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中人”之死与“套子”意蕴的多元价值和意义探究

    周建强

    摘 要 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套中人》中,对别里科夫之死因和“套子”意蕴的多元价值意义的个性解读,不仅揭示了内外主客观原因,而且进一步凸显了外部原因主观方面的影响。对“套子”意蕴的多元价值意义探究为我们破除思想的囚笼之套、精神的窒息之索套、人性的冷漠荒原之魔套、人类的生存困境之死套,更为重要的是以期建构生命、人生和人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自主的“自觉解放”,这是破解生命、人生和人性之套,是中华优秀文化提供给世界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关键词 《套中人》;“套子”意蕴;多元价值;意义探究

    别里科夫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在《套中人》中塑造的一个烁古震今的典型人物形象,具有叩问精神思想与直指人性的典型意义。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彰显着类似鲁迅的《阿Q正传》《祝福》《药》《孔乙己》等小说作品中压迫者与旁观者、害人者与受害者的众声喧哗和复调。“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境界与格局。只有自己的境遇与格局足够大的时候,那么不论我们身处在什么样的“套子”中,我们才可以游刃有余,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自我的精神成长。别里科夫的死亡并不能带走现实中的悲剧,无形的枷锁还牢牢地窒固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无尽的黑暗还在笼罩着苍穹,你不过是沙皇专制下的一件牺牲品,但你却用你的全身力气在扼杀人类文明进步的脚步。死亡,对他们而言本该是一种解脱,愿别里科夫们的“原罪”魂灵在天国里得以洗礼、超度和重生。

    一、别里科夫之死因探究

    (一)外部原因

    1.家庭原因

    别里科夫不是作为单独个体的人物存在,而是作为知识界和当时社会的一种典型,是旧制度、旧秩序、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人们害怕他,其实是被那黑暗污染的专制空气压得喘不过气来。别里科夫的家庭对其影响不容忽视,家长从小告知他要顺从别人,要听话,一切服从沙皇的指令。这也是他墨守成规的原因之一。契诃夫有意在“套中人”中弱化与虚化别里科夫的家庭对于其“套子”人格特质的影响,这是为了凸显沙俄专制社会对别里科夫“套子”人格形成的异化、固化影响。

    2.社会原因

    当时社会如果不顺从、奴从就无法生存,政治思想对人们精神的挟制、控制让人们的思维萎缩、思想阉割、精神自戕,只能一味顺从和奴从。新时代的讯息犹如春风和雨后竹笋一样疯长,从前墨守成规的“套中人”就成为那个腐朽不堪、窒息生命的余罪,成为了大多数人眼中的“异己”无法得到人们的尊敬。这不是任何人的错,作者也知如此。契诃夫更多地表达了对于别里科夫的讽刺,其实是对沙皇时期黑暗统治与专制思想对于“小人物”“零余者”的精神异化的夸张漫画式的揭露与批判,对于别里科夫这种“政治牺牲品”“思想阉割者”“生命萎缩者”的人性“荒原”和人类生存困境發出的无尽的哀叹。

    3.社会进步人群的主观疏离与冲突

    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力量。柯瓦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笞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比如华连卡自由大方地骑自行车,还有柯瓦连科和别里科夫的正面冲突,都表现了他们与那些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落后守旧的“别里科夫们”对于自由、进步、民主的向往追求。别里科夫胆小懦弱、作茧自缚,但是那些所谓的“进步人士”柯瓦连科、华连卡、布尔金却又做了什么呢?他们除了一味地追求自由的生活却又做了什么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需要变革、突破和改革旧有窒息生命、扼杀精神思想的枷锁与牢笼不是光动动嘴就行了,行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在批判那个自戕阉割自由、进步、民主精神思想的社会黑暗时,也写了“觉醒者”的不作为和“愚昧者”的“不自知”。

    (二)内部原因

    别里科夫的死因是他被自己的“套子”窒息了自己的生命、冰凝了自己的血液、扼杀了自己的思想、毒害了自己的精神,这个“套子”是一个被作者抽象化了的“象征物”,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熟视无睹被忽略或不被正视的一个严峻又直刺人们内心深处的人性与生命拷问。别里科夫试图用一个自认为可以给予自己安全庇佑的“套子”保护自己,然而这个“套子”却成为他精神思想自戕被害的“象征物”与“残忍特质”。他试图用“套子”保护自己,“套子是隔绝外界变动不居事物和世界”的保护伞,而事实上,这些无形却与我们一生形影相随的精神思想“套子”一步步蚕食了他的生存空间。就这样,到最后他心中仅存的一点点美好被嘲笑声冲破,他已无法用自己的“套子”保护自己。

