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芦焚的一二.九运动三部曲 |
范文 | 摘 要:芦焚写一二.九运动三部曲的重新发现,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它与《青春之歌》的异同比较,它在芦焚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芦焚: 一二.九运动三部曲;比较分析 1 芦焚简介 芦焚又名师陀,君西,康了斋(1910-1988),原名王继曾,王长简,出生于河南杞县化寨一个破落地主家庭。小学时代,他爱到城隍庙听说书,听过《水浒》《封神榜》《七侠五义》《小五义》《施公案》等评话。1925年以后,他就读于开封河南省立第一商业学校初中班,河南省立第一高中文科。读高中期间,他受到左翼思潮的影响,自作主张改名王长剑,表示对革命事业的向往。1931年,高中畢业后的王长剑没去考大学,而是去北平寻找共产党,准备参加革命。但当时北平的白色恐怖异常严重,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又把王长剑改为王长简。九一八事变以后,全国人民怒斥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广泛开展各种就亡运动并自发组织义勇军。北平学生曾组成代表团几次去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还组织志愿队、慰劳队支持长城沿线抗日。身在北平的王长简也参加了学生的示威游行活动,当时叫请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此时,他凭着一片爱国热情提笔写稿,这就是反映北平学生运动的《请愿外》《请愿正篇》,先后发表于左联刊物《文学月报》和《北斗》上,署名芦焚。芦焚后来在《我为什么写作》一文中说:“我是反对国民党拥护共产党的,这一点由我最初使用的笔名芦焚可以证明。芦焚是英文的译音,意译则为暴徒。千万不要用今日的眼光看待‘暴徒两字,它确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政变以后,蒋介石的走狗吴稚晖到处演讲,到处写文章:‘ 对于暴徒,格杀勿论:吴稚晖的暴徒是地地道道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1]芦焚的这种说法有力地反驳了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他的政治立场的否定和污蔑,如夏认为:“师陀虽然对中国的现实感到绝望,他对共产主义或其他时髦的主义却也没有信心。”[2]此后,芦焚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第二年五月,他与汪金丁等合办文学刊物《尖锐》并在《现代》《文学季刊》《文丛》《大公报》上发表小说,结集为《谷》《里门拾记》《落日光》《野鸟记》。1937年,他以短篇小说集《谷》获大公报文艺奖。1936年秋,芦焚从北平至上海,在抗战时期存留“孤岛”,继续从事创作,先后写成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无名氏》,中篇小说《无望村的馆主》,改编剧本《大马戏团》(此剧署名师陀)《夜店》等,写成长篇《马兰》《结婚》。1947年,他在一封公开信中谈到改名的原因:“约在1941年底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以前,有个冒名‘芦焚在汉奸汪记《中华日报》上发表文章,大谈白话诗和白话诗的节奏,我在《华美日报》刊登过声明,那是另一个‘芦焚所为,跟我没有关系。”[3] 2 芦焚长篇逸作一二.九运动三部曲的发现 1、 2004年,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厚厚八大本约三百五十万字的《师陀全集》,几乎搜罗了当时能找到的师陀的所有作品。但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进展,师陀的另一些作品近年来陆续被研究者发现,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写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的长篇《争斗》和《雪原》。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解志熙说:“《争斗》的两个部分,是裴春芳同学和我分别发现的——大概是2007年的冬天吧,裴春芳同学在阅读1940年的香港《大公报》,发现了连载于那上面的芦焚的长篇小说《争斗》七章,觉得可能是散佚之作,于是录呈给我看,而我稍前些时候也偶然发现了芦焚的一部长篇小说的两章,以《无题》为名发表在1941年7月15日‘孤岛上海出版的《新文丛之二.破晓》上。稍读这两部分,就不难发现它们在主题和情节上颇多关联,很可能是同一部长篇小说的两个部分。……另一部收入《全集》的长篇小说《雪原》只有9节,也是未完稿。……《全集》只收录了第一期至第六期连载的前九节,而遗漏了第7至11期连载的后9节。