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生态文明教育的诉求与策略

    李海艺

    摘 要:中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这场防疫阻击战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探索新时期生态文明教育发展路径再一次成为时代诉求,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在要求。为此,可以通过网络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更新教育方式、紧跟时代需求等路径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教育。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学教育;新冠肺炎疫情

    2019年12月1日,中国在湖北省武汉市发现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2020年1月7日,研究人员在患者的标本中检测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2020年1月10日完成病原核酸检测;2020年1月23日,按照疫情防空指挥部通告对千万人口城市的武汉采取“封城”措施,最大限度限制人口流动,同时,在全国实施人口流动控制和隔离措施。在疫情冲击下,社会经济发展呈现两种极端状态,餐饮业、旅游业等几近“休克”状态;医疗、制药和网上办公系统等却表现得异常活跃;口罩生产、疫区医院建设则超强度进行……这一严重疫情引发我们无数的思考,新时期如何在中学有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便是其中之一。中学时期正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其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引导他们对社会现象形成正确认识,使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后备军。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教育

    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人类迈入了一个新的现代文明形态——生态文明,这也是十九大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建设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即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取得的全部成果[1]。生态文明象征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一种进步状态,是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人类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首先是自然的产物,同动植物一样,人类也受到自然界的制约,需要靠自然界生活。因此,人与自然界实则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任何一方遭到破坏,对人类和自然界而言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早在一百多年以前恩格斯就曾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2]。”在发展中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并同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绿色协调发展。从长远来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具有生态道德的公民直接关系到我国建设生态文明这一目标的实现。

    生态文明教育是以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培养有能力、有责任的公民为教学任务,在思想和行为上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动向。生态文明教育既吸收了环境教育的优秀成果,又吸收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成果,是一门旨在改变人们基本生活方式、向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生态文明教育的受众是整个社会,它以人与自然绿色、协调发展为出发点,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为目标。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取得显著成果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中学作为社会后备军的培养基地,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辨别能力比较薄弱,处于树立正确三观的特殊时期,这一阶段对于培养其生态文明意识尤为关键。故此,学校必须重视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建立完善可行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二、加强中学生态文明教育的迫切性

    自十八大会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五位一体”发展的总体布局之中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了重要位置,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是人,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也是人。生态文明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取决于人如何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这又取决于人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程度。目前我国很多中学缺乏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導致学生的相关知识不足,生态意识不强,这是建设美丽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中学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1.网络时代催生强化生态文明教育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即时通讯迅速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互联网使得信息的传递速度以几何级数扩散,在信息时效性得以实现的同时其有效性却无法得到保证,而网络俨然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尤其三观还未成型的中学生。

    例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各地开始蔓延时,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流言蜚语,一时间人心惶惶。这一突发性公共危机的传播主要以大众传播为主,而大众背后网络的力量不容小觑。不论是危机的潜伏期、爆发期或是缓解期,网络都是主要推手,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一篇不可证实真伪的报道就可以顷刻间让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发酵膨胀为全国瞩目的大热点。网络时代对公共危机的作用相较于传统社会舆情作用更加直接和迅速。中学生接受新事物的时间快,并且对社会问题充满求知欲,自身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却较低,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被网络舆论引导,导致价值取向的混乱,出现道德观降低、责任感弱化、信仰淡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强化对中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刻不容缓,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形成生态文明保护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美丽中国建设的成败。

    2.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接班人,他们的全面发展关系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生态文明教育应该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生态文明素养更是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必备素养。 这一素养的“种子”,需要特定的客观环境才能健康成长,而中学正是这颗种子生根发芽的关键阶段。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中学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有待改善。例如,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尽管受感染人口数量较全国总人口数而言,占比极低,但是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极大,既有学生积极响应号召拒绝野味,也有学生受引导依然相信错误的“食补”文化。尽管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是一个非常态时期,但却揭露出不同境况下学生的行为差异。个人行为发生显著变化同时也表露出学生自身生态文明意识的差异,而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发展程度和学生自身素质等因素。中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因此,学生自己应该适应时代潮流,主动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自觉接受生态文明教育,了解生态环境知识,培养积极的生态意识。

    3.中学生态文明教育亟需与时俱进

    在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经济欠发达地区基本教育条件有时都无法满足。尽管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强调培养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也有很多学校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学内容,但并未纳入考核方案,应试教育依然占主导地位,学生深陷考试压力。有限的生态知识也只来源于书本文字,缺乏实践认识,致使学生无法深刻认识保护生态的重要性,也就缺乏生态保护意识。日常生活中破坏环境、浪费自然资源的行为随处可见。生态文明教育是教育上升到一个新高度的表现,也需要赋予教育内容新的内涵,还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因为一旦学生产生对相关知识的渴望,那么有没有能够适合他们知识层次和兴趣的相关教育也就成了首要问题[3]。事实却是,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仍不完善,在施教过程中还仅停留在认识领域,学校缺乏完善且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教师缺乏专业的培训,教学内容单一,缺乏深度,与社会需求远不匹配。中学的生态文明教育转型势在必行。

