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的运用
范文

    周淑清

    【摘 要】小学数学教师要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操作,获得教育教学效果,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动手实践;小学数学;有效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操作对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恰当地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是很有效果的,小学生有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一种有效手段,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学习过程,并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动手实践唤起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心理学研究也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因此,在教学当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比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上课之前就让学生动手剪了一个圆,通过动手折一折,认识了圆的直径和半径,通过拿直尺量一量,知道了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这节课通过动手操作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学习效果比较好。又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学生们自己用长方形的纸折,利用分一分、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发现同样是表示长方形纸的4分之1却有大有小。促进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问题的解决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能力,克服难题的喜悦成为学生不断进取、提高学习兴趣的动力。

    二、动手实践使问题生活化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看一看、动一动、量一量。而加强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动手,学生学得更有趣;通过动手,学生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好多操作的机会。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秒”是一个很抽象的时间单位,教师单一的讲解,无法使学生真正的领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用拍手、跺脚、数数来感受1秒持续时间的长短,在10秒内最多能写多少数字,在30秒内背乘法口诀,做口算题,排球等,让学生在这些操作活动中,真切地感受“秒”这一概念。在学生对“秒”这一概念有了一定掌握的基础上,让他们估一估围绕讲桌走一圈大约要用多少秒;猜一猜1秒钟内可以做一些什么事等等。

    再例如教学《量长度》后,让学生量一量教室里的一些物体的长度,量一量同学的袖长、裤长、腰围和身高等。在操作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总结出一问多解的应用题。

    三、动手实践促进学生求异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是课堂活动的操作者、实践者、讨论者、交流者和探究者;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要多留给学生探求知识的空间和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组成学习小组可以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采用班级、小组、学生等多种合作形式结合,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加强组织引导,师生间的合作交流,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学习小组可以是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小组讨论时优先让那些不大发言的学生发表见解,并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小组讨论解决,达成共识,然后归纳整理,全班交流。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后进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可以得到发展。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课后可布置这样的实践作业:超市想把12盒酸奶包成一包,进行促销,请你设计几种不同的包装方式,你认为哪种方式最好?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通常情况下表面积越小越好,越省材料。这样学生也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四、动手实践促进主动探究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成为真正的探索者。例如,教学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时,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圆片、铁丝圈、直尺、彩带等材料,测量圆周长。当学生探讨出不同的测量方法后,教师演示(拿着一个一端系有小球的绳子,手执另一端并不停地甩动形式成圆的轨迹),设疑:你们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然后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接着让学生把圆的周长与直径比一比,看看它们有什么关系?并让学生小组合作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通过实践探索,学生不难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由此可见,学生借助学具自主操作亲自去经历、去实践,获得的圆的周长公式,比教师直接灌输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总之,动手操作是孩子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依据。对于动作、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亲手实践过的东西。在平日教学中要让学生把数学和动手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意识逐渐增强,使所学知识更加扎实,应用知识更加灵活。

    【参考文献】

    [1]肖芳华.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年02期

    [2]丁建辉.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动手实践的作用.《新课程·上旬》.2014年10期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下洋镇中心小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6: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