……而中美合作的‘大学数字图书合作计划数据库即所谓‘百万册图书网上,也完整地收录了这11期杂志的扫描件,我就是通过这个数据库看到《学生月刊》的。”[4]关于一二.九运动三部曲的写作,芦焚在《师陀自传》一文中曾提及:“《雪原》(这是应香港《大公报》副刊主编杨刚之约,以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为题材的三部曲,后因香港陷于日寇之手,《大公报》停刊,仅写成一部半)”[5]但在另一次谈话中,芦焚又说写完了二部:“另外还有一个三部曲,我写了二部,第三部没写完。这是在杨刚接《大公报》副刊时写的。”[6] 两种说法,哪个为是?解志熙教授倾向于第二种说法,他认为“这部反映一二.九学生抗日爱国运动的长篇小说三部曲,接近完成了两部,也就是说差不多完成了原计划的三分之二……现在得以完整地收集起来,这也算是不幸中的幸事了”。[7]解志熙教授还根据《争斗》和《雪原》的情节,推断《争斗》为第一部,《雪原》为第二部,从而纠正了师陀晚年回忆中的不确切之处,这也是比较符合作品实际的。 3 《争斗》和《雪原》的思想内容 1、爱国学生示威游行。《争斗》主要写了朱英、董瑞莲、杜渊若、李文多、胡天雄等爱国学生参加一二.九运动,上街散发传单,示威游行的情况。他们扛着旗子,在风雪中前进,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但反动军警以大刀、枪刺、木棒等对这些手无寸铁的学生发动袭击。于是,有些学生被打晕了,有些学生被枪刺刺中了,有些学生的肩胛骨被大刀砍了下来…… 董瑞莲不幸牺牲了。胡天雄、杜渊若被反动军警抓了起来,受到恐吓和训斥。他们并没有屈服,反而借机向军警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主张“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反动军警终于见机行事地把他们放了。 2、下乡宣传抗日救亡。《雪原》主要写了一二.九示威游行以后,一批在北平的大学生,如李文多、胡天雄、杜渊若、朱英等步行千里雪原,来到杜渊若的家乡——北方平原上的杜家岗宣传抗日救亡的故事。杜渊若的叔父杜仲武是当地的开明地主,拥有一定的产业。他虽然对共产有保留,但对抗日还是积极的。他派车把式张大爷来接学生进村子并设宴招待他们,后来又联系了当地的一所学校作为他们的活动基地,还带着他们到小镇上去做演讲。李文多站在庄稼人的小车上,对来镇上赶集的人们说:他们的爱国运动导致许多同伴被杀,但他们并不要求复仇,他们认为那种牺牲是光荣的。现在日本人已经逼近了我们的大门。如果你们不起来抗日,你们的牲口将被掠夺,你们的妻女将被奸淫,你们的村庄将被烧掉,你们自己也将被屠杀……我们只有联合起来把日本人赶出去我们的国家才能不亡。他们的宣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连扫街的老婆子都知道要去打日本了。 3、个性解放。这个主题主要是通过下级官吏的朱英小姐抗婚的故事来体现的。朱英受到同学的影响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她回家后立即受到了父亲的斥骂。父亲认为她上街游行反对当局就是与他作对,因此决定尽快把她嫁出去。于是,朱家请来了不少工匠准备出嫁物品朱英很苦闷,不愿意面对这种扭曲的婚姻生活,她甚至想到过死。在,她找了一个机会跟李文多、胡天雄等去乡村宣传抗日救亡。在杜仲武家,婶娘再一次提到了她的出嫁。她心里很不高兴。她外出解闷时恰遇李文多。杜渊若把朱英为出嫁而苦恼的事告诉了胡天雄并说他父亲在一个小学当校长,可以帮助朱英找一份工作从而使她逃离那个封建家庭。胡天雄将此事转告朱英。后来,胡天雄、朱英、李文多回到了北平。朱英在回了一次家,取了些衣物后,依然跟著胡天雄的妹妹胡文敏去胡天雄的家乡教书了。 4、青年爱情。《争斗》提到了杜渊若和董瑞莲的爱情,但随着董瑞莲在示威游行中被刺,因抢救无效而牺牲,他们的爱情也划上了句号。在《雪原》中,杜渊若、胡天雄、李文多都对朱英产生了朦胧的爱情。如“胡天雄没有料到朱英忽然抬起头来,并且她做的是这样勇敢。她这时候是这样好看,他几乎从来没有想到一个少女会这样动人”。[8] 4 《争斗》和《雪原》的艺术成就 1、塑造了一群爱国青年的形象,且人物前后相继。爱国青年大学生是一二.九运动的主力,也是《争斗》和《雪原》中的主要人物。首先,这些青年都是爱国的。他们参加了一二.九示威游行,与反动军警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毫不畏惧反动军警的大刀、枪刺、木棒和水龙。在斗争中,有些青年牺牲了,有些青年被捕了。一二.九运动以后,这些青年又走出城市,走向乡村,到集市上向农民们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反抗日本鬼子的暴行,把他们赶出中国去。杜渊若、胡天雄、李文多等无疑是这些青年的杰出代表,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人物。其次,这些青年有着不同的个性。如出身小地主家庭的杜渊若,就显得儒雅大度;李文多有点俏皮,但关键时刻又十分勇敢;出身小官僚家庭的朱英小姐则显得娇气、软弱,但在周围同学的影响下她逐渐变得坚强,终于依然脱离家庭去寻找新的生活道路。 