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pi坏,恶,与“泰”相对。成语:“否极泰来”。《墨子·非儒下》:“穷达赏罚幸~有极,人之知力不能为焉。”(知:智。为:左右。)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泰如天地。”(天地:天地之别。)《后汉书·仲长统传》:“善者早登,~者早去。”(登:被重用。去:离开。)
否;泰、臧
○否pǐ(形)(运气等)坏;恶:~极泰来|善~陈前,靡有隐情|未知臧~|执事顺成为臧,逆为~。
●泰tài(形)六十四卦中的卦名,泰是好的卦,指天地相和,象征通达顺利:天地~宁|否极~来|否极生~|否终则~。
●臧zāng(形)〈书〉善;好:~贬|~否人物|不置~否|一~一否,其谁能常之?
否;可
○否fǒu(动)〈书〉表示不同意:不置可~。
●可kě(动)〈书〉表示同意:许~|认~|点头认~|得到领导许~。
否pǐ❶ 闭塞,不顺畅。《汉书·刘向传》:“~者,闭而乱也。”又《薛宣传》:“阴阳~鬲。”(鬲gé:阻隔。) ❷ 困厄。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先祖之屯蹶~塞以死。” ❸ 恶,劣,与“善”“臧”相对。《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不宜异同。” ❹ 《周易》中的卦名,上为乾下为坤,表示天地不交,万物不通。见“否泰”。 另见149页fǒu。
否fǒu副词。❶ 与肯定词对用,表示否定。《韩非子·五蠹》:“不察当~之言。”全祖望《梅花岭记》:“是不必问其果解脱~也。” ❷ 用于对话,表示否定的回答。《齐桓晋文之事》:“王曰:‘~,吾何快于是?’” ❸ 用在句尾,表示疑问。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 另见454页pǐ。
否fǒu❶不;表示不同意 △ 不置可~。 ❷〈文〉用在问句末尾,表示询问 △ 知~? 另见238页pǐ。 说明: 7画;口部;上下
否pǐ〈文〉 ❶坏;恶 △ ~极泰来(坏的到了尽头,好的就来了)。 ❷贬损;贬低 △ 臧~(褒贬)。 另见237页fǒu。 说明: 7画;口部;上下
否fǒu
否❶否定:~决︱~认︱矢口~认︱不置可~。 ❷不是这样,表示不同意。 ❸表示疑问:当(dang)~︱是~。 另见 pi。
否❶坏;恶:~极泰来。 ❷批评人家的坏处:臧(zang)~人物。 另见 fou。
否fǒu❶ 否定:否认│否决。 ❷ 用于是否、可否、能否,表示是不是、可不可、能不能等意思:是否可行│可否上班│能否准假。 ❸ 用在问句末尾表示询问: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另见385页pǐ。
否pǐ❶ 坏,恶:否极泰来。 ❷ 贬斥:臧否人物。 另见155页fǒu。
否fǒu1 否定。如:否认。2 表示不同意,相当于口语的“不”。3 用于疑问句尾表示询问。如:信收到否?4 “是否、能否、可否”等表示“是不是、能不能、可不可”等意思。另见1106页pǐ。
否pǐ1 贬低;非议。如:臧否人物。2 困厄;不通。如:否极泰来。3 恶;不善。《庄子·渔父》:“不择善否。”另见397页fǒu。 否
否fǒu不对、不。〔例〕我所的工作总结如上,是~之处,望予以指正。
否(1次) 错的;不正确的。不清澂其然~《章·日》
否fǒu不正确;错误。《惜往日》:“不清澈其然否。” 不是
不是非 勿(~论) 罔(置若~闻) 不(~合;~对;~韪) 匪(~浅) 弗(~成) 未 否(~~) 不是这样:不然(大谬~) 不像是:非是 好像是,又好像不是:疑似 肯定不是:须不是
