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教材下的新高考

    摘 要 天津2021届高考是高考改革方案实施的第二年,面临着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新高考方案和旧教材教学复习的现实问题。本文尝试引用新课标、新教材的相关内容,作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拓展历史视野、培养创新精神的课程资源,以“开辟新航路与殖民扩张”为例,对相关内容进行探索和反思。

    关键词 高三复习,新课标,新高考,统编教材,旧教材,开辟新航路

    中图分类号 G6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457-6241(2021)05-0066-04

    2018年,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开始启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随之公布施行。鉴于教材依据课标编写相对滞后,2020年实施新高考方案的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地区,参加高考的学生依然使用实验版课标教材。而我所教的2021届毕业生,则是天津市使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的最后一届高三学生。我们面对的等级性考试,依据的是2017年版新课程标准和新的高考方案。如何在现有教材基础上,适应未来高考和等级性考试的要求,用旧教材讲授新知识,适度引入新课标、新教材的相关内容,是我们毕业班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下面结合复习教学课“开辟新航路与殖民扩张”,谈谈我的教学实践和反思。

    一、教学实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开辟新航路与殖民扩张”是高三一轮复习中涉及的教学内容。这届高三学生是天津第二批实施新的课程方案进行选科走班的学生,我所教授的班级是文理混选的学生,相对来说历史学科基础不是太好。因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的一轮复习基本上是按照人教版的必修教材开始的,但是在复习教学中,我尝试用旧教材讲授新知识,以适应新的考试要求。

    (一)增加“物种的交换”,以新知解旧惑

    新航路的开辟,不仅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影响,在建立世界日益紧密联系的同时,也带来了规模空前的交流。“这些交流跨越了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区域。有些交流是生物物种方面的: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以及病菌都传播到未曾达到的地区。这些生物意义上的交流对于人类来说有着迥然不同甚至出乎意料的作用”。①旧教材中提到了新航路开辟后亚洲、美洲、非洲、欧洲的商品得以在世界市场交流,强调的是市场和经济因素。这种交换的具体表现和深远意义在统编教材中用“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加以表述,更加符合历史的全貌,体现了新航路开辟给整个人类社会和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正如统编教材所述:“当今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约有1/3的品种源自美洲。”②物种的交换带来食物供给的丰富和随之而来的人口增加、食物结构改变、经济贸易发展,乃至地理环境改变。这些内容的引入,实际上是让学生尝试以联系的眼光观察世界各区域文明,理解和认识新航路在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影响,學会从社会生活变迁的角度来认识历史的发展,对于开阔学生历史学习的视野是极为重要的。

    这一部分,我借用了新教材中关于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的史事,让学生依据“番薯‘功同五谷,利益民生‘民食半赖之,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赖以救饥,其利甚大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③ 分析物各交换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玉米、甘薯、马铃薯都属于高产农作物,它们的引入不仅解决了部分地区的饥馑问题,更重要的是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带来了人口的增加,还可以腾出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的增加可以带来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有了这样的逻辑联系,就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旧教材所述“明清时期,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④的外部因素了,至少有了一个新的角度。新旧教材的结合,意义之一即在传达新知的同时,解答旧惑。

    (二)补充“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引进新视野、新发现、新解释

    在实验版教材高中历史必修2中,对于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基本上延续了传统的说法,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厚往薄来,倍偿其价”,其目的不在于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而是宣扬国威。对外经济政策则是“海禁”与“闭关锁国”,使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这种描述,过度强调了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负面表现,而忽视了新航路开辟给中国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商机)。

    统编高中教材在“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一目,讲述了葡萄牙、西班牙两个早期开辟新航路的国家,把中国大量的生丝、丝绸、棉布、瓷器等转运世界各地,“据统计,1586—1630年,从日本长崎输入澳门的白银近1500万两;1557—1644年,流入澳门的白银为1亿两左右,其中的绝大部分流入中国内地”。⑤ “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后的20年间,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⑥

    新教材的这一变化,与传统认知有着较大的反差,与旧教材相比,更有着颠覆性的变化。在复习课中,是遵循旧教材还是引入新认知,是毕业班教师应该明确的,引入这一内容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让学生对照旧教材(必修2)中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中“海禁与闭关锁国”一目,让学生体会新旧教材对这一段历史上中外贸易表述上的差异。明清时期,尽管在经济政策上有“海禁”和“闭关锁国”,但是并没有完全封闭对外贸易。伴随新航路开辟,在巨大商业利益的推动下,中国凭借着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在世界贸易当中占据着优势地位,其结果就是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刺激了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成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通过这种讲述更新了学生的历史认知,拓展了历史视野,引导学生用时空观念来认识和理解历史的发展,从而“体现了新视野带来的对史料的新发现和对传统历史问题的新解释”。①

