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以多维演示深化英语歌谣理解 |
范文 | 闫玉 摘要:为唱而唱的歌谣教学,通常以学生重复地听唱歌谣为主,对歌谣文本的挖掘不充分,在歌谣的话题、内容、模式、规律等方面缺少充分的演示。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无法自主发现提炼歌谣的规律。本文通过对歌谣的句式特点、歌谣的主题内容、歌谣的音调旋律、歌谣用词的语音规律等具体的演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英语歌谣,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歌谣 韵律演示 内容演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8- 一、研究背景 (一)为唱而唱——低年级英语Chant教学的主要现象 歌谣用词口语化、句式整齐、语音韵律感强,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语音意识、语言能力。人教版一年级起点的小学英语低年级教材每单元有两到三首歌谣,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歌谣教学策略不够系统化,歌谣学习挑战性不足,学生对歌谣的迁移运用能力还需要教师指导提高。学生分层明显。只会哼唱,没有掌握歌谣语言内容;只会跟唱,学生不能独立完整的唱出歌谣,掌握不牢固,容易遗忘;只会死唱、硬唱,学生对歌谣的主题和歌谣句式不能灵活运用,缺少创造性迁移。 (二)为教而教——Chant教学问题分析 低年级学生因为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局限,在发现歌谣规律上需要教师引导,在理解歌谣内容上需要教师循序渐进的活动设计,需要教师在演示环节从不同方面进行分层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演示中弄清楚语言习得的流程,习得语言。缺少演示的歌谣教学,无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歌谣。 二、多维演示深化理解 (一) 韵律演示 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表明,语言智力和音乐智力的联系相当紧密,这两种不同的智力通过文字和音乐的符号来展现,音乐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有较为直接的影响。 歌谣韵律因内容长短、单词音节数不同而有所区别,有些歌谣是根据话题内容和句式用法自编而来,韵律音调多重复;有些歌谣则借助常见童谣或借用韵律进行歌词内容改编。通过梳理一、二年级四册歌谣的旋律,笔者发现教材中补充了9首原版童谣,借用儿歌旋律改编5首,剩下34首是自编歌谣。在自编歌谣中,有些是简单的说唱,有些是使用常见易上口的旋律。 歌谣韵律有高低,有轻有重,通过手打节拍感受节奏的快慢,借助手势提示歌谣的重音和音调的升降,利于学生掌握歌谣,也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语句语调。此外,还可以通过符号、乐器、对比等方式增加韵律的具象联系。在旋律改编的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到改编和创编的乐趣。 1.符号演示 通过借鉴乐谱的表现方式,使用不同的形象符号和符号间距来表达节奏,能更加直观地提示學生韵律的变化。 【案例1.1】 新起点人教版英语教材一年级上册Unit1的歌谣Hello, pencil!,韵律重复易学,但在分层句“Hello, schoolbag! Hello!” 中的第二个Hello会忘记歌谣韵律中的停顿,在结尾句“Hello! Hello! Hello!”也会忘记从前面的两词一停的模式换成一词一顿的模式。在教学设计时,笔者使用一句一行,相同符号相距表示相同节奏,在Hello!后使用加粗向下箭头来提示韵律变化和停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掌握原歌谣节奏。 (2)乐器演示 通过使用双响筒、碰铃、响板、手鼓、三角铁等乐器,根据歌谣节奏打击乐器,将音乐节奏与具体的节奏击打动作相关联,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歌谣的兴趣,激活学生对语句语调的感知。乐器演示的具体步骤如下: a.第一遍播放歌谣,让学生感知歌谣的韵律; b.第二遍尝试跟唱,教师示范伴随歌谣击打乐器; c.在后面的跟唱或小组表演中,请学生上台击打乐器领唱。 【案例2】 人教版新起点一年级下册Unit4 Food里的歌谣Do you like noodles,noodles, noodles? No, no, I dont./ Yes, yes, I do.问句的升调和答句的降调都非常明显,是学习语句语调的很好素材。笔者设计了通过举高手鼓并拍打,来表示问句的升调,通过放低手鼓并拍打,来表示答句的降调。 (3)对比演示 通过对比,学生对相似或相反的内容会掌握得更好。有些歌谣与学生们耳熟能详的童谣具有相似的韵律,但是旧貌换新颜,学生却不识,往往导致学生演唱时改了韵律,少了美感。对比演示的具体步骤如下: a.准备原歌曲或伴奏A,再准备一首其他儿歌或伴奏B; b.听课本英语歌谣,然后请学生听两首伴奏AB,判断哪一首伴奏是课本歌谣的伴奏; c.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判断是否需要播放原歌曲来再次唤起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 【案例3】 一年级上册的Unit2的一首歌谣“I have two ears.”