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社团助力精准扶贫的成效、困境与对策研究

    林昆仑 陈幸良

    [摘?要]科技助力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主要手段和重要内容。该文通过对全国10个省(区)实地督查,了解和掌握各地科技社团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现状、经验做法,探究各地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困境。在此基础上,从提高精准识别、优化扶贫模式、扩大典型示范、推进农技协发展、强化项目管理、完善政策机制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可操作的对策。

    [关键词]科技社团?精准扶贫?实地督查

    [中图分类号]G322.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20)08-0049-06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到2020年年底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精准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模式和贫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调整[1],是我国当前反贫困的战略、机制和措施,也是现阶段农村脱贫攻坚的主要方式[2]。然而,精准扶贫的减贫边际效应呈现递减趋势[3]。科技创新能够显著提高贫困地区科技供给能力,促进特色扶贫产业发展,提升人员科技文化素质,是脱贫攻坚的“发动机”和“催化剂”。近年来,为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助力各地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科技部、中国科协等多部门先后出台了《科技扶贫行动方案》《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方案》等,旨在通过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要素对接、创业扶贫、教学培训、科普惠农等行动,形成贫困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模式。各地政府、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等也纷纷组织科技力量,参与地方脱贫攻坚。

    科技社团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在推动科技进步、完善社会治理、助力脱贫攻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发挥各级科技社团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脱贫攻坚中的利器作用,摸清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现状,找出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未来政策改进提供决策参考,2017年8月,由中国科协牵头,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办公室通过召开工作对接会和交换意见会、查阅资料、进村入户调查、电话访谈等方式,分5个督查组对湖南、山西、四川、云南、河北、吉林、甘肃、陕西、广西、海南等10个省(区)开展了实地督查。

    一、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的实施情况

    (一)高度重视,认真部署

    从实地调查情况看,各地对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都比较重视,工作部署到位,嚴格按照《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方案》的部署和要求,稳步推进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各地都成立了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印发了《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方案》,积极部署、推进各省科技助力精准服务工作。其中,吉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是由省科协组织单独成立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领导小组;湖南省是由省科协联合省扶贫办、省农委和省农科院成立领导小组;其余7个省是由省科协联合省农业厅和省扶贫办成立领导小组。各省(区)通过实地考察、召开扶贫工作座谈会等形式,全面掌握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基本情况。在扶贫的整体格局中,初步形成“上下联动、系统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创新方式,多措并举

    从实地调查情况看,各地开展扶贫工作的主要做法包括:组织专家深入贫困村,帮助选准脱贫产业项目、引进项目、引进企业,建设培育了一批科技富民产业,逐步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大力培育农技协(联合会),充分发挥农技协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农民增收;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大力培养乡土专家,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带动农民增收;不断完善贫困地区科普设施、科技场馆建设,编印科普宣传册,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科技讲座、科技下乡等活动,大力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贫困群众致富的内生动力;举办免费义诊和健康讲座,提升农民健康意识和水平,减少因病致贫、返贫的概率等。云南省建立了院士工作站,通过决策咨询、建言献策等方式,为区域精准扶贫提供智力支持。甘肃省、山西省和四川省着力打造农资直供、农产品新零售、金融支农平台。广西壮族自治区创新“互联网+科普”工作,打造农村电商扶贫新模式,推动扶贫手段的转型升级。湖南省积极扶持贫困户,大力发展油茶、茶叶、烤烟、中药等产业。海南省扶持引导贫困农户发展槟榔、茶叶、花卉、热带水果、冬季瓜菜、桑蚕等海南特色高效产业。甘肃省发展藏羊、羔羊、温室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以及设施养殖业。

    (三)精准对接,注重实效

    从实地调查情况来看,各省积极组织调动农技协(联合会)、农技推广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科技工作者,聚焦贫困村、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工作,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贫困户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安全住房)的脱贫攻坚目标,精准对接深度贫困地区科技需求,优先安排实施深度贫困地区科技助力精准扶贫服务项目,加快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民生科技问题。根据《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方案》要求,10个省(区)累计建议带动脱贫数、建议支持建设农技协联合会数、建议支持建设农技协数和建议邀请专家服务数量分别为110199人、263个、2611个、20800人,实际完成的数量分别为136308人、334个、4312个、18619人,目标完成率分别达到123.7%、127.0%、165.1%和89.9%。除邀请专家服务数量稍有不足外,其他目标全部超额完成。

