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守正与创新

    代小丹 徐辉 冉婷婷 

    [摘 要]政治理论课是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主阵地,是对新时代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厘清守正和创新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应坚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地位之正,坚守为党服务的立场之正,坚守立德树人的使命之正;正确把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事”,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应“时”而动,创新政治理论课堂教学,适应情“勢”,推进政治理论体系建设创新发展。

    [关键词]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守正;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8-0116-03

    政治理论课是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主阵地,是对新时代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政治理论课建设。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深刻阐释了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为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进一步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强调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可见,政治理论课建设是高校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不断扎实推进改革是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首先任务,是保持政治理论课程“活”起来的重要路径。政治理论课是否能够把握政治性、有效性,是否具有时代性、灵活性是改革创新进程中要追问的话题,即在如何做到守正、如何推进创新两大框架下开展课程建设。

    一、厘清守正和创新的逻辑关系

    守正创新是辩证唯物主义在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面的生动呈现。厘清两者的逻辑关系是进行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

    守正是根基,即是要坚守正道,把握事物本质、遵循客观规律[1]。坚持守正才能有明确的立场和方向,才能为创新实践打下坚实基础。守正不是守旧,不是僵化地固守,而是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正确方向、根本任务、具体要求的基础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创新是源泉,即是要突破思维定式,发现新颖且有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坚持创新,守正才能充满动力,才能保持动力根基和活力源泉。创新不是粗浅的标新立异,而是在政治理论课建设中不断在理念、内容和方法上下功夫,使政治理论课真正融入学生心田。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办好政治理论课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推动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大要求。

    守正和创新是不可割裂的辩证统一体。只有厘清两者的关系,才能顺利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只有深刻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要求,才能确保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有抓手、有活力。

    二、如何守正

    新时代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坚持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不是破与立的对立,而应是破中有立,立中有破的辩证。应该坚守什么,才能行稳致远,进而锐意创新。

    (一)坚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地位之正

    高校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是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政治理论课必须坚守的方向,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的重要抓手。

    高校政治理论课应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这就清晰表明政治理论课的根本落脚点应该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真正做到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

    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吃透马克思主义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教师首先要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真懂真信真用,并自觉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到课程建设的全过程。

    高校政治理论课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解决问题。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角度看待问题,正确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坚持用学理分析引导学生。把握、领会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对高校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大意义:一方面,能够引领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确保高校政治理论课坚守本正,不忘初心。

    (二)坚守为党服务的立场之正

    党的领导是政治理论建设的根本保证,从政治、思想、组织等三方面为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基本遵循。政治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可见,高校政治理论课的终极使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想层面,高校政治理论课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主阵地。坚持党的思想引领力需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展开教学,及时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教学内容,将新时期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入理论课堂。

    组织层面,加强党对政治理论课的组织引领,学校各级党委应统筹规划,科学治理,落实责任;从学校党委层面加强认识,切实认清政治理论课育人领航地位,把政治理论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三)坚守立德树人的使命之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高校政治理论课正是教导青年学员德行高尚的主渠道。

    立德树人是初心。立为树立,德为德行,立德为树立德行,就是将“德”深入人心、根植人心的过程,促使人成为有道德、有德行的人[2]。“树人”是有意识地塑造人才、打造人才的过程,将人培养成具有不同知识体系、专业技能、能够满足不同领域需求且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养的个性化人才。立德树人是一切教育的初心。

    立德树人是使命。高校政治理论课堂需要着眼于新的历史方位,明确培养目标。21世纪教育强国需要科学导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有德行、有能力的青年人,立德树人是必须之策、可行之法。新时代坚守立德树人的使命不能动摇,只有这样才能为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指明方向,为教学改革应用于理论实践提供基本遵循。

    三、何以创新

    政治理论课建设应打好守正之基,开创新之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可见,把握好新时代的“事”“时”“势”是高校政治理论教学改革创新的主要方向。

    (一)正确把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事”

    因事而化,即将一定的目标融入事情中,凭借相应的事情、事务使人或者事的性质或者形态发生改变。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因事而化”是指将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融入相应的事情、事务中,凭借具体的事情、事务而实施教学活动,使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发生符合社会要求方向的改变[3]。

    首先,任何一个教学相关活动都与培养目标和培养效果密切相关,要把握好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事”,要将与课程相关的所有活动都做到足够重视,所有与教学相关的动作都做到足够有效。这里提及的教学相关活动不仅仅局限在理论课课堂,还包括一切与思想政治相关的工作和实践。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涵盖传统课堂的各类要素,也不能忽略任何在实践过程中的思政教学内容。

