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
范文 | 邱健 【摘要】生活中,美的事物总是能够让人感到愉悦,舒心,所以人类从来没停止过追求美的脚步。要认识美,就需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审美是人们主观上对事物的美丑做出评判的过程,范围比较广泛,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初中生思想意识处于正在形成重要阶段,加强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情趣,还能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初中生大多喜欢听音乐,而初中音乐教学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初中音乐;审美能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一、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意义 初中生受年龄和人生经历的限制,思想意识和思维模式都还不完善,处于形成阶段,情绪波动会比较大,容易浮躁。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听一段舒缓安宁的音乐,让学生静下来,沉住气,不再心浮气躁。音乐教学不但能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知美,进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艺术修养的发展,还能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性格和品质,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培养审美的策略 (一)利用情境,让学生通过音乐感知美 音乐有许多种类,不同风格的音乐带给人的感知也大相径庭。静静聆听一首舒缓的音乐,能让人沉静下来,变得平和安宁;旋律欢快的音乐能让人感到欢喜,激动;摇滚能让人感受到力量、狂野、信仰……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音乐之前,可以试着多渲染氛围,或者介绍一下音乐创作背景,有助于学生在欣赏音乐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的去感知音乐美,联想情境,让每一首音乐学生都能真正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和音乐创作者达到思想的高度统一,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从音乐教学中产生审美的情感认知,能够激发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去欣赏音乐,潜移默化之下,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会得到提升,艺术修养更高。相反,如果在欣赏音乐之前,学生对音乐作品一无所知,教师生硬地切入,直接欣赏,会让学生无法投入到音乐欣赏中,那么整个欣赏过程会变得乏味枯燥,学生提不起兴趣去欣赏音乐的美,那么审美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了。比如在欣赏《海港之夜》之前,先介绍作者简介,从他创作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导入,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谈到作品对于当时列宁格勒保卫战的重要意义,让学生脑海中形成画面感,让学生投入到音乐情境中,再搭配《海港之夜》,激发学生和创作者在音乐上的感情共鸣,从而对于作品的理解更为透彻。 (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美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让学生提升感知美的能力。表现在音乐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动起来,教师讲的不管多么深情投入,学生没有感同身受,达不到思想的共鸣,体会不到音乐美感,培养审美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应该是学生为切入点,让学生主动欣赏音乐,感知音樂美的行为中,教师发挥引导的作用,适时开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情感的处理方式,最大化的合理想象音乐情境,和音乐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比如在涉及到现实中会出现的响声时,可以让学生借助身边的道具,进行声音模仿,模仿最接近的,给予学生鼓励和赞美,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动力,学生喜欢欣赏,欣赏的多了,就可以区分不同音乐风格的特性,能做到脑中有画面,心中有情感,提升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 (三)音乐需要创造 学生能够通过欣赏音乐,通过画面想象和情感的传递,从中感知音乐独有的魅力,形成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音乐教师往往过多地把教学重点放在了音乐教材和音乐基础知识的传授上,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忽视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联想,进行音乐再创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会渐渐失去对于音乐的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都会被抹杀。任何学习,都是为了学以致用,能把学到的东西变为自己的,音乐当然也不例外。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学习时,能够全方位把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融入到教学中。 三、总结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深入,音乐教学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音乐学习,从小的方面说,能提升学生自身的才艺,让学生获取更多的自信心;大的方面,则关系到学生感知美,提升审美能力的问题。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苛刻,良好的审美能力,能让学生更全面、更健康的发展,初中音乐教学担负着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担,教师需要打破旧的授课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彬,王静.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7(2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