    二、“套子”意蕴的现代多元体认

    (一)“套子”意蕴的微观体认自觉

    小说通过对“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刻画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别里科夫并不是达官贵人,他没有显赫的地位和权势,而是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员,他在生活中是无足轻重的人物,怎能“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他辖制呢……”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接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别里科夫是一个孤僻胆怯、因循守旧、敌视新生、维护专制的猥陋、卑劣、虚伪的沙皇政府的卫道士。别里科夫性格上顽固保守、躲避现实、害怕变革和人格上的卑劣。沙俄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整天六神无主、战战兢兢,为了维护专制制度而丧失了自我。他既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维护者和害人者,也是受害者与被害者。

    (二)“套子”意蕴的中观贯通辩证

    别里科夫的死并不全都是写实,更代表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善良又客气、可怜又可悲的社会“小人物”被专制制度毒害的现实。通过他的死表现整个社会的共性:贪图于当下,惧怕任何改变,遇到新事物先下意识地保护自己,同时作者借小说叙述者“我”布尔金之视角看到为保护自己而死去的人时还心存侥幸。所以,契诃夫借别里科夫批判了当时整个俄国社会。在作者的笔下,别里科夫已不再是作为单个的人,而这类人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代表,是作为知识界和社会上的一种典型,是旧制度、旧程序、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人们害怕他,其实是被那黑暗污浊的政治空气压得喘不过气来。当时的俄国亚力山大三世实行恐怖统治,在俄罗斯大地上密探密布,告密诬陷之风盛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确实有许许多多类似别里科夫的人物。

    (三)“套子”意蕴的宏观哲思仰望

    契诃夫通过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将批判锋芒直指腐朽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文中还谈到,别里科夫的死是件大快人心的事,可一个礼拜过后生活又恢复旧貌,因为“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也许还有很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这些“别里科夫”与时代的新生事物、新思潮渐行渐远而被疏离、碾压至消亡,这也是当时社会的现状,也是作者想通过文章来展开对人性冷漠、冷酷荒原和人类生存困境的批判与揭露。作者有意缺位弱化家庭对于别里科夫性格心理等方面成长发展的影响,在文章结尾处用富有张力和意蕴的笔触引发人们的深思。人们有意识地以自己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具体行为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改良社会现状、改观人的生存困境。这一切都应该从改善自己开始,从自我、小我的蜕变和化蛹成蝶起步,切不可以牺牲或碾压愚昧不自知的小人物,或以自己的不作为、无助迷茫来彰显炫耀他们革命的战果。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另一类型和样态的“套中人”。

    三、“套子”中的生命成长的价值与意义

    (一)“套子”中的生命成长的价值

    毛泽东曾说过:“革命的首要问题是搞清楚我们的朋友和敌人”和“尽可能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与我们的敌人做最坚决、最彻底的斗争。”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也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我们应该批判性学习、开放性思考、反思性成长。现实生活中处处有“套子”,我们每个人都是“套中人”,但是我们要争做一个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人,不断提升与拓展自我的思想精神境界和格局,积极自我完善、自我突破、自我发展,自觉唤醒生命、觉解生命、关怀生命和完成自己的个人精神建设。

    (二)“套子”中的生命成长的意义

    《套中人》中的别里科夫这一人物,作者契诃夫用近乎夸张漫画式的讽刺笔触描绘出了一幅当时丑陋的社会生活画卷。这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包括柯瓦连科、华连卡和“我”布尔金)都是生活在“套子”里的人。只不過有的“套子”是自我、小我的“套子”,有的是大我、社会的“套子”;有的“套子”是社会和别人被动强加于自己的,有的是自己主动自觉不自觉传承、自制的“套子”。自从人类社会与人类相伴而生的文化产生以来,“套子”是人类发明创制的独特存在物,无论在任何时代,“套子”与人类形影相随。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的脚步从契诃夫生活的沙俄时代跨越到当今的新时代,人类披荆斩棘、胜利前行的历史不也是人类在破解、冲破一个又一个“旧套子”,建立、创制一个又一个“新套子”的历史吗?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解构“小套子”和建构“大套子”的盘旋式上升、直线式前进中求索寻觅人类诗意栖居的归宿。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天地之间的“套子”里演绎人生圆舞曲。人类就是不断在自我与人生“解套”和人类预设理想愿景“套子”的束缚放飞中演进前行。

    我们应多一点正直,少一些奴性;多一点判断,少一些盲从;多一点积极进取,少一点随波逐流。冲破思想牢笼,活出真性情、真自我。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像史学家一样睿智,像文学家一样才华横溢。我们应辩证地去对待“套子”,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人应该有理性,要敢于怀疑,善于反思,跳出洞穴,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意识,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

    〔本文系2016年国家“生命化教育 大问题教学”课题子课题“基于生命化教育的课堂实践与探索”(课题编号:BAA140017—ZKT007)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河北保定东方双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