    (三)引用“世界格局的演变”,将历史和现实相联系

    旧教材在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中,只是介绍了参与早期殖民扩张的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殖民情况和殖民战争,并没有引入“世界格局”这一概念。而实际上,在人类文明出现后,这种格局就是存在的。在新航路开辟前,世界上多元文明并存,相对稳定且各自发展。但是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随之而来的殖民扩张,这种平衡被打破,有些文明的发展被中断和毁灭,这些是需要学生了解的。因此在《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课标题就用了“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在“学习聚焦”中也提道:“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的殖民掠夺,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欧洲资本主义获得发展。”②相对旧教材的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来说,这样的表述更加突出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世界格局”这一概念的引入,为学生后期学习和了解世界格局的演变做了很好的铺垫。欧洲本身伴随新航路的开辟,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其商业格局也有了新的变化。意大利丧失了原有的区位优势,而大西洋沿岸的英国、法国、荷兰等商业强国崛起。“欧洲从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③ 这些新内容的引用,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是建立在对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掠夺、屠杀、贩卖等罪恶基础之上的,西方文明的发展带给其他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不是共同繁荣发展而是让后者遭受屈辱、奴役和灾难。

    上述过程,让我和学生都有了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学习感受。那么新教材内容的这些变化有何必要性呢?我想从本节课课程内容在新课标、新教材中的变化原因加以分析。

    二、设计依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要求,“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④ 最新施行的统编教材从课程内容上也更加符合新课标的这一要求。在我的复习教学中,新的内容补充,旨在厘清历史内在的逻辑,开拓历史视野,培养创新思维。

    (一)符合历史学的本质特征

    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标重新回归通史体例,历史的演进与变迁体现得更清晰。在课程内容方面,新教材最大的突破,在于拥有更加宏大的历史视野,突破了欧洲中心论,更关注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全球影响以及对各地区社会生活的改变。这些内容的引入,更加符合历史发展的全貌和内在逻辑及历史学的本质特征。

    (二)突出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强化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是本轮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如时空观念在学业质量水平3中要求“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运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如古代、近现代)、较大范围(如跨国家、跨地区)的史事加以概括和说明”。① 在备课过程中,我仔细研读了新课标与《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和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的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等内容,发现统编教材无论是在新航路开辟的叙述上,还是对其历史影响的阐释上,都特别突出了新课标中全球视野下的新航路开辟。从较长时段(纵向发展)来看,新教材的内容囊括了从新航路开辟到随后一个多世纪的世界市场发展和殖民扩张的过程,深刻地展现了新航路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从较大范围(横向联系)看,新教材涵盖了开辟新航路对欧洲、美洲、非洲、亚洲等地区带来的变化,包括人口、物种的交流、商品的世界流动以及世界格局的演变。从而全面展现了新航路开辟和随之而来的殖民扩张给世界带来的变化,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符合历史学科特征,从时间脉络和空间位置上更好的认识新航路开辟及其影响。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教材在內容安排上,借鉴了著名史家的研究成果,引导学生在历史宏大叙事下尝试关注社会变革中的人类社会生活,对历史形成整体认识和更加理性的思考。在《全球通史》中,关于新航路开辟带来的世界影响,有如下章节:“第九章 这一时期对世界历史的意义:一、新的全球性视野;二、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全球性扩散;三、全球性的经济关系;四、全球性的政治关系;五、全球性的文化关系……”②新教材的相关内容与此高度契合。《中外历史纲要(下)》专门编写一课“世界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在这一课中,讲述了“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早期殖民扩张”这三目。在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则对必修教材给予了更加详实的史事补充。依托这些内容,引导学生像史学家一样去认识世界、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小结

    在近年的高考题中,我们总能找到新课标、新教材的影子。如2019年全国高考天津文综卷第12题,对先秦时期的大一统思想,从理论到实践及其历史意义进行了考察,突出了“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③又如2019年全国高考文综Ⅱ卷第41题,考察近代以来中国海关及关税变化问题,这一考点与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的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第二目“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高度契合。

    新课标的颁行和新教材的使用,为高三复习做了最好的补充,从而使我们的复习课既有章可循,又能够突破旧有思维,提升复习教学的品质,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新航路开辟及其影响这节复习课中,我将新教材服务于复习旧教材,特别体现在新的认知角度、思路开拓和思想升华等方面,使师生都能够从新教材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补充。当然,当前高考改革更加强调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查,知识性的内容补充,一定是服务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学科素养的培养,不能单纯以补充知识性内容为目的,那样就违背了新的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初衷。以上是我复习课教学实践中一点心得体会,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指教。

    【作者简介】王丹妮,中学一级教师,天津市汇文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王雅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