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认同视角下的高校古筝教学策略研究

    马欢

    [摘?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传媒、音乐等艺术文化的不断发展,传统音乐再次被人们奉为珍宝。在中国众多的传统乐器中,古筝作为代表之一,历史文化非常悠久,同时拥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要优化古筝的教育效果,文化认同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分析了文化认同的重要性以及古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文化认同的角度讨论了古筝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古筝教学;文化认同;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8-0026-03

    音乐体验的核心是确认自己的本质力量,文化认同感也是自我认同感。首先,文化的精神意义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构建,其理论意义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表达,这些都是政治和社会的整体性的延续。也就是说,这些追求更符合人类在生存时的外在表现,它们无法支撑对其存在和存在价值的认同;其次,不同的文化有其根源。这是在特定个体面前传承民族文化身份,无意识的形式构成了个体心理和文化结构上的原型,这一争论由来已久。古筝是中国传统乐器的典型代表,它的音色优美、饱满、细腻、委婉又富有特色,也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蘊和审美内涵。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是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与古筝文化有着天然深刻的共鸣,这种文化无形中促进了古筝教育的发展。

    一、古筝乐器的文化意蕴

    古筝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随着历史的发展,古筝已经依托科学技术和工艺的发展而变得多样化、科学化。把古筝的结构知识与物理学的声音知识,把地方地域民俗文化与古筝演奏技法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够了解古筝不同流派的特点。如果要充分了解关于古筝的各种特点,应着眼于地域文化、地理环境。例如山东筝曲,“山东筝曲是由传统古曲和说唱音乐山东琴书演变而来的筝曲这两部分组成。”[1]需要把古筝声音弹得高亢洪亮,粗犷有力,音量较大,“过去筝弦是钢弦,其声清亮,特能在此激越处动人”[2]。而江南的“吴越派”精巧细腻,体现了江南的人文情趣。因此,那些表面上与古筝没有关系的物理、地理知识其实对于古筝知识的掌握有很大的帮助。

    古筝艺术与文学、戏曲、古典音乐等艺术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例如:筝独奏曲《枫桥夜泊》《箜篌引》就是作曲家以同名唐诗为契机进行创作的。因此,对于这种乐曲,就要求演奏者不仅需要熟练地演奏音乐,而且要了解古诗词的历史渊源和表达意境。

    当然,关于古筝的历史理论也应该由演员进行重点掌握。在古筝起源的研究成果中能够发现,学术界对古筝起源有不同的见解,如古筝说、蒙恬造筝说、京芳的古筝产生说,等等。演奏者在古筝演奏时需要了解各家之说,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演奏者深入掌握关于古筝历史的理论研究,例如在表演河南板头曲时,要了解这个曲种来源于明代民间音乐河南调。且在一些短歌的表演中,豫剧已经形成了角色分工,并逐渐在其他地方发展为板头,是一种纯粹的器乐独奏或合奏。从中可以看出,明代历史对古筝的发展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古筝的表演与其他艺术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姊妹艺术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也影响着演奏者的表演。

    二、文化认同对古筝教学的重要性

    文化认同是个体对群体文化产生的认同感,形成一种创新的社会心理过程。对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最终使个体的认同融入到社会文化中。古筝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对古筝的热爱和赞美,就是对它的认可。这些认可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表达,学生从中获得文化归属感。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不断壮大并发展,充分体现了民族精神、评价与心理结构等。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影响,大学生在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结构和价值体系的基础上,了解古筝音韵、人文内涵,包括山水抒情,在“有我之境”中借助意境、音色表情达意,加深爱国情怀。古筝教学能够进一步强化高校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养中华民族强烈的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在古筝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如下:

