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检测大数据分析

    王兴国

    摘 要:“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保证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则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同时也是促进社会稳定和维护人民健康生活的重要动力。基于此,本文对食品安全检测展开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食品安全 ?检测技术 ?大数据 ?分析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同时也是人们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保障食品安全是促进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而想要切实做好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就需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其中,并以此为基础来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检测和分析。

    1 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技术的类型

    1.1 基因检测法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将转基因生物作为直接的食品进行食用,或者将带有转基因的食品原材料加工成直接食用的食品,该类食品统称为转基因食品。由于转基因生物具有高性能的基因优点,因此在生物表现方面具有高产、抗害等诸多特点,且在食品领域中已经有较多的应用实例。譬如,我国食用油生产中的部分原料源于转基因生物,即将转基因生物原料加工成食用油[1]。虽然转基因技术是食品生产中的先进科学技术之一,但是此类食品的安全性一直未得到明确的认定——业界对该问题一直存在着非常激烈的争论,一些国内外著名的生物实验室也在不断地对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展开研究。目前,基因检测技术主要包含两大类型:其一是以核酸为基础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方法和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其二是以蛋白质为基础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分析法、蛋白质芯片检测法及蛋白质组分析技术。

    1.2 色谱-质谱分析法

    色谱-质谱分析法主要包括气相色谱分析法、液相色谱分析法和质谱分析法这3种食品安全分析方法。其中,气相色谱分析法因对食品安全进行检测时在食品化合物分离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所以是被最早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的技术之一。但是,气相色谱分析法对所分析食品具有一定的特殊要求,故大大限制了该检测方法的应用范围,而液相色谱分析技术能够适用于较广范围的食品安全分析。质谱分析检测方法是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成分测量的检测技术,其能够发挥出较为明显的检测优势。现阶段,在进行食品安全检测时常将液相色谱检测技术与质谱检测技术联合应用,且该技术在实际使用中已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检测效果,具有检测速度快、适用范围广等诸多优点。同时,该联用技术非常适用于实验室中食品安全的快速分析[2]。此外,色谱-质谱分析法在检测非法食品添加剂等项目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检测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非法食品添加剂。

    1.3 酶联免疫分析法

    酶联免疫分析法是利用抗体和相应抗原发生反应这一特殊性质,并以此为基础来检测食品中所含有的抗体。该检测技术主要包含免疫酶法、荧光法、放射标定法等多种检测方法,其中,免疫酶法是将特定的酶作为检测标记物和反应催化剂。采用该方法进行检测既可以有效避免在检测过程中使用放射性元素,也可以对被检测物进行定向与定量分析,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食物农药残留检测及食品致病菌超标检测等众多食品检测方面[3]。

    1.4 光谱分析法

    将光谱分析法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可以在不接触被测物品的情况下,通过向被测物品发射特定的检测光谱,然后使用光谱分析仪来检测物品在特定光谱下所表现出的物理反应特性,以此来鉴定被测物品是否存在有害物。这种食品安全检测方法具有不加储备检测物体、检测速度快、便于信息化的实现等诸多优点,故适用于食品生產和加工环节中的线上实时检测。光谱分析法选用了不同光谱来检测食品中所含有的相应有害物,如运用该技术来检测食品表面是否存在农药、微生物残留等,可获得非常显著的检测效果。但是,光谱分析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对被测食品进行定性检测,不能实现定量检测。

    2 食品安全检测的建议——借鉴国外食品安全检测的先进经验

    当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的要求非常严苛,在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技术方面的发展也较为成熟,故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可以借鉴其部分经验。有些西方发达国家为推进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完善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法律保护制度,同时配备了一套细致的法律法规,并建立了严格的食品安全检验标准。因此,我国应建立一套综合且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技术综合体系,即将实验室灵敏检测技术作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骨干,以快速检测技术作为发展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支撑,并以此来有效遏制劣质、不达标的食品流入市场。

    3 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是人民生产生活的头等大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应该加快构建并完善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技术体系——以现阶段的技术为起点,促进多种高质量、高水平的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技术的发展,从而切实满足我国现阶段食品安全监管的迫切需求,最终全面促进我国社会的稳定及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齐红革,谭亚军,黄琳琳,李伟,张艾蕾,闫茗.食品安全数据分析可视化模型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10(17):5968-5973.

    [2] 张会亮,曹进,陈巧玲,路勇.科技创新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科学中的应用[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8,9(14):3841-3845.

    [3] 王雅洁,杨冰,代姣,何锦林,陈恺,罗艳,谭红,陶光灿.基于云计算的食品有毒有害物质检验检测大数据的风险分析算法及其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21):216-22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