    二、科技精准扶贫过程的主要成效

    (一)创新帮扶方式,积极培育主导产业

    各地根据贫困县产业发展需求,立足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专家作用,深入开展第一线的科技服务,通过发放资料、培训讲座、现场指导等方式进行定点或巡回帮扶,积极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帮助贫困地区重点打造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示范村、农技协,培育了一批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促进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升级扶贫手段,通过创新“农技协+基地+贫困户”“互联网+农技协+扶贫”“互联网+科普”等模式,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和发展模式转变,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公司+农户”的扶贫方式,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推广适合地方增产增收的新品种,形成“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示范基地——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的良性循环,使农户在最短时间、最小风险下,得到最大的收获。在实地督查中发现,四川省科协开展“会会合作”“会村合作”“站村合作”,开展“技协+基地+贫困户”“互联网+农技协+扶贫”等模式,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共198项,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吕梁市岚县依托科协定点扶贫项目,加强基地建设,培育主导产业,建成了一个集科研、繁育、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康农薯业龙头企业,仅马铃薯一项产业即可增加农民人均收入近2000元,5000余人实现脱贫。吕梁市临县科协与中国薯网合作,对贫困户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产品回收等措施,引进推广荷兰14号等新品种,重点推广机械化作业,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力助推临县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

    (二)加强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不断增强内生动力

    各省(区、市)科协广泛组建专家服务团,以提升农民的科学素质和生产技能为重点,选择实用性强的职业、工种和农业适用技术,采取“一对一”“点对点”的方式送课上门、送专家上门,面对面、手把手地帮助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农户的科学种植和养殖水平,增强贫困群众致富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和技术引领的作用,引领、带动贫困农民脱贫致富。部分省份通过省级科技专家精准对接地方科技工作者和乡土专家的方式,培育一批身处当地、熟悉情况的乡土专家和技术能手,扩大基层科技人员参与面,充分发挥乡土专家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引导农户摆脱传统观念,提升生产技能,转变经营方式,在推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云南省科协在贫困地区新建省级“院士工作站”2家、“科技专家服务站”28家,服务范围涉及种苗组培、畜禽繁育、测土配方、生物制药、病虫害防治和农产品加工等,为当地企业研发新产品32个,培养科技人员100多名,创造经济效益6200余万元。

    (三)推动农技协(联合会)建设,努力发挥协同效应

    调查发现,各类农技协专业性强,辐射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作用显著。各级科协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农技协和农技协联合会的发展,充分发挥了农技协在基层的示范、引领作用。吉林省科协大力推动农技协发展,现已形成玉米制种、食用菌、有机肥、马铃薯、生态养殖、蔬菜协会等不同领域的农技协组织1370家,在引领、带动贫困农民脱贫致富上成效显著。

    (四)实行“点对点”帮扶,带动精准施策

    各地为每个贫困户建档立卡,明确了脱贫责任人、技术负责人以及联系方式,确保贫困户有问题能找到专家咨询,有产业能找到专家指导,在农技协、各种专业协会、合作社等支持下,采取思想帮扶、生产帮扶、技术帮扶等方式,送技术下乡,为贫困户脱贫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证。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引导农民走向思想脱贫和技术致富之路。湖南省科协投入资金1670万元,在全省遴选1万名农林科技专家参与扶贫工作队,将科技助力扶贫工作扩大到187个贫困村,采取“点对点”的帮扶模式,取得较好成效。海南省科协积极探索定点帮扶新路子,选派干部挂职村第一书记,开展进村入户“一对一”结对帮扶,并结合握岱村以橡胶、槟榔为主导产业,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

