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吴益民

    摘 ? 要: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对培育立德树人的校园文化和形成良好的社会政治生态具有重要作用。全媒体时代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既迎来机遇也面临挑战。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新要求、全媒体时代传播媒体的多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性,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方向和动力。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主观上对廉政文化建设的认知缺失和客观上对廉政文化资源的开发不足两个方面。因此,要充分运用全媒体时代的用户思维、平台思维和共享思维等打造廉政文化精品,夯实廉政文化建设物资人力基础,进一步推进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高校;廉政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674-9170(2020)04-0038-07

    20世纪中后期至今,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VR、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以移动媒体和数字媒体的广泛应用为标识,传播媒介出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局面,继而出现了全媒体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中学习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时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1],从不同维度深刻阐述了全媒体时代的内涵和特点。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思维方式,继而也影响了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社会生活层面。

    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2],将廉政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高校作为厚植廉政文化的重要载体,繁荣和发展高校廉政文化,是深入开展全面从严治党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五大基本职能的根本保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师生人文道德修养、营造风清气正校园氛围、增强社会辐射力的必然要求。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构建法治校园、和谐校园、美丽校园,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在全媒体时代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积极探寻其制约因素和破解策略,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廉政文化”概念的正式提出肇始于2004年[3],积极探索廉政文化建设的新举措、新思路、新经验,是高校近年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任务。面对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在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对全媒体时代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主体性认知缺失

    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去中心化”,呈现出虚拟化、数字化、海量化特征,因此,受众接收的信息表现为浅层化、碎片化、意象化。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多元多样多变。[4]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不可控性和隐蔽性等特点,部分网民的网络失范行为没有得到有效地管控,过度自由、偏激的表达得不到有力管控和约束,加上一些大众媒体为追求经济效益片面迎合庸俗、消极甚至不健康的思想文化潮流等,对传统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形成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出现线上线下二元场景,一小部分干部师生甚至崇尚 “权力至上”“金钱万能”,信奉“厚黑学”“潜规则”,网上网下反差大,多元认知、多元价值、多元目标跌宕冲击,形成错综复杂的信息大爆炸时代。

    与此同时,在高校内部一些迂腐过时的认知仍有一定的市场。首先,对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必要性认识存在偏差或选择性失明。极少数领导干部存在急功近利思想,认为抓廉政文化建设不如抓项目、抓科研等立竿见影,“出政绩”“走形式”,工作流于表面。也有部分干部师生对全媒体时代高校反腐败的新形势认识不足,仍然错误认为:“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格局相对封闭,社会结构相对简单,是‘象牙塔‘净土,广大干部师生把精力集中在教学上面,教师传道授业、学生敏思笃行,都很清雅、纯正、淳朴,高校出现的腐败案例只是偶发的、极个别的。”然而愿望并非现实,事实上,在高校中,廉政并没有成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一种行为范式。相关数据表明,高校腐败现象已然进入易发期、高发期,并呈现集团化、智能化、高职级、高学历、高职称化等特点。在行政权力領域,如物资采购、招生录取、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等方面存在权力寻租问题;在学术权力领域,如论文抄袭、考试作弊、学术造假等存在学术不端失信行为。其次,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认识有偏差。许多人仍然错误认为,廉政文化建设“是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是领导干部的事”[5]。廉政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讲求统筹谋划、协同合作、整体推进,形成建设“共同体”“大宣教”格局。高校各级党组织承担着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对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廉政文化建设应该做到全覆盖,其实践主体包括领导干部、教职工和学生。纪委承担监督责任,其参与廉政文化建设、发挥“桥联”功能是分内职责,但不应该只是“单兵作战”“单打鼓、独划船”“剃头挑子一头热”。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资源开发不足

    第一,体现在制度文化维度的不足。一是滞后性,随着中国社会步入转型期,高等学校体制机制改革正在日益深化,利益主体日益多元,相关的管理制度和约束机制建设尚未到位。二是针对性不强,缺乏“用户思维”。主要表现在以文件落实文件,以制度落实制度,缺乏充分的调研,不能及时将执行者的意见建议纳入决策机制,难以做到“量身定制”,精准有效,一些制度的制定着眼管控而缺少服务,正当性、合理性有待提高。三是制度的执行和监督保障机制流于形式。“制度不长牙”“纪律不带电”,缺少刚性,违反制度纪律所带来的惩戒往往等同 “罚酒三杯”,难以起到震慑作用。

