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思考

    蒋荣罩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确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更加注重生命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关系。

    1.利用地理学科中宇宙科学的知识,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感

    从宇宙大爆炸形成宇宙的皱形,到太阳系、地球的形成,再到生命的出现,以至于到今天的人类,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过程。地理学科涉及的“沧海桑田”“物质循环”等诸多现象包含着辩证法,还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启发他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学生时刻善待生命,不断进取。同时,地理学科自身拥有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这些知识内容比较贴近现实生活。地理学科的这种优势对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生命教有而言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建立人地关系和谐发展思想,增强学生珍惜生命的意识

    人口的增长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好似一对以资源为纽带的孪生兄弟,而这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又相当复杂。人生活在环境中,一方面,人类在不停地影响环境、改造环境;另一方面,环境状况时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环境不停地对人类的行为作反馈。地理学就是研究人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在具有科普性的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自然观和环境观,帮助他们认清正确的人地关系,了解到自然环境和生命活动的一体性,从而意识到保护环境也是为人类创设良好的生存空間和生活质量,将其看成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善待环境就是善待人类、善待生命、善待自己。

    3.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唤起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3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而其中的公平性原则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的道德水准。

    地理学科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对生物的保护,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实际上是要引发学生内心中对绿色、阳光、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师在启发学生爱护自然界中生命物质的同时,可以自然延伸到对自身生命的热爱和对他人生命的关爱,可以利用沙漠中的一株绿色植物、恐龙的突然消亡等知识激发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活之情。

    4.理论结合实际,训练学生生存技能

    身体素质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也是比较重要的,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其他各个方面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可以提高他们的耐挫折能力,为适应将来的社会竞争做好准备。为了使学生能够具有坚定的意志力,在地理教育教学中就要注重相应训练,如条件允许则可以安排学生野外地理实习,让学生在实习中学习知识、亲近祖国壮丽河山、锻炼自己的身体、磨炼意志品质。

    青少年学生善于模仿,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典范作为学习的榜样,促进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如5·12抗震救灾先进事迹,造福百姓而不畏艰难、积极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人和事,这些榜样的作用可促使学生锻炼自己的意志。

    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多绘图,多制简易教具,多实验,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如地球仪的制作,经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可顺利地掌握相关知识点,还可提高动手能力。

    延伸地理知识,特别是在讲述自然灾害时,延伸相关知识,可提高学生生存技能。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几乎都与地理学知识有关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的财产、生命安全。为了使灾害给人们的损失降到最低,必须对其有正确认识。这就要求在基础教育中特别是地理教学中介绍相关知识。

    当前,生命教育已在身边悄然兴起,且势头愈猛。希望在不远的将来,生命教育能普遍地与各学科结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就能够时时灌输生命教育的思想,真正教会学生如何生活。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无论从地理新课程要求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时代呼吁生命教育的角度出发,都势在必行。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切实把握好生命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使地理教学真正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