善恶
善恶休咎 臧否 臧不 淑慝 淑恶 媺恶 善否 善败 雌黄 善:善(~意) 淑 惠 臧 福先 不善:不淑 不祥 不良 无良 恶:否 恶(~劣;作~) 歹(为非作~) 劣(~绅) 坏 孽 奸恶:憝 大恶,大祸害:大厉 巨凶,大恶:鸿沴
否定
否定否定意见或提案:否决 对事情现实的可能性进行否定:不得 无得 表示否定:否 非 不(~是;~能;不然) 莫 没(~有) 罔 勿 无未(未始;未尝) 毋 弗 棐 靡蔑 曼 哪(哪有;哪能;哪里) 断(断乎;断然) 讵 表示对存在的否定:未有 未或 表示统括性的否定:莫不 莫非 莫或 表示禁戒性的否定:无 莫 勿 毋 休 别 甭 表示加强否定:太(~不;~没) 表示特别强调否定:绝对 用反问的语气否定:何尝(~去过) 因为那个人不好或地位低下,就把他正确的话也否定了:因人废言 以人废言 全部否定:百无一是 全盘否定 表示全部否定:了不 略无 轻率地把优点、成绩等全部否定:一笔抹杀 一笔抹煞 一笔抹倒 一笔抹 对有缺点错误的人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一棒打死 一棍子打死 一棍打一船 一概否定:抹杀 因小过错而抹杀大功德:以眚掩德 一眚掩德 把已成的事一概否定:抹杀一切 不因厌恶某人而抹杀他的优点:恶不去善 表示坚决否定:决 一定 表示断然否定:不可 不行 (否认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真实性:否定)
另见:不承认 事物 存在 真实 案件︱肯定
阻塞
阻塞阻(阻节;阻隔;梗阻) 塞(涸塞;堵塞;充塞;蔽塞;遏塞;鬲塞;逼塞;抑塞;柴塞;厄塞;哽塞;痞塞;闭塞;障塞;隐塞;翳塞) 障(障隔;障距) 梗(梗塞;梗阻;梗涩;梗碍;梗逆;梗棘)雍(雍塞;蔽雍) 壅(壅否,壅阻;壅沮;壅底;壅闭;壅蔽;壅滞;壅噎;壅积;壅离;壅塞;壅防;壅遏;闭壅;蔽壅) 滞(滞塞;滞涩;滞越;滞著;滞疐;重滞;淤滞) 拥(拥阏;拥塞) 窒(窒息;窒碍;窒塞;阂窒) 鲠(鲠塞;横~) 噎(噎塞) 阸(阸塞) 陻(陻塞) 闭(闭雍;郁闭)屯(屯咽) 湮(湮厄;湮塞;郁湮) 堙(堙厄;堙厄;堙窒;堙塞;堙阻;堙郁) 否(否塞) 隔(~断;拥隔) 瘀 阏(阏遏) 阒咽(玉车~) 痞结 榛碍 郁结阔绝 淤洳 奸臣当道,阻塞贤路:酒酸不售 交通阻塞:塞车 堵车 水道、血管等被沉积物堵塞:淤(淤塞;淤积;淤滞;淤阏;淤涩;雍淤)廞(廞塞) 淀塞 堙淀 症噎 瘀塞 梗壅 堙废 沉滞,沉积不通:湛滞(川泽~) 体内某部位血液瘀滞:瘀血 水浅淤塞:浅淀 浅涩 堆积堵塞:堆堵 阻塞郁结:阏郁 闭塞郁结:闭结 停滞阻塞:顿塞 顿阻 坍塌窒塞:颓塞 颠仆阻塞:颠阻 荒芜阻塞:芜梗 险要阻塞:隘阻 险厄 崎岖阻塞:险塞 险涩 茅草所阻塞:茅塞 一天天地堵塞起来:日堙月塞 完全堵塞:穹窒 (有障碍,不能通过:阻塞)
另见:险阻
表示问
表示问否(知~;可~) 表示问人:谁(~人;阿~) 孰 表示问原因、目的等:何(何以;何为;何用;如何;若何) 干么 干吗干啥 底作 缘底 谁家 胡为 可谓 干什么 为什么 做什么 表示问原因:何居 何故 为何 何乃 奈何 表示问程度:多(多么) 何其 胡其 奚其 表示问数量:几(~人;~个) 多少 表示问性质、状态等:咋(~的) 争(~奈) 哪样 为何 什么(为什么)奈何 若何 如何 何似 何以 奚如 若为 怎么 怎样 怎么样 问为什么老天不怜悯保佑:胡天不吊 表示问方式:咋(~办) 若何 孰何 奈何 如何 怎么办 表示问时间:曷(~归) 几时 何时 何当 早晚 多咱 多怎 多昝 多会儿 什么时候 问哪一天:哪天 何日 阿越 早晚 表示问过去或将来的时间:哪会儿 表示疑问:何(~如) 恶 侯(~不) 安 岂 问哪来的:朅来
