眼协调能力、视觉的形状知觉能力等。智障儿童由于上述能力的协调性差,因此写出来的字往往结构不匀称,大小不一,不美观。为此,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加强对智障儿童进行小肌肉群控制能力、手眼协调能力的训练。如进行“扎孔”训练。先训练正确握针,再训练扎孔,最后训练对着数字“1、2、3、……”进行“扎孔”。这样既使他们认识数的写法,又能训练更好更协调的精细动作,从而训练其小肌肉群的活动,使其不断获得康复或改善。

    在数学教学中技能的培养也是训练感知和动作协调的良机,应有意识地将其与感知和动作协调挂上钩。如在学习10以内数时,有些学生只知道口头上的数1、2、3……这样不断地数下去,却不知道数的实际意义。在教学中就可运用小棒、计数器等直观教具,让学生眼看、手动、嘴数,例如:拿一根小棒数一个数,拨一颗珠子数一个数;看数字“几”就拨几个珠子,口里读“几”。使眼睛、手指、发声的活动协调配合,通过反复一一对应数数的练习,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数的实际意义,又从中进行感知和动作的协调训练,使智障儿童的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补偿。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除了传授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还要有意识在各教学阶段、环节,进行各种训练,尽力地补偿智障儿童的身心缺陷,并通过缺陷的补偿进一步促进智障儿童自身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林永馨.特殊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6

    [2]弱智儿童的预防与训练[M].北京玩具协会儿童生理心理教育研究会,知识出版社,1996

    [3]肖非,刘全礼.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

    [4]银春铭.弱智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华夏出版社,1993.6

    [5]周月霞.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9:3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