    首先,高校中的古筝教学缺乏文化认同,古筝教学模式通常是一对一的小课,大多数学校和教师也多注重技术、技能、技巧教学,轻视理论教学,这对学生发展有一定的制约。古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底蕴到审美取向,从技术技巧到作品内涵,从外观形制到音质音色,无不体现着这门古典乐器的深厚底蕴。很多古筝作品与民间音乐密切相关,只有让学生对其它文化艺术产生认同,才对学习产生主动性。在教授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实践中文化认同的缺失容易导致学习受考试的限制。虽然有些大学生在早期学习的欲望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论是自己的理论还是能力,满足于还符合及格标准即可。如果将文化认同融入古筝教学中,能够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对文化的自信心,调动学生情感,个性化的功能会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学习也会更加主动和独立。

    最后,从文化认同的角度讲,高校古筝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对于乐器来说,掌握好演奏技巧是所有演奏者需要重视的问题。演出既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也是一种演奏技术,古筝音乐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结合是舞台表演的真实表现。文化认同,可以帮助学生将古筝教学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表演,最终克服演奏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在古筝演奏中,我们要准确把握作品内容和内涵,把扎实的技术基础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融为一体,使学生的技巧发挥更到位,动作更协调,增强古筝表演感染力。

    三、高校古筝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问题

    我国不同类型艺术院校对古筝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近年来,高校古筝教学存在三大问题:

    第一,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包括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缺乏基本知识和技能支持,学习过程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演奏方面,部分学生学习传统筝曲出现短板和排斥,影响知识结构。第二,有些学生有一定的能力,但缺乏古筝曲目内容的积累和练习,不能胜任演奏新作品。第三,有些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演奏技巧和实践经验,但对古筝文化缺乏了解,从表面上看,可以顺利演奏,但缺乏足够吸引力,达到出神入化有较大差距。

    (二)教师问题

    多数高校古筝教学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缺乏多元化;二是统一教学设计。有些教师一板一眼,不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性,学生个人素质发展受到限制。无论是对古筝的理解还是表现都呈现出统一化现象,不利于学生发展,也限制了古筝文化进步和推广。教学观念的问题在于,大多数教师正是基于以往的教师经验,继续照搬教学,没有把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没有考虑到媒体、音乐等方面的变化,因此,未能及时将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潮流联系起来,使古筝、教学、学生与现实脱节。

    (三)学校的问题

    1高等院校古筝教育运行机制不完善

    虽然我国一些高校开设了古筝选课课程,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古筝教学尚处于发展阶段。在系统保障、师资、琴房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改进。

    2人们对古筝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

    从学校的角度看,古筝课对学校来说不是很重要。大多数学校更注重如何提高学习成绩。在学生方面,也存在着对古筝课程的偏颇。经过研究和统计,很多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只是一种娱乐,无法与专业课程相比,很多学生以专业课为主,学生对古筝课的参与度并不高。此外,许多学生认为古筝应该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学习。如果他们十几二十岁,学古筝就太晚了,即使有些学生对选修这门课程感兴趣,也很少有人能坚持下去。

    3高校教学条件有限

    我国各大高校多采取集体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在校古筝数量很少,无法支撑学生实践活动。在学校,学生唯一的配置规格就是练习筝,这种古筝的音乐僵硬而不柔和,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匮乏

    我国最重要的大学古筝文化教育课程方面,师资匮乏。即使学校授予古筝教师教学资质,但在学历、专业、年龄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

    四、文化认同视角下高校古筝教学对策

    (一)解读古筝教学中核心素质的培养

    在古筝教学中,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古筝结构和名称、古筝历史发展和体裁风格属于概念知识,而具有实践性演奏能力和演奏过程则属于方法论知识,设计表演和风格认知属于价值知识。在制定教育目标和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必须考虑这三方面。例如,制定客家筝曲《出水莲》教学目标时,不仅应该充分考虑客家筝曲的历史渊源、特点,又要考虑“双贴弦”、特色“花指”等演奏方法和力度、表现力等,还要探讨客家筝乐风格形成的原因和《出水莲》的意境。许多情况下,风格和技巧是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因为运用了特色技法,才形成了独特风格。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古筝核心竞争力与传统文化知识相互关联。