疑问
疑问疑(疑义;疑端;谘~;质~;献~;答~;解~;释~) 问号 表示疑问:啥(忙~) 哦 嗯 哪(~个;~天) 恶(彼~知之) 怎(怎么;怎样;怎的;怎地;怎生;怎许) 焉 奚 盍 么(什么;甚么) 独 宁 安(~在;~知)底(~事;~处) 何(~若;~如;~等;~物;~以;~谓;如何;若何;奈~;谁~) 曷 欤恁 嘛(干~) 呣 谁(~人;~家;名~) 难道 庸拒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吗 呢 吧 啊 乎(信~;乐~) 邪 哉 否 了 为 也 耶 表示疑问或反诘:胡 佯装不知而故意发的疑问:诡疑 长期不解的疑问:积结 心里充满疑问:满腹疑团 满肚疑团 疑云满腹 疑团满腹 满肚子疑 疑问迅速消除:红炉点雪 洪炉点雪 沃雪红炉 雪点红炉 没有疑问:无疑 真切无疑:列眉 (有怀疑的问题:疑问)
不同意
不同意不依 忤恨 遮拨 表示不同意:不 否 毋(宁缺~滥) 勿莫(非请~入) 免(~进) 没门当甚(~什么) 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不以为然 表示否定,不以为然:摇头 大不以为然:非非 不同意别人意见的委婉说法:不敢苟同非敢苟同 未敢苟同 不答应:不应 不允许:不让 不许 不兴 不准 不容 觉得为难,不允所请:慊吝
另见:否定 不承认 阻止 ︱同意 否fou否定 否决 否认 否则 可否 能否 是否 应否否决权 不置可否 唯唯否否
否(一)fǒu (二)pǐ【辨形】 上是不,中间是竖,不是竖钩。7画。会意。 【辨义】 否(一)fǒu ❶ 表示“可不可、能不能、是不是”等意思: 当否|可否|能否|是否|能否办到|是否同意|唯唯否否|不置可否|献可替否。 ❷ 否定:否决|否认|否则|否决权|矢口否认。 ❸表示不同意,相当于口语的“不”。 ❹用在问句末表示询问:知其事否? (二) pǐ ❶ 恶,坏: 否极泰来|泰来否往。 ❷非议,贬斥:臧否人物。 【辨析】二音主要区别是: 一、构词方式及词性有所不同: 否(一)fǒu构成并列式、偏正式、支配式合成词或单用,作动词、副词、连词、助词,并作副词性语素构成成语;(二)pǐ只作形容词性、动词性语素构成成语。 二、适用范畴不同:否(一)fǒu表示否定,不同意,并表示询问等语气;(二)pǐ表示性质状态和言语动态。 三、使用频度不同: 否(一)fǒu多义项,较常用,使用频度较高;(二)pǐ义项少,只用于“否极泰来、泰来否往、臧否人物”等成语。
否(反)可
否fǒu用在句末,表示询问:老先生倚门佇望,敢街市上有甚新闻~?(一·15)昨日我和你那边的令伯母赌气,你可知道~? (七五·1849) 另见pi。
否pǐ另见fou。
否❶不通,塞。《詩經·小雅·何人斯》: “還而不入,否難知也。”鄭玄箋:“否,不通也。” 陸德明 《經典釋文》:“否,方九反,一云鄭符鄙反。” 《易·師》: “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凶。” 陸德明《經典釋文》: “否,鄭方有反。” (《通德堂經解》) 《易·遯》: “九四,好遯,君子吉,小人否。” 鄭玄注: “否,塞也。”(《通德堂經解》) ❷不。《論語·雍也》:“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 鄭玄注: “否,方有反,不也。” (《通德堂經解》) 《論語·雍也》: “夫子矢之曰: 予所否者。”鄭玄注: “否,不也。” (《玉函山房輯佚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