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特权现象的表现及其治理对策
范文 贺小霞++贺小霞
【摘 要】在我国现阶段,特权是指在政治、经济以及其他社会领域内超越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或集团的权利或权力。在我国现阶段,过度职务消费、“形象工程”、公共权力私有化、权利特殊化等特权现象引起了社会公众强烈的不满。消除特权现象,必须多管齐下。加强思想教育、完善制度建设、加大监督力度、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消除特权现象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特权 职务消费 公权私有化 权利特殊化一、特权的内涵和基本属性
特权现象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政治现象,是社会不平等的一种表现形式。特权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如阶级特权、等级特权、种族特权、宗教特权、族权、夫权等。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决定了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权现象作为旧社会旧制度的残余还远没有消失,有时候还很严重。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权现象,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指出:“今天反对的特权,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在法律和制度之外的权利。”他指出:“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同志在中纪委十八届二中全会讲话时指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因此,根据我国领导人的表述,我国现阶段的特权主要是指在政治、经济以及其他社会领域内超越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或集团的权利或权力。
特权一般具有下面几种属性:一是权势性,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产生必须拥有一定的权力或者在社会中具有某种优势地位,因此多在拥有权力职位、特殊行业的群体中发生。第二是特殊性,就是超越法律政策规定和正当的工作职权之外,突破规范和规则,获得法外的权力或者权利。三是具有排他性,特权的行为仅限于某些人或者小圈子,圈子内部的人可以享受特权,而其他人则不能享受,违反社会公平的准则。第四是局限性,特权行为一般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针对一定的对象群体发生。此外,特权现象还具有不良的示范效应,上行下效,很容易扩散蔓延,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和破坏作用。
二、特权现象的表现与危害
特权现象形式多样,尤其是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特权现象,公众舆论反应非常强烈,尤其值得关注。
(一) 凭借权力谋取生活享受,过度职务消费和“形象工程”是其集中体现
领导干部的职务消费本属于工作需要,但是有的领导干部抛弃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把过度职务消费视为理所当然,一味追求生活享受,造成极大的财富浪费,助长了社会奢靡之风。过度职务消费主要表现有:第一,超标准配备公车和公车私用;第二,公务接待超标准、扩大化等违规消费非常突出,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公务接待不执行或者无标准,住豪华酒店、喝高档酒、抽高档烟、吃天价宴席、进高档娱乐场所等高消费现象屡见不鲜,甚至一些个人消费也由公家买单,通过公务接待谋取个人私利。第三,公务送礼成风,公款送礼的理由冠冕堂皇,形式多样,礼物日趋高档,许多公务送礼已经演变为谋取单位、部门利益或者个人私利的重要手段。第四,公务娱乐日益普遍化和多样化。假借学习培训、招商引资、公务考察等名义进行公款境内外旅游,借机进行高档娱乐消费。此类行为虽经多次治理,仍不时见诸媒体报道。当前,在党中央决定大力整顿“四风”和反腐倡廉力度不断的背景之下,奢靡之风有了很大收敛,但是也有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心存侥幸,继续采用隐蔽的方式进行各种形式的奢靡消费,浪费公款。
有的地方以改善机关办公条件、展示地方经济实力和形象为由,一味追求政府办公建筑的豪华气派,把地方政府大楼建成当地最豪华、最高档的建筑。这些豪华的政府办公大楼投资动辄达到数千万或者上亿元人民币,为工作人员超标准装修,配置办公设备和办公场所。这些政府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极大地满足了地方领导炫耀的虚荣心,造成了干部群体高高在上的心理效果,却与社会公众拉开了距离。
(二)公共权力私有化,权力“抱团”,利益“拉帮”和干部“结网”现象
官员掌握的公共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该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但是公共权力私有化现象却将人民赋予的职权当做为本单位、部门和小集团谋取利益的工具。一些权力主体之间相互利用、相互交换、彼此关照,在征地拆迁、项目建设、房屋买卖、争资招商、人才招聘、国债分配、教育卫生等一系列惠民政策落实等众多民生领域形成特殊利益的圈子,形成了“特权医疗”“特权教育”“特权人事”“特权帮扶”“特权采购”“特权低保”等情形。
(三)滥用权力破坏社会主义法制
有的领导干部处处表现出一种“我是领导我怕谁”的权力傲慢姿态,一些拥有行政执法权的部门不能文明执法,滥用暴力,造成了官民之间的严重对立。官员打人、骂人的事件不时见诸媒体报道,城管暴力执法殴打商贩酿成的群体事件层出不穷。此类官员欺压民众的现象经网络等媒体报道,非常容易吸引公众的眼球,导致社会的心理疏离甚至造成更大的群体对立。此类现象严重损害了领导干部群体的整体形象,极大破坏了执法机关的公信力,导致了“仇官”社会心态的泛滥。还有一些领导干部不能认真约束自己的亲人,放任子女胡作非为。当这些“衙内”违犯法纪之后,动辄以“我爸是某某”之类的狂言对抗执法,充分展示了“官二代”行为嚣张背后的特权观念。