    其次, 一以贯之将教学内容创新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创新应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在实施创新过程中,应阶段性地检验改革创新成果与实现教学目标的匹配度,这样才能确保“事”与“化”的有机统一,才能体现创新的价值。任何形式上的、无关教学目标的改革都是形式主义,必须破除。

    最终,学生学习状态、思想动态是检验改革创新效果的唯一标准。所有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创新成效都应以学生的思想变化为主要指标。

    (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应“时”而动,创新政治理论课堂教学

    新时代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把握时代需求,紧跟时代步伐,紧扣时代脉搏。课堂教学应顺时而进不断融入新内容,拓展新形式,确立新目标,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需求的时代新人。

    要在教学内容创新上下功夫。教学内容是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要素,这一点往往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容易忽视的,现阶段思政课使用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材是蓝本,要在教材的框架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创新,这一点非常重要。内容创新不是脱离教材、天马行空地个性化创造,更不是照本宣科,固守教材的每字每句。对于新理论、新思想不应是简单地打补丁,应是以学生的接受水平为前提,配合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做整体调整,教师应首先把新理论吃透,再深入浅出地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盲目灌输、“填鸭式”教学都与时代发展不符,与育人规律不符。

    教学形式切忌“为创新而创新”。随着时代发展,信息化教学手段成为课堂教学形式创新的首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近年来,由国外引进的MOOCs、国内兴起的手机APP课堂、微课堂等形式均属于此类。信息化教学改革是时代趋势,深刻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教学形式手段创新的前提。

    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高速发展,国内许多高校把是否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作为评价课堂效果的重要指标。这一评判十分有必要,从课堂参与的角度来看,信息化手段融入效果显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劲头足,精神状态饱满;从效果来看,学生往往对课堂上的视频、音频等教学内容记忆更深刻。可见,形式与手段的创新很重要。

    然而,在探索教学形式、手段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把握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特殊性。一方面是单一性误区,有些课堂把插入视频简单等同为信息化教学手段创新。视频是手段,而不是全部。教学手段创新是利用信息化,而不是打着信息化的招牌,换汤不换药。另一方面,信息化手段的辅助性。信息化手段教学作为辅助性教学,能够提亮课堂颜色,收效显著,但作为主要或全部的教学手段应用到政治理论主课堂上,應从课程、内容、授课对象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考查评估。

    教学目标应与学生需求相匹配。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应赋予时代内涵。同时,新时代应紧密关注学生的需求,只有做到目标与需求相一致,才能满足为国家、为党培养人才的教育目标。

    (三)适应情“势”,推进政治理论体系建设创新发展

    21世纪,世界迎来新变局,中国也正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为适应新形势,高校政治理论课建设应顺应时局,加大改革力度,从全局出发,让政治理论课成为立德树人的时代最强音。

    打造学科体系,为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理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自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始终致力于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学科体系建设也从系统建设到飞速发展,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和领域[4]。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学科需要紧跟形势、创新发展,建设形式也应由规模型转向质量型,凝练学科方向,瞄准前沿问题,做深入研究。

    创新课程体系建设,拓展教学改革新思维,推动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想新方向。随着教改的深入,院校课程建设改革也逐步推进,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可融入新思维,以选修课为主要形式,以专题式教学为主要手段,打造特色课程,为主干课程提供支撑。推进政治理论课体系创新,树立“大思政”理念,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发展。在充分发挥思政课程育人作用的同时,挖掘其他学科的思政元素,形成多角度、多层面的“大思政”教学格局,让德育深入人心,实现全方位育人。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加强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是改革创新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见,打造一支超强的教师队伍战斗在一线讲堂,对于创新政治理论课教学至关重要。政治理论教师要政治信仰坚定,且胸怀家国;要有辩证思维能力,且视野宽广;要以高尚的德行自律,且业务精湛。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才能为育人目标提供保证。

    [ 参 考 文 献 ]

    [1] 崔新有.“守正”与“创新”[N].新华日报,2018-06-19.

    [2] 张波.立德树人何以实现[N]. 光明日报,2019-07-31(11).

    [3] 黄冬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因事而化”:内涵、重要性和实践要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2):58-63.

    [4] 叶本乾.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思政课学科体系建设[EB/OL].(2019-04-23)[2020-01-19].http:www.gmw.cn/xueshu/2019-04/23/content_32769169.htm.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