    一堂高质量的古筝课应以价值观知识和方法论知识为指导,以自然方式呈现概念性知識,学生可以探究音乐风格产生的原因,并使用适当的演奏技术进行深入学习。因此,在教授古筝时,要明确认知核心能力的三个维度进行。在教育实践中,应该认识到古筝的教育价值,让学生充分理解演奏古筝的方法。当然,也包括学术界对古筝文化概念性认识。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和古筝音乐的重要性和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二)采取自主合作的教学方法

    1强化学生情感体验

    从文化认同的角度进行古筝教学,旨在优化学生的演奏效果,传达古筝作品的文化和思想,要保证学生真正了解作品所蕴含的历史、情感和文化,最终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作品的内容。在古筝的教学中,无论是学生的自主实践和表演,还是示范管理,都要通过运用演奏技巧,加强情感和文化的表达,使学生在文化影响中加深对曲目的感受。对于学生的情感思想教育来说,教师往往要提前制定一个综合性的课程,这是比较困难的。首先要根据实际,更好地使课程适应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缩短学生与古筝的距离,便于他们之间的文化交流。其次用联想的方法讲解,在介绍作品背景中理解作品,加强学生对曲目的认同感。可以提高学习精神,开阔思维。

    2突出学生主体性

    很多大学生在古筝教学的初期有浓厚的兴趣,这种热情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渐降低,一些学生对古筝失去了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不够,在自主学习、创新意识和个性化特征等方面有一定局限。因此,教师应该在古筝教学过程中发挥出主体性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这是创建自由学习区的基础。例如,在评价《枫桥夜泊》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充足的自由表达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和欣赏,保持学生学习古筝的积极性。

    3优化互动式教学

    在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改变学生盲目依赖教师的局面。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分析研究,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例如,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使用纸质书籍或网络,使用与古筝文化相关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将自己的问题融入浏览过程中,由教师解答。一方面,把与教学有关的优秀案例定期出版,另一方面,定期举办小型教学汇报或者音乐会,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多元化教学内容

    古筝有悠久的历史,曲目风格多样。因此,高校古筝教学应该多样化。比如,给学生们留下古筝的表演形式,包括唱歌、跳舞和对白表演。学生可以用古筝演奏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和其他古典民族音乐。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古筝学生的表现不受“古”的限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使学生个性化特点有更大的自由成长空间,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LL]

    (三)将德育融入高校古筝教学

    当前,高等教育中最紧要和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德育,学校不仅要给学生制造成才的机会,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因此,德育应充分融入古筝教学之中,不能为了说教而把道德教育和专业教学分开,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古筝教育过程中。

    学生学习时会遇到许多技术上的困难,大多数技能都需要长期实践。教师不但要详细教技巧,还要鼓励学生多练习,培养意志力,让学生懂得,在克服学习困难时需要耐力,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如此,培养学生强大的心理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在音乐情感表达的过程中,实行德育教育。教师摒弃传统的说教等教学方法,采用课堂内外互动的教学方法。搭建实验性学习平台,鼓励学生将善良、爱国、友善等道德理念融入情感体验中,开阔人生视野。例如,在《临安遗恨》的教学中,学生需体验作品内涵:岳飞精忠爱国的精神。作品演奏的旋律感人至深,能够唤起学生对那些为爱国事业做出贡献的英雄的缅怀。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爱国情感的共鸣,也能唤醒爱国主义教育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如对世界兴衰的责任感、忠贞、报国、民族情怀等。爱国主义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这种文化认同也能够使古筝的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乐器的存在,其历史性、人间性特别被强调,由此乃成就了乐器特殊的生命性。”[3]筝乐文化亦如此,它有其优势,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古筝的教学内容完全符合古筝的美誉,以其鲜明的人文内涵,增强对筝乐的文化自信和自豪,并以此为基础加强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信任感、认同感和社会共同体意识。

    结?语

    文化认同是一种对文化的深刻理解,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因此,在教授古筝时,要注意对价值观的理解,采用自主合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古筝的核心品质。古筝教学结合德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古筝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这个理念在古筝未来的教学发展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韩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