2、细密的心理描写。如《争斗》第一章写女青年杜兰若的心理活动就非常细密:“她将要在这里,在她的家里,她看着别人在外面工作,在外面生活,一种真正的生活,她自己,养病,养病!于是有一天,她就这样在无聊和闲散中死了……她为什么不把这有用的现在还在活动着的生命去作一点有用的事情?”[9]杜兰若看到同学们都去参加示威游行了,而自己却在养病,她于是不断地责备自己。而朱英被父亲逼婚出于绝望试图自杀的时候,她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她(指董瑞莲)已经获得了她的幸福,而她自己,她活着是只有苦恼,只有为光亮的人生多加一重阴影。假如人类生活的目标是为了欢乐,她自己应该代替董瑞莲,那刺穿董瑞莲的枪刺应该落在她自己的脊背上,死之神应该割断她自己的生命线,她现在便无所谓烦恼,也无所谓快乐。……没有一个人会为她的死亡而长期哀恸。”[10] 3、把宏大叙事和日常生活描写结合起来。解志熙教授说:“作者努力融抗日救亡、社会改造的宏大叙事与个性解放、人性关怀的日常叙事于一体,的确是别具匠心,手眼不凡。”[11] 如《争斗》既写了爱国青年的示威游行,游行后被捕,又写了朱英小姐在小官吏父亲的压制下那种沉闷无聊,没有希望的家庭生活。《雪原》既写了杜渊若、胡天雄等去北方平原的杜家岗向民众宣传抗日救亡的活动又写了小地主杜仲武殷实、闲散、平静的家庭生活。 5 《争斗》和《雪原》与一二.九运动的经典之作《青春之歌》异同比较分析 相同之处: 1、都写到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争斗》写到杜渊若、李文多等同学上街示威游行,游行后有的牺牲有的被捕。《青春之歌》写以青年学生为主力的游行队伍在长安街上,王府井南口,东交民巷使馆区,西单商场浩浩荡荡前进的情景。许多市民、工人、家庭妇女、小贩都参加了游行队伍。凶猛的反动军警拿大刀、皮鞭、短棒、水龙等袭击游行民众,但人们依然昂头奋勇地大步前进着。 2、都以女性作为作品的主人公。《争斗》和《雪原》虽然写到了男性,但女性着墨更多。《争斗》一开始就写杜兰若的生活、学习和身体状况,后来写到董瑞莲的牺牲,朱英的家庭生活。《雪原》写了杜渊若、胡天雄等爱国青年下乡宣传抗日,但几个女性人物给人的印象却十分深刻,如朱英被逼婚后的绝望,她在杜渊若等人影响下毅然逃离家庭的选择等。《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是以女作家杨沫为原型而塑造的的一个女主人公形象。她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父亲是一个民办大学的校长,因风流成性娶了一个小老婆。林道静长大以后,后母虐待她并逼她结婚。在万般无奈之下,林道静远走杨庄小学依靠表兄的关系教书。她因走投无路而跳海时,恰好被北大学生余永泽救起。他们便坠入爱河,由相爱而同居。这时候,共产党员卢嘉川向她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她在卢嘉川的影响下参加了爱国学生运动并毅然与“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余永泽决裂。卢嘉川牺牲后,林道静去乡村从事革命工作,认识了江华并于江华恋爱。后来,回到北平的林道静不幸被捕,但她在狱中坚持斗争,宁死不屈,终于被放了出来。出狱后的林道静入了党并去北大发动学生运动,和江华一起策划了一二.九和一二.一六示威游行。 3、都有细密的心理描写。《争斗》和《雪原》的心理描写前面已经做过分析,这里从略。这里只例举《青春之歌》中的心理描写。如写林道静找表兄绝望时的心理:“人在痛苦的时候,是最易回忆往事的。林道静一边哭着,一边陷入到回忆中——他怎么会一个人来到这举目无亲的地方?她为什么会在这寂寥无人的夜里,独自在海边的树林倘佯?她为什么离开了父母、家乡、流浪在这陌生的地方?她为什么,为什么这么悲伤地痛哭啊?……”[12] 4、都写到反抗包办婚姻。《青春之歌》一开篇就写女主人公林道静离家出走。林道静离家出走的原因就在于反抗包办婚姻。林道静高中毕业前约两个多月,她的父亲林伯唐破产了,卖光了关外的土地,带着姨太太偷偷地跑掉了。林道静的养母徐凤英便想把她当作一颗摇钱树,要她嫁个阔佬,但林道静不答应。林道静热爱读书,喜欢文学也喜欢音乐,高中毕业时参加了师范大学的入学考试,成绩很好。但徐凤英仍然逼着她跟一个三十多岁的胡局长结婚并给她买了新衣服,还用甜言蜜语来规劝她。这一切失败后,徐凤英便打骂她,还断绝了她的供给。想起生母秀妮的悲惨遭遇,林道静痛哭不已,毅然决定逃离家庭,去北戴河杨庄小学投靠表兄张文清。《争斗》中的朱英小姐,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由于她参加了一二.九游行,她父亲便急着把她嫁出去。她感到异常苦闷,但又毫无办法。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参加了杜渊若、胡天雄等同学下乡向农民们宣传抗日救亡的活动。在活动间隙,她又想到了自己的婚事。她对前途感到绝望,甚至想到过死。杜渊若了解到她的情况后,便跟胡天雄等一起出主意,帮助她反抗包办婚姻。随后,胡天雄带朱英回到了北平。朱英回家收拾了一些衣物后,就跟随胡文敏登上了一辆马车,追求新的生活去了。 