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文化产业的意义 |
范文 | 摘 要:本文针对文化产业的意义,独有的产业特色与产业需求条件等进行分析研究,并讨论生产消费逻辑与特有的符号价值。 关键词:文化产业 地方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意义 符号价值 文化产业已被普遍被认为可为城市的发展,寻求一种新的工作和生活型态,在文化经济思考下,通过“文化消费”如文化观光方式,发展地方的、独特的文化资源价值。为了创新,其要融合展现地方与全球特性等特征,在城市中形成氛围(milieus)、网络、知识着床等效果,并通过集体学习过程,成功展现其经济社会效益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 “文化产业”的概念由经济与管理学家Adorno and Horkheimer1979年所提出,主要在于说明传统文化艺术转为消费生产性商品的方式以及影响空间结构的理论,目的是将艺术文化通过商品化的包装与营销,用以创造文化的经济效益。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定义:文化产业指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生产活动。 二、文化产业的范围 “文化产业”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生产的全球性流行文化商品,以及具有地域性质的地方产业。经济学家Wynne认为,文化产业应包括大众所认定的各种艺术与文化活动,包括表演、以及各种文化产品的制作,如录音带、视觉媒介等,此外,对于文化产业的认定,应摈弃以前以“高级文化”或是商业性与非商业性来看待文化产业的观点,这将有助于文化产业在新经济学中摆脱传统文化概念,加速扩展文化经济领域,并进而形成文化产业作为城市更新策略的基础。经济与管理学家Throsby认为除了活动分类的认定外,文化产业是以创意发源为中心,创意象外伸展并与其它元素相结合。因此有以传统艺术为该产业的核心:有音乐、舞蹈、 戏剧、文学作品、视觉艺术、手工艺品,也有新的型态如影像艺术、表演艺术、计算机和多媒体艺术等等。每种艺术形式本身都可以自成一个产业,以“音乐产业”为例,指的是各种参与者,包括作曲家、演奏家、出版商、唱片公司、营销商、零售商、歌唱家协会等。即使如此,居于核心的仍然是原创的音乐家们。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之内所有这些艺术形式加上相关服务提供商,可以视为构成了该地区、国家或任一地理范围的文化产业。 所以,文化产业依据地方的资源特色、经济、社会价值性、及居民文化消费型态,可区分为不同的分类 ,不同类别的文化产业则包含有个别的文化涵义、空间结构形式、领域程度、经济效益及不同地方性制度和合适的规划政策。 三、地方文化产业 从地方而论,其文化内涵,可分为实物与非实物两部分,实物文化资源包括艺术品、历史古迹、历史建筑、雕塑、古文物、地方特产等实物存在的有形文化资产等;非实物文化象征包括:传统地方戏曲、传统风俗习惯、民众生活、聚落意象、生活环境、工艺技术、地方节日庆祝活动等无形的文化资产以及对当地居民形成的精神文化价值等。由于地方文化的文化特殊性,所以更能显示出在经济上的稀缺性而显得更加珍贵。 因此,地方文化产业不仅是一项极有开发力的经济及文化资源,而且是地方发展无可取代的旅游观光资源,也是人民生活共同记忆、历史文化传承的场所。具有延续地方传统文化与凝聚社群共识、领域感、认同感等功能。由于根源于地方,所以大多能表现出地方独有的意象与特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价值与艺术经验沉淀价值;而且在地方文化产业运作过程中,常常更能挖掘出文化的多元性并开发出多样性的呈现风貌。因此,地方文化可以是非传统的,即在原有地方地域特征基础上,通过重新再塑造、创造,可重新赋予产品新的生命力,特别是地方文化常是当地人们的文化精神重心,在注入当地人特别的思考与创意后,结果往往更令人惊艳,地方文化产品亦更具有独特性、当地特色化与精致等特征。 即,以前当地人们所建立的象征符号、伦理关系、艺术表现与传统价值及珍贵风景特色等,在现代都已形成某一族群的自我认同与生活意义,若将这些前人所遗留的文物与传统,以产业化的方式经营,将之产业化、商品化或文化化等,则地方产业便成为一种可以货币交易的商品。而且因为其所具有的“独特性” “个性化”与“地方性”等特征,再加上创造力与想象力进行生产与推广行为,这将促使地方文化更具有产业经济价值。 大体来说,文化产业通过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大多能创造出经济价值,并具有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增加税源等作用。其也被证明可以成为先进国家,除了高科技产业外的另一个重要的经济利器。并且因为文化产业具有传播“创造力”与推动艺术文化市场的重要功能,能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满足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影响国家生活质量与对外表现的形象特别巨大,因此,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并不仅仅限于经济意义。 