    第二,体现在物质文化维度的不足。高校作为社会文化的引领者,拥有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既具有相对完善的传播渠道,同时也具有系统的建设载体,如图书馆、报告厅、标志性建筑物、文化景观带、文化社团、报刊、电台、电视台、微博、微信等。但现实是这些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地利用,如高校纸本图书使用率有逐年下降趋势。高校舆论阵地相关廉政文化的专题形式上滞后、内容上疏离,难以得到受众同时也是实践主体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也就更加难以谈到自觉行动。而物质文化资源的利用,存在分散、孤立、闲置的现象,没有进行协同配合、科学定位、规范整合。与此同时,区域廉政文化资源有亲近性、地缘性等特点,如何拓宽视野,以开放兼容的态度,利用好区域廉政文化资源,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第三,体现在精神文化维度的不足。“士清其心源,而后可以修身而致用”。大学精神作为高校独特气质的文明成果,是在大学自身长期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也是各高校廉政文化资源中的特色,它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包括校史文化、校友文化、办学理念、校训校歌以及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学风、教风、校风等。大学精神对广大师生的行为和价值取向具有根本性、长期性的深远影响。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往往忽略利用大学精神文化培育爱校荣校护校之情,对校史的挖掘不到位、对办学理念的凝练不到位、对校歌、校训、校徽的内涵诠释不到位、对杰出校友、师德师风典型的宣传不到位等等。干部师生对本校的发展内涵和发展历史了解不深不透,难以形成认同感和荣誉感,也不利于产生向心力和凝聚力。

    第四,体现在行为文化维度的不足。只有首先做到“外化于行”,方能“内化于心”。全媒体时代具有开放与共享的特点,而高校廉政文化的培育也离不开广大师生民主与参与意识的培养。但目前的廉政教育方式仍然偏重于传统教育方式,创新拓展不够,体现为单方面说教和生硬地灌输,如演讲、挂横幅、文艺演出、书画展等等,都是“自上而下”, 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廉政教育的实效,甚至造成教育者苦感、受教育者反感的现象,对廉政文化融入品牌社团活动、提升受教育者参与度、激发大学生的内动力等显得力不从心。有些高校对廉政文化理论研究不重视,专业研究人员匮乏,存在为研究而研究的现象,脱离社会需求和实践,不能将理论研究转化为指导具体工作的“指南针”。

    二、全媒体时代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

    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持之以恒、毫不动摇,巩固发展新的重大成果,获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和赞誉。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不断创新发展。随着全媒体的日益发展,信息传播具有覆盖面广、表现形式丰富、影响力深远等特点也日益彰显。三者为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一)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新要求助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2014年,党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展现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提高的决心、勇气和能力,雷厉风行,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定不移地管党治党、惩治腐败,使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党内政治生态呈现新局面,赢得了党心民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已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是我们党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也是党员干部的一场自我净化、自我提升和伦理道德的再建构。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持续加大廉政文化建设的力度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2005年,中共中央印发《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这些都从制度和理念层面为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给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二)全媒体时代传播媒体的多元化助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

    全媒体时代,新旧媒体并存,固有的资源要在求新求变的基础上挖掘利用。传统媒体领域,如高校广播电台、校报、宣传栏等,个别高校还有电视台,都具有较好的物质人才基础和条件,可以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如广播覆盖面广、互动性强;校报新闻评论、深度报道、档案功能;宣传栏直观、方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在高校蓬勃发展、方兴未艾,高校基本都设立了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两微一端”,新媒体具有海量信息、个性化、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更加接近自然的人际传播,契合高校师生。[6]因此,要与时俱进地推进媒体融合发展,适应全媒体时代,扬长避短,进一步挖掘高校已有各个媒体的优势和特点,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进一步发挥高校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性助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多年的悠久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廉政文化传统。这些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传统也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基础。[7]早在西周初年,就以“六廉”作为考察官吏的政绩标准, 儒家思想中一直把“廉善”作为执政者的道德品质要求。封建王朝为维系庞大官僚体系的正常运转,遏制腐败,采用了御史监察制度,其运行方式也随着历史不断发展,秦最高官僚“三公”中,专管监察的御史大夫就是其中一个,汉代除却御史大夫,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都作为監察官,明代还将地方分区监察和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专设六科给事中,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旨在加强皇帝对六部的控制。以清官情结为代表的传统廉政文化,对待财富的清廉,对待困难的清明,对待人情压力的清正,对推动今天我国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8]古代历史上,涌现出大批一身正气、洁身自好、为民请命、刚正不阿的良臣廉吏,清官情结深入人心,如铁面无私、不徇私情、不畏权贵的包拯;“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为民请愿、为民造福的于成龙;大公无私、嫉恶如仇的海瑞等。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孕育了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古田会议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文化。同时,也留下了瞻仰和学习的革命文化遗存,如井冈山革命旧址群、古田会议旧址群、瑞金革命旧址群、延安革命旧址群、西柏坡革命旧址等,培育了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善于团结、军民同心的集体主义等优良品德。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承前继后、继往开来,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孕育发展了艰苦创业精神、顽强拼搏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科学民主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抗震防疫精神等,代表着时代进步潮流和发展要求。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决定着文化的性质与方向,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理想和精神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思想引领,廉政文化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贯彻其基本要求。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有高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强调:“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三者构成当代中国文化优势、文化自信的三大支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都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营养,有利于提升廉政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代入感。