    (五)推动贫困地区科普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科学素质和生产技能

    部分地区科协抓住“扶贫先扶智”这一工作要点,不断完善科普设施、科技场馆建设,通过建设科普e站、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等,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农民科学素质得到一定提高。四川省科协在贫困县建成电子科普屏370个、科普活动室3400个、科普画廊4000个、科普图书室2000个、“三农”网络科普书屋1000个;开办康巴卫视“云丹科普苑”,每年向藏区播放100多期专题科普知识,在120多个县开办“科普大篷车”电视栏目;“中国流动科技馆”完成贫困县巡展130多次。河北省科协共支持贫困地区建设科普e站328个,占全省数量的51%;同时,安排9套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加大在贫困地区的巡展计划和力度,2017年,又新增了7套流动科技馆;承德市科协在滦平县建立了1所农村中学科技馆,完善和建立了5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典型,已印刷《农民科学素质手册》37000册。吉林省科协为全省農村新配备宽带科普终端机1783台、科普大篷车13辆,建设科普中国乡村e站22个、农村科技馆12个,完成科普画廊、科普宣传墙建设项目17个,积极开辟科普中国融媒体传播平台、吉林手机报“e点科普”“吉林科普微窗”等新媒体科普空间等。

    三、存在问题

    (一)扶贫模式有待优化

    实地督查中发现,基层专家的力量尚未得到充分调动,科技专家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的模式作用有限。成效比较明显的湖南省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主要依靠省级科技专家实施推动,项目由省直单位承担,市、县科协缺乏统筹协调的机制和手段,市、县级的专家参与度不高,造成层级脱节。从调研的楚雄州双柏县、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县来看,云南这两个县入村服务的科技专家队伍基本以县级农技推广人员为主,年龄偏高,来自大专院校、大院名所的行业知名专家相对较少。科技助力精准扶贫需要突出产业扶贫,充分发挥科技专家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高级专家+技术协会/龙头企业+贫困户”“乡土专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示范户+贫困户”“综合型专家+扶贫工作队+贫困户”等是较为实用的模式。

    (二)扶贫精准程度不高

    实地督查发现,落实科技助力扶贫精准到户存在现实困难,陕西、山西等省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精准程度不高,山西省仅有较少部分(院长、所长等具有行政领导职务人员)负有直接帮扶到户的责任和义务,绝大多数知名的农林类专家扶贫工作以讲课培训、技术推广为主,面上工作较多,点上工作较少,加之基层专家、乡土能人力量未充分调动,极少有农户得到专家的“一对一”帮扶。

    (三)扶贫工作推进缓慢

    部分省份对科技助力精准扶贫重视不够、力量分散、工作不到位。个别省份对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畏难情绪严重,工作开展不力,目标认识不清,上下联动不足,任务分工不落实,工作执行不到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协上下联动不足,信息共享不够,自治区科协对基层科协工作了解不深,数据掌握不全,市县科协对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工作方案、内容目标认识不清,执行不到位。

    基层科协尤其是市、县科协机构不健全,人员较少,经费不足(部分县科协每年工作经费仅2万~3万元),难以有效组织相关科技专家开展帮扶工作,机构人员和队伍力量亟待加强。贫困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科技推广、产业示范等科技扶贫工作因缺乏劳动力而趋于被动,科技助力扶贫难度较大。

    (四)农技协(联合会)建设发展良莠不齐

    实地督查中发现,成立农技协和农技协联合会的“门槛”较高,特别是注册资金和验资费用对于贫困地区农民是较大的负担(5000元到几万元不等),地方科协尚无相关资金支持,贫困村对成立农技协和农技协联合会的积极性不高。河北省农技协(联合会)由于受专业合作社冲击,以及各级民政部门对社会团体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基层农技协注册登记、年检审计、党组织建设限制太多,一些处于起步阶段的农技协被迫注销,整体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海南省农技协(联合会)由于缺乏政策和资金扶持,普遍存在农技协建设规模小、组织松散、规范性差、管理水平低、辐射作用较小等问题。

    贫困地区农技协(联合会)以种养殖业为主,发展当地特色农林产业优势明显,但受自然环境、气候因素影响较大,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农业增收存在不确定性,粮油精深加工、大棚蔬菜种植、经济林果业等新型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产业规模小,收益不高,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等问题。