四、地方文化产业的目标 对于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希望能达成四个重要目标,这四个重要的目标包括: 1.提高地域居民共同意识,有效与成功发展地方经济; 2.经过城市再造,营造一个共同的小区文化意识; 3.城市文化议程重要性的提高; 4.地方文化着床与文化经济经理,强调深根落实于地方,而且要有经济自主性。 地方文化的角色转型,文化消费的出现,使得生活与休闲发展更具多样性,但在科技、经济快速成长,资本主义与拜金主义盛行,且缺乏文化意义的认同与精神反省下,要避免休闲活动的存在,转为无止境地用以消费时间、浪费金钱、消费精神与体力。避免缺乏思考的创造与消费,比如逐渐使部分休闲走向低俗、消耗的方向,不但模糊了生活方向,连原来用以培养悠雅环境,从事创作、充实内涵、发挥潜能、展现自我,净化心灵以创造文化的休闲,也会逐渐被疏离而成为消费工具;而偏重于精神文化的设施产业,如文艺演出活动、美术馆、音乐厅等,则在声光文化产业的侵占及经济利益的主宰制下,就会成为政府补贴的产品。 五、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产业 在国外,近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欧美城市发展,城市内的文化活动已扮演城市内部更新的重要角色,同时由于城市经济环节中的地位更加日益重要。而在资本系统和社会认同感的结合下,文化活动与文化产业成为城市重建与强化观光效益的重要发展策略,其中蕴含有文化性的社会本质与经济效益的衍生性价值。 所谓的文化产业,售卖的是创意、想象力与品味,通过生产文化商品和包装营销的过程来满足大众的需求,为文化产业消费的前提阶段;作为地方文化产业要能够生根,便应以地方的“内发性”作为出发点,基于地方的特色、条件、人才,甚至以当地福利为发展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对地方各种相关产业活动的振兴提供直接而有利的帮助。 对于现今全球化导致经济运作模式的改变,各个地方区域应需随时调整原有经济结构与区域政策,以保持竞争力 。这种调整应为有系统性的、立即性的,且是不因受外力强迫而勉强进行的,所以区域是否能够自发性的制定、调整政策方向非常重要,将深刻影响地区的竞争力发展,学者Arthur and与Dietrich认为,如果区域条件能随外在环境的改变而自主弹性调整,表示其对外在因素的改变具有快速学习与适应能力。即地方产业面对外来变化,需要适时调整经营方针,方能持续而且长久的对地方各种相关产业活动的振兴提供直接而有利的帮助。为了产业更具有多元且多样性,并时时赋予传统产品新生命力,文化厂商对于学习与创新行为应要更加重视。 六、文化产业与学习型区域理论 文化产业强调的应是彼此间必须共同存在的一种动态竞争与合作关系, 而且彼此合作要能在如此动态的竞争环境中,抢先得到首要的机会。因此竞争与合作模式是能够同时共存的。这种创新潜质的产业,必须与城市学习及知识发展系统紧密结合,并与关连的城市政策相互整合,产业内部成员要形成正向的竞争合作关系;区域渐渐的是由构成知识密集型厂商的条件和元素所界定的,这包括了不断的改良、新的理念、知识创造与组织性学习,即区域必须实行知识创造与不断学习——即“学习型区域理论”、 “区域性创新系统理论”中的地区性学习原则。 参考文献: 1. 万里 关于“文化产业”定义的一些思考?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1.3 2. 王洪斌 文化产业的贡献作用及大连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 大连大学学报 2003.10 3. 张宝秀 试论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4. 王京生 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民生大事抓紧抓好 求是 2007.24 5. 吕方 世界文化发展与英国创意产业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7.6 6. 马延吉 区域产业集聚理论初步研究 地理科学 2007.6. 7. 白仲尧 论服务经济的文化基础 财贸经济 2007.12 8. 王丽 和谐文化的时代特征与发展路径的选择 理论前沿2007.18 9. 汪德华 胡赛珠 陈颖 利用传统节庆文化 发展乡村旅游乡镇经济 2007.12 10. 方东 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思考 科技管理研究 2009.2 11. David Throsby(2003), the Culture Economics. 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2. David D. and P. Saeed, (2005).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Current discourse and unresolved issues. Technology in Society,27:133-153. 作者简介:梁日杰,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毕业,现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