    三、运用全媒体思维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策略

    面对全媒体时代的新形势、新发展,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找准自身不足,针对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运用全媒体思维模式,创新思路和举措,善于审势、谋势、夺势,全面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

    (一)运用用户思维打造廉政文化精品

    用户思维,就是以用户为中心,针对个性化、细分化需求,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真正做到“用户至上”“顾客就是上帝”。在高校,不同群体由于角色、层次、认知的差异性,对廉政文化产品有着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全媒体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为了解掌握师生思想状况的变迁和现状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实现廉政教育“共识”“共情”“共趣”的目标创造了更多的可能。

    打造高校廉政文化,切忌“孤芳自赏”“故步自封”,要分析了解受众需求,传播方式要与时俱进,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力求丰富,讲好校园故事,传播好校园故事。注重全媒体时代新旧媒体的交互融合,优势互补,融会贯通。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如高校校报的深度报道、新闻评论等,发挥新媒体的传播路径优势,加强如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两微一端”的传播平台建设,拓展微视频,发展增强现实技术(AR)和虚拟现实技术(VR)的开发和利用。[10]传播学者尼克·史蒂文森指出:“媒介越小众化,就越能被用来传递具有颠覆性和选择性的信息。”[11]通过新媒体能够进行廉政文化建设方式的创新,采用视频播放、网站建设、公众号建设以及组建微信群、QQ 群等,不断丰富廉政文化建设的形式。全媒体的不断发展,突破了时空限制、物理尺度,为亲身体验感受古今中外廉政文化场景的虚拟现实世界提供了可能和便利,例如通过VR技术参观廉政文化场馆、走进古代断案现场、重走长征路等。此外,通过新媒体还能够及时进行内容的创新,在廉政文化内容中加入一些趣味性的动画、特效等,使廉政文化内容更具有吸引力,从而能够促进师生有效学习。

    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其内容主体不是简单对相关政策、文件、精神的传达和自上而下的说教,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契合受众心理,做到有的放矢、润物无声。可以做到“四个结合”:与校风建设相结合、与校园品牌文化相结合、与执纪问责相结合、与地方廉政文化相结合;“三个融入”:融入廉洁自律教育、融入具体工作、具体目标、融入日常学习生活,加强和深化廉政文化建设,让大家知道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单靠个人或者单个部门是不行的,需要全员参与、多角度、多层面联合发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运用共享思维科学挖掘整合廉政文化资源

    所谓共享思维,即将信息或物品的使用权公共化,人人皆可享用的一种理念。全媒体时代,各种信息、思想、文化相互融合、交汇,为高校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校外文化资源,包括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高校文化资源,包括信息媒介、图情资源、学术机构、学生社团、智库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实现共享思维模式旨在引导全民参与、全民共享,而不是敝帚自珍、束之高阁。

    第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共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代表着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弘扬。深入挖掘自身文化的闪光点与魅力,运用好互联网等平台将这种深厚底蕴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学习其中包含的廉政文化。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廉政文化积淀,同时在反腐倡廉全球化的宏大背景下,包括美国、瑞典、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廉政建设也给我们提供许多可资借鉴的的制度和经验。当然,这些制度和经验都不能照搬照抄,要用我们的智慧去变通,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用户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廉政文化套餐。

    第二,对各类信息的共享。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信息和思潮的轰炸,在有些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的大学生中,不良信息会对他们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地方,应该充分整合学校的资源,对国家发布的时事政策、党的理论、学校重大事件进行深入解读,便于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这些信息,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同时要以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直接吸收优秀廉政文化内容,以达到效果的最大化。