(四)特权等级化与权利特殊化
当前,我国一些权利的特殊化和等级化现象有所增长。其中表现之一是“官二代”享有特权,有的地方招聘公务员,对官员子女、家属给予特殊照顾,还有一些“官二代”在干部任用选拔过程中,获得火箭般的快速提拔。从“官二代”到“二代官”,反映了公共权力的职权出现了某种世袭现象,其结果是导致权力阶层固化,堵塞了人才的上升途径。我们并不否定领导干部子女中的出类拔萃者,完全可以同其他人一样按照正常程序走向各级领导岗位。但是这种从“官二代”到“二代官”的现象频频发生,公众质疑声音不断,我们不得不思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一命题。此外,一些特权行为备受诟病。以交通特权为例,有些领导干部下去视察、调研时,接待方擅自提高警戒级别,动辄使用警车开道,封锁交通;某些特权部门和领导干部的车在没有执行紧急公务条件下,无视交通法规,随意违规行驶。这类做法不仅严重扰乱道路交通秩序,而且损害了公众利益和社会公平,公众对此侧目而视,甚至怨声载道。
三、特权现象产生原因及其治理对策
(一)特权现象产生原因
人类历史中的特权现象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我国现阶段,特权现象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是历史文化原因。新中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我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有长期的“人治”传统和浓厚的“官本位”观念。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搞特权,就是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尚未肃清的表现。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主义传统比较多,民主制传统很少。” 其次,我国制度建设的不足,邓小平同志指出:“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特权现象有时受到限制、批评和打击,有时又重新滋长。”第三,改革开放以来,新旧体制转轨时期也给特权现象的滋生蔓延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二)治理特权现象的对策
第一,必须深化反腐倡廉教育。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思想教育的长期性和针对性。当前,通过扎实开展“为民务实清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学习贯彻“八项规定”等教育内容,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宣战,有助于克服领导干部的特权观念,从而遏制特权现象的滋生蔓延。因此,必须要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经验和成绩保持下去,形成长效机制。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力度。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尽快完善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法律制度并保证切实地实施。有关领导干部职级待遇的相关规定必须保证严格的执行,不得随意突破。同时,也必须参照国际通行标准和社会公众的容忍度进行修改完善。要通过完善的法规把权力的老虎关进制度笼子里,对于违犯现行制度的特权行为,必须依法严惩。
第三,反对特权,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民是公共权力的归属主体,所有公共权力的执行者都是人民的公仆,决不能把手中的权力私有化或小团体化,要真正把权力用在为民谋利上。作为身在基层、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领导干部,要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党政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对于克服特权现象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反对特权现象,必须从领导干部抓起。
第四,必须强化监督管理。不受监督的权力,权力的膨胀就成为必然。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坚持关口前移、实行过程监控;探索加强和改进监督的新途径、新方法,把党内监督、人大监督、群众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监督的合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一定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
第五,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消除特权现象产生的土壤。特权现象与生产关系中的弊端密切相关,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真正实现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要求,使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从根本上清除特权现象滋生和蔓延的经济土壤。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2.
[2]徐京跃,周英峰.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 www.xinhuanet.com. 2013-01-2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14 2: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