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深度学习

    刘志莲

    【摘要】深度学习是有效学习的重要基础,要想实现深度学习,并不在于教师教得多深入,而要注重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做到举一反三,让学生多参与到学习之中,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实现深度学习.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开展深度学习的措施,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措施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兴趣的有效措施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有效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巧妙的问题,不仅不会增加学生的压力,反而会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问的时机有很多,既可以在课前导入中进行提问,通过问题导入新课,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提问,通过问题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还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课后思考,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学生为了回答教师的问题会积极思考.例如,教师在讲解圆方面的知识时,可以在导入中提出趣味性问题:“汽车的轮子是什么形状的?”这一问题十分简单,学生可以迅速给出正确答案.此时,教师可以接着提问:“如果将汽车的轮子换成正方形或者长方形可以吗?”学生都说不可以.“那么将汽车轮子换成椭圆形呢?”学生会说椭圆形的轮子也同样不行,因为会使汽车更加颠簸.经过教师的连续提问,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汽车的轮子只能是圆形的呢?”这样的问题因为涉及圆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而言比较困难,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圆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由此可见,通过相关问题可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紧随教师的教学节奏,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相關知识,进而实现深度学习.

    二、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到学习之中

    要想实现深度学习,不能只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应是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并且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讲述以及动眼观察,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度参与到学习之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才能实现深度学习,进而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长方体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报纸和火柴盒,让学生自己制作火柴盒,同时要求学生对火柴盒相对两个面画上同样的图案.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长方体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相对的面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学生在制作火柴盒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火柴盒共有六个面,在对相对两个面涂色的过程中,会认识到长方体相对两个面的大小相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际操作,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的相关特点.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入参与到学习之中,所取得的效果要比教师单纯讲解好得多,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生动,从而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印象.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果只是依靠教师单纯的讲解,很难实现深度学习,深度学习一方面需要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知识,会使学生印象深刻,也更具深度.为此,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应该从哪些角度思考和探究,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相关知识,掌握更深层次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重视预习,并且总结和归纳遇到的不懂的问题,在课堂学习时认真听讲,分析教师是从哪些角度来分析问题的,并将教师的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之中,这样一来,学生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便可以自行解决.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对学生的课后复习做出明确要求,要求学生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并总结教师讲解的解题技巧与解题思路.学生通过不断的总结整理,会逐渐提升自学能力,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探究其他的解题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深度.比如在总结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例如,可以将长方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先求出长方形的面积,然后将长方形的面积除2便可得出三角形的面积.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梯形面积公式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三角形可以理解成上底为零的梯形,此时梯形的面积公式变成了“(零加下底)乘以高除以2”,而将这一公式进行简化,便成了底乘以高除以2,这样便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四、利用信息技术与课堂内容结合,加强学生思维发展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为多个领域带来了相应的便捷,其中,教育领域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从原本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衍生出微课程、翻转课堂等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的课程教育.但多数教师由于应用范围、广度及信息过于局限,没有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细化教学内容.其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存在一定问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结合必然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教师应积极挖掘、整合有效的信息资源,创新信息渠道来源,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这不仅可以改善课堂教学质量,也可以迎合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基于信息技术细化教学内容,实现深度学习

    数学学科在小学教学中有着较为关键的地位,其本身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严谨性、抽象性,新课改明确强调,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围绕学生主体构建课堂教学计划,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加强学生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完善数学学习观念,推动学生逻辑推理、数学思维的加快形成.但据不完整统计,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数学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学习成绩,思维依然停留在传统教育层面,不仅无法落实新课改课程政策,也使学生的思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鉴于此,教师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学生数学体验的同时,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促使学生加强数学感知.例如:在小学数学六年级“位置与方向(二)”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细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用语言、绘制等方式叙述路线图,加强学生的空间感知,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结合,通过多媒体呈现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可根据“故事情境”展开教学内容,利用Flash动态图、视频、图片等方式,以“人物回家”这种代入感较强的方式构建教学课堂.可以学校为中心,利用人物回家的故事线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帮助“人物”找到回家的路线.如:让学生从学校在不经过B点的情况下走回C点;从学校如何以最短的距离到达A点;如何从F点以最快速度到达B点等空间问题,在加强学生实践经验,满足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

    2.利用信息技术渗透作业模式,促使学生深度学习

    作业是检测学生学习结果,加强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措施,但多数教师依然停留在纸张作业的模式上,没有将信息技术与作业内容结合,引导学生在作业中实现深度学习.首先,作业这一模式与深度学习理念高度吻合,学生在自主进行作业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思考,促使学生在思考中加强知识内化.但现阶段学生在面对作业时,多数都不可避免地出现抵触情绪,通过信息技术使得原本较为枯燥的作业模式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深度学习,不仅可以优化学生作业的质量,也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而实现深度学习.

    五、生活因素与课堂内容整合,实现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中思维方向较为关键,学生的思维方向将决定知识的构架.我国教育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數学思维,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基于深度学习模式下,完善学生应用能力.小学数学内容与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教师应利用引导的方式,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联想生活场景,丰富学生思维的同时,实现思想转化,进而利用深度学习加强知识内化,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加强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为学生日后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小学一年级人教版下册中“认识人民币”一课就可以利用生活元素与教学内容结合.“认识人民币”一课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较为简单,教师可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购物活动,使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计算能力,推动思维发展,增强应用能力,有效地落实深度学习.教师可将教室布置成“购物超市”,利用学生文具充当商品,将学生安排为“收银员”和“购物者”“购物者”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师给予的“人民币”和“购物清单”在超市中进行购买,“收银员”的主要任务是帮助“购物者”结算,在结算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在任务完成后实施角色互换,拓展学生思维发展.

    六、小组合作模式,改善学生差异

    小组合作模式近年来被广大教师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其独特的互动性、开放性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并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不仅可以强化课堂教学质量,也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此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由于成长原因与理解能力不同,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利于教师开展教学内容.小组合作这一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学生之间的差异,数学能力较好的学生起到带头作用,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梳理、认知知识构架,进而缩短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在这一基础上实现深度学习.教师在布置任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任务的交互性、合理性和开放性,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数学能力,也使学生在彼此合作中拓展思维.

    结束语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应认识到深度学习的作用和重要性,并且要注重开展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蒋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2018年度综述:基于2018年《复印报刊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论文转载情况的统计分析[J].小学教学研究,2019(2):9-14.

    [2]张屹,白清玉,李晓艳,等.基于APT教学模型的移动学习对学生学习兴趣与成绩的影响研究:以小学数学“扇形统计图”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