    四、对策建议

    (一)优化科技助力精准扶贫模式,突出“产业扶贫”的重要地位

    实践证明,建立优势主导产业,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措施。科技助力扶贫要瞄准扶持、建立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来发力,立足本地产业发展的特色与优势,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等[4],通过开展土地流转、成立农技协吸纳贫困户入会、雇佣贫困人口就业、发展订单农业等方式,搭建与贫困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创新开展“龙头企业+基地+农技协+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等扶贫模式,既能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建立稳定的脱贫机制,又能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5]。要大力推动在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户开展产业扶贫、“互联网+扶贫”[6],选准优势产业,使贫困户依托产业发展得到稳定、可靠、持续的收入来源,实现脱得了贫、稳得住、不返贫。

    (二)强化措施,提高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精准度

    科技助力精准服务措施应进一步精准、强化,做到“实际、准确、清晰”。要全面、彻底地摸清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明确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切入点、标准和对象。针对贫困地区现有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等基本情况,结合实际编制扶贫项目任务书,确定实施内容、投资规模、进度安排、受益对象、责任分解等内容。通过推行提供技术指导、技术资料、优良品种、信息服务和订单生产等扶贫方式,构建起集中优势、集中力量、集中资源的科技助力精准扶贫新模式,大力提升扶贫效果。要进一步了解可以参与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贫困户的具体科技需求,精准遴选科技服务专家和团队,依托科协组织的平台,使科技供需无缝对接,提升服务效果。

    (三)典型引路,充分发挥先进模式的示范作用

    注重典型经验的总结推广,以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集中优势科技资源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大力宣传本地区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先进个人、先进事例等。立足长远,建立长效机制,使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持续推进。放大典型事例的示范效应,采取内外联动、上下联动的方式,邀请媒体深入一线进行体验式采访,集中报道各个层面各种类型的先进典型,形成强大的正面典型宣传声势,充分发挥典型事例的示范带头作用。

    (四)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和规范资金使用,促进项目管理制度落实

    科技助力精准扶贫要加強项目从立项到检查结题的全过程管理,规范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一是项目选择和设计要符合扶贫实际,确保其科学性、有效性;二是必须制定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并严格实施;三是强化预算管理,实行预算调整报批备案制度;四是规范项目资金划拨的合同化管理,通过市县两级科协之间、科协与具体实施单位之间签订项目合同协议,明确项目实施的任务和目标,加强项目的绩效评价;五是缩短代理记账的入账周期,为项目监控提供及时、全面的财务信息;六是建立和完善项目资金收入支出管理制度,坚持专款专用,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计划、使用程序、往来合同、报销手续、银行记录等方面进行规范和考核。加大对专项资金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专项资金往来管理制度,严格内部监督,进一步规范财务操作程序,提高内部管理水平,防范资金使用风险。

    (五)大力扶持农技协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各种专业的农技协组织在带动农民增收脱贫方面作用巨大,成效明显。应加大支持力度,及时表彰扶贫成绩突出的农技协组织,调动农技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农技协的辐射带动作用。应积极争取民政部门的支持,为农技协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快农技协发展。

    (六)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参与扶贫

    应制定鼓励科技工作者参与助力扶贫的政策,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将助力扶贫工作与科研工作同等对待,并制定必要的奖励、分配等措施。对在科技助力扶贫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必要的奖励。加大对科技工作者参与助力扶贫的项目和经费支持,建立责、权、利对等的工作机制,激发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助力扶贫工作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刘铮,浦仕勋.精准扶贫思想的科学内涵及难点突破[J].经济纵横,2018(2):72-77.

    [2]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7-150.

    [3]刘冬梅.我国科技扶贫的机制创新问题探析[J].中国国情国力,2015(9):14-17.

    [4]赵晓峰,邢成举.农民合作社与精准扶贫协同发展机制构建: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16,37(4):23-29.

    [5]王国勇,邢澂.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15(9):46-50.

    [6]金玉清,马晓霞,邸光才,等.基于“互联网+”的精准扶贫路径研究[J].经济论坛,2018(2):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