相异之处: 1、描写一二.九学生运动的角度不同。《争斗》是从侧面来描写一二.九运动的。董瑞莲的牺牲,反动军警用大刀、棍棒、水龙等镇压学生的情况都是从别人的口里说出来的或者是某人用笔写下来的。结尾处虽然写了学生被捕并受训的情况,但这些已是运动的尾声了,并不是中心和高潮部分。《雪原》则写了一二.九运动以后,北平学生组织南下宣传团到乡村宣传抗日活动的情况,这是一二.九运动的后续发展。《青春之歌》则是从正面来写一二.九运动的情况。林道静回北平后不幸入狱,但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南撤,她又出狱了。出狱后,她入了党并受党的委派去北大发动学生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2月9日早晨,“西长安街的马路上,千万个青年四个一排,手和手,胳膊和胳膊都紧紧地互相拉着扣着,向西大步走着。学生们一边喊口号一边散传单。这时,工人、公务员、小贩、洋车夫,甚至家庭妇女也都陆续自动参加到游行队伍中……尽管大刀、皮鞭、短棒、刺刀更加凶恶地在风中、在水龙的喷射中挥舞着、砍杀着,尽管血——青年、妇女、老人们的鲜血涌流着,但是人们毫不畏惧。”[13] 2、作品风格不同。风格是指艺术作品在整體上呈现的有代表性的面貌。艺术家由于生活经历,感情倾向,审美观点,题材,体裁等因素的影响,便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同是描写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芦焚和杨沫作品的风格却迥然不同。《争斗》和《雪原》叙事细密,感情内敛,张弛有序。如《争斗》一开始就从女学生杜兰若由于生病不得不无聊地呆在屋子里跟李妈聊天写起,慢慢地写到朱英小姐及她的家庭,通过马老师等其他人物的描写从侧面反映学生一二.九大游行的情况。在《雪原》中,胡天雄、朱英等学生一同下乡,住开明地主杜仲武,去小镇上向农民们宣传抗日,返回北平帮朱英小姐脱离家庭走向新的生活等,情节线索十分清晰,且作者始终保持旁观者的角色,感情内敛,不做过多的抒情。 《青春之歌》整部小说却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首先,小说中插入了许多现代诗如《时代的囚徒》《勇士呵,她拿起了你放下的枪!》,古典诗如吴禹平写的七言诗《长夜漫漫欲何之》等。其次,小说中的 许多语句充满激情,如“从小的时候,我就抱定过志愿,——我要不虚此生”,“我们——稍有良心的热血青年,谁能忍心眼看祖国大好河山一块块地变色,谁能眼看着敌人汉奸在我们祖宗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上横行而不痛心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青春之歌》就是一首作者用爱国主义感情贯串起来的抒情长诗。 6 《争斗》和《雪原》在芦焚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芦焚晚年在一份《小传》中写道:“从事学习写作将近六十年,主要写成下列作品:《果园城记》《里门拾记》《芦焚散文集》,长篇小说《结婚》,历史独幕话剧《伐竹记》等。”[14]看来,作家本人看过的作品,只不过是《果园城记》等5部。这显然是一种过于自谦的说法。芦焚的长篇小说除了未完成的一二.九运动三部曲,《荒野》,文革中因抄家而遗失的根据电影剧本《历史无情》改编的同名小说,还有《马兰》《结婚》两部。《结婚》是芦焚比较成熟的作品。夏志清曾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把《结婚》看成是“真正值得我们珍视的作品”并列专章讲述。从写作时间来看,一二.九运动三部曲在前(1939年前后),《马兰》《结婚》靠后(分别于1948、1947年出版)。所以,笔者认为近年来重新发现的一二.九运动三部曲是芦焚长篇小说创作的最初尝试,显然为他在后来创作出更成熟的作品——《结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注释 [1][3][5][8][9][10][14]刘增杰,师陀全集续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401、404、344、175、9、99-100、402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95 [4][6][11]解志熙 ,芦焚的一二.九三部曲及其他[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5期 [7]刘增杰编校,师陀全集第5卷[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99 [12][13]杨沫,青春之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6-7,534-535 作者简介 卢晓霞,男,湖南汨罗人,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