    4.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时代要求

    马克思从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告诉我们:“人靠自然界生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4]。”自然界是人的对象世界,是人类生存的物质材料和精神材料的来源地,人必须与自然界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中才不至于死亡。在这个过程中人不仅通过实践劳动创造出了无机界,而且再生产了人自身。也正因如此,人才成为直接区别于动物类的存在物。劳动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是联结人与自然的桥梁。

    在疫情冲击下,社会某些行业的发展陷入短暂停滞,这是人类为自己征服自然付出的一笔巨大账单。人与动物同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二者共生才有生物多样化世界的存在。但是,在利益驱使下许多人对野生动物肆意捕杀,不仅破坏了生态链的平衡,还不断引发新的病种。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工业文明所付出的代价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伦敦的“雾都”、无家可归的北极熊、即将消失的海岛……这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人要靠自然界才能实现永续发展,如果人类继续肆无忌惮的破坏自然,也就是在毁灭自身。

    三、开展中学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策略

    第一,生态文明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在电子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在社交网络系统中的主观性和精神性非常强。从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可见网络的力量,个体意见的充分表达、群体意见的相互碰撞推动着整个事件向前发展,网络成为公共危机事件舆情的主要媒介。同时,网络也为中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新契机,因此,中学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时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在相对自由的网络传播环境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平等的交流平台之中,受教育者可以很快获取信息,同时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身份可以相互转换,活跃教育氛围,有利于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接受度。学校要利用网络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系统化教育,多途径、宽领域进行。可以开设网络课堂、与其他学校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等,同时积极组织相关类型的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念,从精神上和行动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但同时要注意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的不同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主流媒体和自媒体扮演的角色并不一致,主流媒体通常以正面报道为主,自媒体的报道则缺乏规范化管理,主观性太强,甚至传播负面消息,引发群众恐慌。学校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利用网络做好育人工作。

    第二,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包括提高其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绿色消费意识以及相关的法制意识。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较之于教授其传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它属于一种新的社会意识形态教育,不能将其当作传统教育对待。学生自身要提高自我要求,主动学习生态保护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养成绿色生态消费的行为习惯,始终坚持低碳消费、绿色出行,在践行生态环保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同时,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时常反省自身是否将生态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三,更新传统教育方式。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养成过程,相关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以进一步提高适配度和生成性[5]。学校要在充分了解各地不同层次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状况下,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其次,开展系统的生态危机教育,积极组织相关的实践,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实践中感受生态问题的严重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深刻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生的生态意识才会得到加强,并进一步将生态意识转化为生态行为。学校也应当加强对教师群体的培训,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引導学生将所学的生态文明知识付诸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

    第四,生态文明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其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同样,任何宏图伟业只有与现实取得紧密联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一项长久的计划,属于终身教育范畴,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以现实为依托,以时代主题为核心,才能实现教育目标。当前我国正在建设“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生态文明教育必须融入可持续发展观念、五大新发展理念等时代主题,以此为基调。“美丽”是十九大会议正式写入报告的概念,要实现“美丽中国”必须达到人与生态的和谐,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人。学生作为“美丽中国”未来的主要参与者和建设者,迫切需要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并成为生态文明的关注者和传播者。自然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每天都有新问题爆发,因此,生态文明教育既要合理应用科学技术,也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着眼于当务之急。

    四、进一步的思考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的冲击是罕见的。在特殊情况下,中国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这也是生态理性的抉择。对此,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赛表示:我一生中从未见过这样的动员[6]。这次堪称史诗级的全民抗“疫”行动注定将载入史册,中国青少年的责任与担当在这一特殊的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然而,一些方面也反映出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存在不足。疫情大面积爆发后,相关部门查封了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野味店铺,然而各大电商平台仍有野味交易。我们应该铭记这次教训,努力将疫情危机转化为生态文明教育契机,提升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情感,防止风险变成灾难。因此,生态文明教育的对象除了各层次的学生之外,还应该包括所有社会阶层,尤其是具有高消费能力却具有不良消费行为的特定社会群体。如果基于猎奇心理或者错误的食补文化的野生动物食用者具有足够的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文明意识,那么他们冒险消费的可能性就会大幅下降。人有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望,也有追求金钱和丰富物质生活的欲望。在二者相冲突时,很容易抛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转而接受物质和金钱。究其根本,不外乎是生态文明意识不足,我们一定要让保护自然这样最简单而又最重要的道理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状态。

    参考文献:

    [1] 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04):4-5.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 孙中伟,王杨.公民地理素养的层次构成与提升途径[J].地理教育,2010(Z2):110-111.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5] 朱菊萍.基于认知过程的中学生地理空间能力测度研究[J].地理教育,2020(04):4-7.

    [6] 谭德塞.我一生中从未见过这样的动员[EB/OL]. https://news.qq.com/a/20200217/013169.htm, 2020-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