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度写作实践

    庞加栋

    

    

    一、深度写作的现实情况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版)》“实施建设”部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的“命题思路与框架”下,有这样的表述:“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情境化作文写作“具体”“典型”的要求要考生能分析事件的意义、原因或性质、根源、危害等,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在“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中”“形成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就是深度写作的一个具体体现。

    当下高中生的作文写作有模式化的倾向,教师平日主要训练学生写议论文。通常的模式是首段亮出总论点,文中设置三个工整的分论点,再填充几个耳熟能详的论据,结尾重申总论点。这样的“三段论”式文章,思路固然清晰,却有宿构之嫌,模式化痕迹太重。固定的结构模式和丰富的作文素材能建构四平八稳的作文,但难出有才气的作文。要写好作文,最需要的是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精巧模式也好,丰富的素材也罢,都是写作的表层,思想才是作文的灵魂,然而有思维深度的写作习惯却是最难培养的。

    和模式化写作对应的常规作文教学,常常是老师就题论题,带领学生审题、借鉴论据。等到了考场,换了新题目,学生往往罗列论点,堆砌论据,生搬硬套,最终说理空洞。

    因此,写论述文必须考虑“情境化说理”的对象及“说理”的效果。对此,可“从写作主体出发,进行‘自问式的回答;或从受体出发,从受众的角度去回答,受众想知道什么, 受众应该知道什么。经过这样的‘疑问回答,使文章有的放矢”。最终构建犹如“最顶层的是文章中心思想,中层是支撑中心思想的几个分论点,再下层又是分别支撑这些分论点的更细观点”的金字塔结构,使思维认识全面、论证周密、见解独特,使文章富有思辨性、逻辑味、表现力和思考深度,从而在不同程度地紧扣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思维发展。

    二、深度写作的尝试

    黄厚江曾说:“从常规的作文教学课来看,作文指导应该力求对改善学生的写作过程发挥引导作用。而且最好突破以题目为立足点的写作指导,可以以材料为立足点,以构思为立足点, 以写作困境的突破为立足点。”因此,笔者从深度思考这个角度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1.因果推理,深挖根源

    审题时,针对自己的“疑问”,通过因果分析,条分缕析,找到答案。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多次“原因分析”,找到“本质”原因,以弄清问题根源。

    以 “哄抢”话题为例:如何使说理更加深刻,在小组讨论中鼓励更多的思维发展,在此过程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在别人停止思维的地方继续前进,进行因果推理,深挖根源,可从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等角度进行思考得出以下结论:主观上,道德意识淡薄,贪小便宜的心理;法不责众的陈旧观念。法律意识淡薄,在一定程度上,法律知识的普及程度不够或缺失造成问责难的现象;客观上,人民生活水平不高,资源分配不均,经济发展不平衡等。

    原因总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写作缺乏深度,只能说明他们的思维没有充分打开。如果能得出上述结论,说明思维的视野意境开阔,写作已经进入深度阶段。写作不能仅仅停留在非黑即白的一元思维层次,对现象或问题的本质缺乏思考认识。在审题时我们不妨仔细考虑以下问题:一是对方有没有合乎理性的因素?二是我的观点有没有漏洞或缺陷?有无普遍意义?怎么去补充和完善?

    2.重视关联,综合辨析

    把材料按某一标准分解为几个相关联的观点,分别加以分析,再通过比较推理,“ 异中求同”,找出各部分之间的“平衡点”。比如:有人说,熟悉的地方一定有风景;对此有人持相反的观点,认为熟悉的地方没风景,所谓“熟视无睹”说的就是这个情况。你比较认同哪个观点呢?

    将理由分条列出进行比较。

    熟悉的地方有风景的理由可以概括如下:(1)形态各异、内涵丰富(客观)“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2)情感细腻、平心静气(主观)“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等。

    熟悉的地方无风景的理由如下:(1)刺激减弱、审美疲劳(客观)“年年岁岁花相似”;(2)先入为主、思维定势(主观);(3)猎奇喜新、探索未知(主观)、“人都有一颗不安定的心”等。

    这两个观点就一定要对立起来吗?两者之间是否有异有同?是否可以辩证地看待?具体而言,“异中求同”时,可为对立双方找寻某个平衡点,从而避免论述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综合考虑,风景是客观存在的,决定因素是心态,因此熟悉的地方有无风景关键还是跟心态有直接关联。心态积极,熟悉的地方有风景,心态消极,熟悉的地方就不会有风景。

    在这个平衡点的基础上使得说理更周全,理性,富有辩证性和批判性,摆脱了偏激、野蛮和幼稚,对培养辩证思维、深刻说理大有好处。因此在弄清平衡点的基础上,论述文方可真正体现学生的思考深度与严谨度。

    3.理清层次,择优录用

    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使他们在面对材料的时候,能够通过角度变向、思维跟进等辩证思考的方式,展示完整而又缜密的思维过程,使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呈现出环环相扣的渐进式结构,权衡辨析后,选取最佳角度。

    例如:针对上述哄抢现象,从社会道德、法律角度揭示根源;从人性角度考虑问题的复杂性;从自身角度谈处理问题;最后总结观点,提出解决措施,既升华主题,又提升内容深度。在 “结合事例,自由畅谈;角度多样,追求数量;不在压倒,重在优化”思考探讨原则的基础上来分析原因,同时尽可能多的提供论据。根据《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的BLOOM分类表设计这么一个表格:

    抓住关键问题不放,通过充分地质疑、比较、鉴别、判断,使说理更加深刻,使思考的逻辑纵深得以推进,在此基础上择要论述,就使文章凸显深度。

    4.思维导图,强化认知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图文并重,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关键词与思路、主旨等建立记忆链接。上述哄抢现象材料分析后,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呈现思维导图来加深印象,再次学習,达到分析和总结的作用,激发大脑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使学习效果更为明显。例如针对哄抢现象的导图如下:

    三、深度写作教学实践后的思考

    高考写作的思维模式,主要偏向于深刻说理。深刻说理不仅在乎观点,也在乎结论;不仅在于论据,也在乎结论的方式和过程,在乎思路展开的逻辑。符合“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的要求。“什么是‘分析?‘分是分开,‘析是剖析,即把一件事或某种现象分解成若干个有内在联系的部分,通过合理的议论让人能认清事件或现象的本质属性,从而得出结论;或者对一个概念、一个命题相联系的若干层次进行阐述,起到明理作用”。但“思维的提升是个渐进的过程,……我们不可能通过参加简单的初级课程便成为一个卓越的思考者。改变一个人的思维习惯是一项长期工程”。只要坚持对高中生进行有效的思维写作训练,学生一定会提高深度写作能力。

    [作者通联:浙江天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