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
范文 | 谭俊 摘 要:以“运动的描述”这一节内容为例,利用身边的简易材料,设计创新实验,帮助学生突破物理思维的难点,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物理概念,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发展科学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对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运动的描述 核心素养的概念提出来已经好多年了,既然它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地落实,需要教师不断实践,在教学中体会教学过程,寻找规律。从教学设计开始,每一个环节的活动都应该与核心素养的目标一一对应。现以“运动的描述”这一节内容为例,具体落实对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学习“运动的描述”物理思维障碍 学生的原认知,人们常把地球当作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物理学中,是可以将任何物体(除自身外)当作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那么对物体运动的描述是不相同的,学生对这个点难以理解。特别是用运动的物体当参照物,与学生的原认知相冲突。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原认知,通过设计学习活动,探寻物理规律的过程,发展科学思维,并运用物理规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找到了学生的物理思维障碍,就要想办法解决。先要体会教材知识的逻辑顺序,设计知识序,然后分析对应的每一个知识点的认知目标和核心素养的目标。再针对每一个目标,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实验和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规律,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下图是根据本节知识序设计出来的教学策略,再根据教学策略设计出相应的学习活动。 三、培养核心素养的学习活动设计 1.[环节1]引入 活動一:图片 提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名飞行员发现自己的机舱有一只“小虫”,于是一把抓住,一看才发现是一颗正在飞行的子弹!这位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正在飞行的子弹呢?学完今天这一课,你将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 [设计说明]用一张图片,给学生带来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这节内容的兴趣。 2.[环节2]机械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活动一:看图片 提问1:看到什么现象?想到什么? 引导学生关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设计说明]输入新的物理概念。 3.[环节3] 参照物:标准物体 活动一:请三个高矮不同的同学并排站前面。 提问1:甲、乙、丙同学谁高?(学生马上评出甲最高) 提问2:但我觉得乙也挺高的,为什么? (学生马上意识到乙与丙比较,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体会与谁比较很重要,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活动二:生活中的参照物 提问1:我们班谁最勤快?(学生马上评出最勤快的那位同学) 提问2:可是××同学也觉得自己勤快,这是为什么?(学生会意识到生活中,参照物不同,导致判断出来的结果也不同) 提问3:你有没有发现刚刚的这个问题,其实大多数人选的参照物是相同的,少数人是不同的。一个人选择的参照物,会影响他所做出的判断,行为也会不同,结果也会不同。(要求讨论、举例,表达自己的观点) [设计说明] (1)引导学生明白输入新物理概念的必要性。 (2)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对自己才能做出最准确的判断,这样才能过一个合宜的生活。选择错误的参照物,将给自己带来不良后果。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科学态度和责任感。 4.[环节4]道具:两张硬纸片写上研究对象和参照物 活动一:甲同学坐在座位上,乙同学从他身边走过。 提问1:相对于甲来说,乙是静止还是运动? (先由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操作:①拿出两张分别写着参照物和研究对象的纸片,让他们找出甲、乙谁是参照物,谁是研究对象。②让学生回忆机械运动的概念。③乙与甲之间的位置是否改变,判断研究对象是否运动。④学生总结利用参照物和机械运动的概念判断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 板书:判断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研究对象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了变化——运动。 研究对象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没有发生变化——静止。 提问2:相对于课桌来说,甲是静止还运动?(先让学生自由发挥,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引导学生用上面的思维步骤去分析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思维方式,将会使问题变得简单。) 提问3:相对于乙来说,甲是静止还是运动?(学生再次用以上的方法,判断出甲是运动。) 追问4:甲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上面的题目竟然说甲是运动的。为什么会这样?甲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又是以谁为参照物呢?(引导学生明白,人们生活中判断物体的动静,一般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 [设计说明]四个问题循序渐进,先让学生自由发挥,然后引导学生如何对待疑问和不确定性,证据服从什么法则,如何去思考事物,做出判断,这样总结出了科学规律,保证了科学探究活动的高效、有序开展,促进了学生科学论证、质疑的科学思维的发展。 活动二:道具:五个小乒乓球、一个小盆 甲和乙组合成联合收割机,甲手上拿五个小球,乙手上拿一个小盆,甲、乙一起向东运动,甲要将手上的小球一个一个地放到乙的小盆里。 甲、乙怎样运动,才能完成任务? (学生示范,体会,大家讨论总结) 甲快乙慢,是否能完成任务? (学生示范,体会,大家讨论总结) (3)甲和乙一起向东运动,甲快乙慢,甲相对于乙来说往哪个方向运动?乙相对于甲来说往哪个方向运动?(难度升级) 活动三:图片 回答上新课前提出的问题:这位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正在飞行的子弹呢? [设计说明]让学生参与到游戏中,利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问题一步步升级,让学生体会合作、探索的乐趣。最后,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学生发现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提升,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5.[环节5]运动观 活动一:图片 提问:看到什么现象?想到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設计说明] 运动观帮助孩子们建立一个完整的世界观。 6.[环节6]课后作业 (1)敦煌曲子词中,有这样的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以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什么? (2)诗句中有关于运动的描述,找出研究对象和参照物,并判断研究对象的动静情况? ①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②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③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四、总结 总之,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原认知和理解能力的水平,结合知识序、认知目标和核心素养目标,设计出有挑战、有乐趣、能参与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科学态度和责任。利用科学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科学思维的发展、科学探究的过程。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每一节物理课都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阶梯。 参考文献: [1]宋莉莉,杨士刚.“物质的简单运动”考题归类[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07(8). [2]王文仙.关于“运动和静止”探究教学设计[J].物理教师,2002(5). [3]陈庆超.简单的运动导学[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03(7). [4]韩雨蒙.初中物理融入核心素养理念的探索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5]代小兰.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施方案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8. [6]徐洋.核心素养条件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D].汉中:陕西理工大学,201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