使用的是学生熟知的《两只老虎》的韵律,但是汉语变英语,两只老虎变两只耳朵,改动后的语言和内容往往能“骗住”不少学生,他们没有发现这个韵律是他们熟知的。 为此,笔者从网上下载《两只老虎》的歌曲和伴奏、另外一首儿歌伴奏;请学生先听原英语歌谣,再听标为1和2的两首不同伴奏,提问哪一首是歌谣的伴奏;请他们说说看知不知道一首类似的歌谣(学生尝试回答出《两只老虎》),如果学生还没有发现,再播放《两只老虎》的原唱,学生会立马反应过来。在熟悉的韵律下学习新的歌谣内容,学生的自信心倍增,歌谣也掌握得更牢固。 (二) 内容演示 1.学科内演示 歌谣是以音乐为载体的语言,对歌谣文本进行深入挖掘,通过丰富的活动设计既能深化学生理解,又能有效检验学生的理解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整篇理解和细节内容两个角度出发,通过音频、图片、文字、视频等客观且直观的呈现,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加强学生的听读训练。演示时主要从细节内容和整理理解两个角度进行。 细节内容演示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1)听音选词/图——教师设计:将重点单词挖空,提供歌谣句子部分内容和2-3个单词或图片选项。学生活动:听歌谣内容,尝试选出所听到的内容。 (2)听音填词——教师设计:给学生提供挖空的歌词篇章,不设可选项。 学生活动:听歌谣内容,尝试说出正确的词汇。 (3)听音判断——教师设计:提供图片或完整的句子描述。 学生活动:听歌谣内容,判断所给图片或句子与听到的内容是否一致。 整篇理解演示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1)听音配图——教师设计: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图片。 学生活动:完整地听歌谣,选出能表达歌谣内容的图片。 (2)听音排序——教师设计:根据歌谣内容,提供相应的图片或文字。 学生活动:完整地听歌谣,按照听到的顺序给图片或词句排序。 (3)听音推断——教师设计:结合歌谣内容,向学生进行推断性提问。 学生活动:完整地听歌谣,根据图片和听到的内容进行推断。 实际教学中,笔者根据每首歌谣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从细节和整篇内容两个角度进行演示,设计3-4个演示活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在活动设计上以不同的形式来呈现。 【案例】 一年级下册Unit2 Room Lesson1的歌谣描述了Bill的房间,通过使用句式This is A near B.来描述房间物品的位置关系,最后通过问句Whats behind the door?进行互动。笔者设计的内容演示活动依次如下: a. 提供学生两张房间图片,请学生听歌曲,判断哪幅图是Bill的房间?——听音配图 b. 逐句听歌谣内容,请学生根据听的内容判断所给句子表述是否正确。如This is the light, near the box.与原音频中的This is the light, near the bed.是不同的。——听音判断 c. 针对Whats behind the box?设计听力活动,请学生重复该句,并根据图片和视频进行推断Lucky is behind the box. 注:最后完整呈现内容时,引导学生关注到前一句的B项是后一句的A项,引导学生关注空间顺序和变化,再引导学生按这样的思维方式进行歌谣创编。 歌谣内容按交际方式可以规为两类,一类是对话交际式,一类是单独表述式。对话交际类以明显的一问一答形式展开,独立描述式以个人的小语段描述展示。在内容演示时,对话交际式以分组模拟一问一答演唱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歌谣特点和句式的交际功能,而独立描述式则不需要一问一答。 (2)跨学科演示 歌谣本身的音乐属性使得歌谣演示会自然地融入音乐学科。通过分析歌谣内容的跨学科性质,笔者也积极践行从其他学科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跳出英语歌谣的单一维度,获得全科学习的机会。 【案例4】与科学融合 一年级上册Unit5 Colours,学生能够较快掌握颜色词,在学习Rainbow歌谣时,学生能够说出七种颜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原歌谣中的颜色顺序,讨论自然界中Rainbow的真实颜色顺序。 三、小结 深度的歌谣演示需要教师用心挖掘歌谣文本内容和旋律特点,挖掘歌谣中的重点句式、话题、词汇、语音和小语段表达方式,从细节和整体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歌谣的过程中加深对歌谣的理解。深度的歌谣演示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教材研究能力、活动设计能力、内容演示能力,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音乐素养和跨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唐苏.基于Jazz Chant教学方法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与思考——以《剑桥国际少儿英语》1为例[J].教学研究,2018(41):119-124. [3] 刘兴平.让chant把小学英语课堂“活”起来[J].课程教育研究,2017(22):192-19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