    第三,对学校资源的共享。学校要充分整合已拥有的众多资源,打通部门、团体之间的壁垒,实现信息、图文、短视频、人员的共享。将廉政文化教育列入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研究,创建高校廉洁学术氛围,促进大学与大学之间、学科与學科之间、学者与学者之间,思想、资源、数据的互利与共享,以学术道德为依托,有效遏制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现象。各部门和学院要发挥自身特色和主动性,挖掘本单位的廉政资源,特别是优秀师生、优秀校友的典型事迹,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在和谐奋进的氛围中成长,并形成认同感和荣誉感,产生向心力和凝聚力。学生会、党团组织和社团组织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自我管理与为师生服务的廉洁从政实践锻炼。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教学中突出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廉洁自律意识。

    (三)運用平台思维夯实廉政文化建设物资人力基础

    平台思维具有开放、包容、互动等特点,全媒体的重要优势之一在于最大限度凝聚各类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合作、共通共赢,而廉政文化平台让互动交流更为便捷,廉政教育的及时性、实效性大大增强。

    第一,加强对平台建设的重视和投入,注重廉政文化平台建设。用心打造廉政文化主题活动平台,如定期开展警示教育、廉政文化活动月、文化长廊、摄影、绘画、演讲比赛等,构建全媒体廉政文化宣教平台、廉政大数据分析平台、依托现有教学与科研资源的廉政文化研究平台。要注重加强对学习强国、清风等相关平台的利用。

    第二,高校应构建廉政教育新媒体平台。一是要通过“两微一端”平台建立廉政信息公开机制。高校应积极构建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新媒体载体,及时发布全面从严治党的相关政策和信息,保障高校师生的知情权。要及时发布廉洁政治文化、廉洁政治故事、廉洁政治漫画等信息,让师生积极参与新媒体平台的互动。加强网络监管,守正创新,在交流互动过程中阐释廉洁从政的文化内涵,促进师生的理解与认同,同时要响应时代主题和弘扬大学精神,积极展示典型案例,凝练大学文化内核。二是要通过微博、微信平台建立腐败举报机制。师生可以行使自己的参与权,提供问题线索,让腐败分子暴露在阳光下,同时也使师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参与反腐的作用与力量。

    第三,加大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人才培养力度。廉政文化平台建设的关键还是在于人,不管是平台的建立还是之后的运营,都离不开人。在全媒体时代,对利用平台思维开展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人才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打造符合全媒体时代要求、具有互联网思维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要政治过硬、作风过硬、能力过硬,对全面从严治党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吃深悟透的基础上,开拓视野、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积极了解世情、国情、校情、师生情,能够担当“意见领袖”的角色,牢固掌握舆论主动权和话语权;能够聚合校内校外各类资源,开展丰富活动,打造廉政文化精品;能够掌握全媒体时代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优势和短板,廉政话语更具人性化和契合性;注重发挥新旧媒体的融合优势,发挥传统媒体原创能力强、权威性高等优势,发挥新媒体时代优势,把公信力转化为点击力、点击力转化为影响力、影响力转化为执行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1-25(01).

    [2]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N]. 人民日报,2017-10-19(01).

    [3] 高建林.廉政文化学学科构建中的几个基本问题[J].廉政文化研究,2011(12):34-39.

    [4] 王忠丽.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数育针对性的有效提升[J].教育与人才,2020(1):99-103.

    [5] 齐蕾.新时期我国廉政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其破解[J].法制与社会,2018(25):118-119.

    [6] 李建华.基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J]. 教育理论研究 ,2018(4):197-198.

    [7] 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4:263.

    [8] 龙大轩.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经验与启示[N].光明日报,2017-01-08(07).

    [9] 徐劲松,洪慧敏.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的途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23-24.

    [10] 惠菲菲.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路径略谈[J].文化视野,2019(24):441.

    [11] (英)尼克·史蒂文森.媒介的转型:全球化、道德和伦理[M].顾宜凡,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97.

    责任编校 ? 王学青

    Abstract: Clean governance culture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is of vital importance for nurturing a campus culture of morality and talents and for the formation of a favorable political ecology in the society. The coming of the omni-media era bring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s well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lean governance culture, problems mainly found in the lack of subjective awareness and the insufficient exploitation of objective resources.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normal of comprehensive and strict administration of the Party, diversity of medias in the era of omni-media, and abundance of advanced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rovide direction and motiv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lean governance culture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As regard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mentalities for users of the platform and for sharing have to be applied so that this clean governance culture construction can be comprehensively promoted.

    Key words: the omni-media era;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construction of clean governance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