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非遗”视野下上党梆子新编剧目音乐的探究
范文

    孙敬

    【摘 要】上党梆子《窦娥冤》是山西省长治市文化艺术学校在郭启宏先生改编、北京河北梆子剧团演出的新版戏曲《窦娥冤》的基础上,进行移植并再度打造的一部新编历史题材大戏。此剧目2011年代表上党梆子艺术唯一传习院校参评山西省杏花奖评比并取得骄人成绩,此剧目的成功离不开戏曲本身的音乐创作;剧中音乐的创作方式与思维,在尊重传统上党戏曲音乐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博采众长,多方借鉴,具有音乐与剧情结构整一、传统与创新相得益彰、多腔融合时代性的特点,使其更加的吻合新时代观众的需求。

    【关键词】上党梆子;《窦娥冤》;音乐创新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6-0040-02

    2011年长治市文化艺术学校创编的上党梆子剧目《窦娥冤》以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演出效果获得巨大成功,该剧演出的成功,对于地方戏曲音乐如何在继承传统同时又能更好的发展与创新,在符合当代观众审美要求的同时又能提高艺术品位与艺术质量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同时,这部新编上党梆子历史题材剧目的诞生伴随着机遇与挑战,挑戰是面对众多历史题材的作品应如何吐故纳新,机遇是新时代背景下,一批上党梆子音乐优秀传习人才为这部戏提供了坚实的创作基础。这部戏的成功也在于它具备了新创戏曲作品最具重要性的特点:一是区别于往常作品独特的叙事手法;二是具有独到的情怀,它没有把人物概念化,而是以人物的内心为出发点,讲出了主人公在剧情一步步的进展中,心理的不断产生变化与不断升华的过程;三就是它在音乐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

    上党梆子音乐是上党梆子的灵魂所在,主要分为声腔和器乐两种形式,它对戏曲人物形象的刻画、舞台表演与艺术风格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上党梆子正是借助上党梆子音乐才得以浓墨重彩的彰显。“非遗”以来,上党梆子在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获得各类奖项不断,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音乐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增强了可听性;乐队编制更加丰富;配器手法逐渐成熟;能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铺垫背景、连接转场等。《窦娥冤》是曹运福导演、时任长治文化艺术学校校长的杨建平任音乐设计与唱腔设计,我国著名作曲家王西麟先生观看后,充分肯定了该剧的音乐创作,并给予了作曲者很高的评价,称赞此剧看点:一是女主角的唱念极具功力,特别擅于把控声腔艺术,擅于用声腔塑造人物;二是主题新颖,剧本写实,唱腔优美,表演细腻,重塑了人们对党梆子以往“虽高亢激昂,但粗枝大叶”的传统印象。笔者在观看后主要围绕该剧中音乐创作、演员唱腔以及伴唱与乐队四个方面对该剧音乐创作的继承与创新及艺术特色谈一谈自己感受:

    一、精巧的音乐布局与创意编排

    伴随着三声凄凉惨烈的呐喊“冤枉”,正式进入该剧的序曲部分,此处唱腔运用了三个二度下滑的长音动机,从而明确与奠定了全剧的悲剧格调,开门见山的把观众带入了无奈、压抑与极力抗争的人物情绪中;接下来在乐队伴奏的进入中,作曲家设计用一支高音唢呐奏出了一段来源于晋东南地区民间丧葬礼仪中“哭灵音调”音乐素材改变的主题,这个哭诉哀叹的主题旋律用极具夸张的十一度下行音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窦娥悲痛愤懑的情绪。紧接着合唱队用女声闭口哼鸣的演唱方式,以较弱的力度演出上党梆子传统唱腔【大板】中的音乐曲调,极好的烘托出了主人公有苦难辨、有冤难诉的人物心里;接下来的段落衔接,曲作者又更加新颖而大胆把哭灵音乐以3/4 拍子的改版节奏,以乐队全奏的方式来演奏,这个用法准确地表达了主人公在大声发泄着对天、对地的满腔怨恨与不满,同时也使人们感受到长久压抑后的放声哀嚎。序曲的结尾处,再次运用了开始的三个二度下滑音动机,并进行了移位处理和节奏变化,形成了很好的首位呼应,完满地结束了该剧的序曲。

    二、极具个性的人物唱腔设计

    (一)主角唱段。作曲家在剧中女主角的代表性唱段“望爹爹罢虎威”段落中,根据剧情的唱词变化,创造性地把传统【中四六】板式中曲调做了恰当的变化,另外还不露痕迹的将京剧程派唱腔与上党梆子传统唱腔巧妙地结合融为一体,使得剧中最重要唱腔部分在继承传统唱腔的同时,又得到了更好的艺术升华,这种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有统一处理方式,取得了既有新意又独到的艺术效果,使其音乐效果可以好地塑造窦娥坚贞不屈的人物形象。

    (二)配角唱段。剧中配角人物的唱腔同样是戏剧表达的重要部分,人物窦天章的唱段“若有悲天千百问”的唱腔设计,在借鉴了已故上党梆子名家郝同生先生的运腔、润腔方式的基础上,采用了上党梆子传统的【垛板】【大板】的音乐材料,并结合剧情人物的唱词,给予丰富和深化的加工,准确诠释了窦天章悲天悯人、追求正义的人物形象,最终获得风格独特、特色鲜明,又不失时代感,很符合当代观众审美取向的艺术效果,体现出曲作者在对传统唱腔做了深入发掘的同时,又能创造性的发挥和运用的扎实功底。

    (三)反面人物唱段。剧中反面人物同样需要有辨识度的音乐形象来塑造,“貌若妖桃色如艳李”这一唱腔设计在传统板式【一串铃】和【四六板】基础上,创造性地加以发展变化,巧妙的融合了小生腔与三花脸唱腔,来展现反面人物贪官桃杌的形象,使得本段唱腔音乐对人物刻画精准、向观众揭示出剧中人物的百般丑态和刚愎自用等个性特点,取得了极强的艺术效果。

    三、旋律优美的戏曲伴唱

    在《窦娥冤》的音乐设计中,作曲家采用了女生名族唱法与男生美声唱法结合的方式,在剧情结尾处,作者用女声民族唱法演唱戏曲传统板式音乐素材,男声则用美声唱法演唱变化创新的【中四六】音乐素材,这种新颖的创意形式,别具风格的表达了主人公的冤情得以昭雪;除了唱法上的变化对比,作者在传统唱腔旋律和音域上也做了创新,为今后戏曲音乐创作开启了新思路、提供了依据,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四、乐队伴奏

    作曲家在对该剧乐队演奏的音乐创作中,无论是独奏音乐部分还是伴奏音乐部分,都以准确的诠释人物个性和剧情的发展为目的,紧密结合剧情,使每种乐器的演奏都结合乐器自身特点得到了最贴切运用,整场音乐使用的音乐材料简练而统一,风格独特个性鲜明,对营造悲剧气氛,和激情悲愤、婉转凄楚的剧情格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也成为该剧的创作特色和亮点之一。

    总之,戏曲的任何一个剧种,对其音乐的创新来说都是复杂而又具挑战性的工作,戏曲音乐作曲家在主观创作意图上要受剧种音乐程式规律的制约,同时要配合剧情发展需要,固然要比写一首普通歌曲的难度大很多。2008 年通过国务院批准“上党梆子 ”入选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的背景下,上党梆子的受众群体在欣赏水平与精神需求上都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这就必然导致上党梆子的创作群体对其音乐进行改革发展。上党梆子新戏《窦娥冤》的音乐创作,在纵向上继承了传统上党梆子音乐的精华,横向上博采众长,大胆实践与创新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京剧音乐家徐兰沅认为唱腔创作的理想:“既是新朋初见,又是旧友重逢”,体现出戏曲音乐创作不仅在刻画人物个性形象时要求有新意,而且同时表达出对传统戏曲创作风格的尊重和遵从。 《窦娥冤》 全剧在遵循上党梆子原始声腔的基础上,运用当代作曲技术与乐队配器手段,创作出更加优美动听、舒缓婉转的唱腔旋律与质朴大气的舞台布景相得益彰,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观众欣赏之后时时新鲜、句句回味。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委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7.

    [2]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委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3]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4]姜永泰.戏曲艺术节奏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5]张文.戏曲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剧影月报,2012(01).

    [6]李秀荣.从上党梆《赵树理》谈戏曲音乐创作.黄河之声,2012,09.

    [7]汪人元.剧种意识与音乐发展.中国戏剧,2009,0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