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人教版)

    张强 李文君 闫桂红 丁利 孟祥宏

    

    

    

    一、教学分析

    1.“河流”教学分析

    “河流”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的内容。“河流”是自然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河流和人类的关系也极为密切,是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河流”也是初中地理中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素材点,通过国情教育,学生既可以明确我国的国情优势,培养爱国情感,又可以了解国情劣势,激发忧患意识和责任心,从而产生知国—爱国—报国的情怀。因此,“河流”这一节内容既可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又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渗透,是初中地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1)课程标准要求。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课程标准解读。由单元课程标准可知,了解河流的概况、描述河流水文特征是基础。以母亲河之称的长江和黄河作为案例,通过图文、视频等资料引领学生从地理视角认识长江和黄河,看问题,析原因,找措施。在分析长江和黄河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影响的同时,使学生学会用图文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了解从时空维度认知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地理思想,从河段到河流,从河流到流域,学生建立起研究问题要从局部到整体的视角,治理河流问题,关键在流域开发方式,治理河流问题,要全流域统筹规划,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3)课时安排(图1)。

    (4)学习目标。①通过读图,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概括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掌握长江、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防治问题。②借助图文、视频等资料,说明长江和黄河的概况,评价长江和黄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阅读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分析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③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对母亲河的关爱之心和热爱之情,在爱国主义情怀的浸染下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发展观,形成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

    (5)学习重难点。重点: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分析河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难点:河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

    (6)教学思路(图2)。

    2.“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中的教学内容,是“河流”中的一个案例分析。学习过长江,重在开发,兼顾治理,再学黄河,重在治理,兼顾开发,研究问题的视角不同,但研究方法相同,可以培养学生“因河因地制宜”的地理思想。通过对“黄河”的学习,兼顾流域的研究,对“自然灾害”和“黄土高原”的学习做了铺垫,有启后作用。

    学生通过图文资料,归纳、总结黄河上、中、下游的环境问题,通过分析流域环境问题对河流环境问题的影响,可以培养区域认知能力,学会用比较区域差异的研究方法研究地理事象。通过探究黄河上、中、下游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可以树立人地协调的理念,通过归纳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奉献可以培养热爱母亲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怀及民族自豪感。

    (2)学情分析。本课时是“河流”单元的第三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研究一条河流的基本方法,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对母亲河——黄河有一些零零散散的了解,但不系统,对一些现象也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对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起来比较有难度,对于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也缺乏理性思考。他们对直观感性的知识更容易接受,因此在课堂上用了较多时间,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来突破難点。

    本节课知识点多,知识跨度较大,综合性强,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困难。可用表格归纳的方式帮助学生整理知识,落实思路。

    该年龄段的学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本节课又是很好的育人素材,用歌曲和视频,用优美的文字和语言去渲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学习目标。①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奉献。归纳黄河各河段存在的环境问题,探究解决措施。②通过运用地图和资料,探讨黄河各河段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③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母亲河黄河的关爱之心和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怀,树立人地协调的理念。

    (4)学习重难点。重点: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奉献,归纳黄河在发展中的问题。难点:通过运用地图和资料,探究黄河各河段环境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如表1所示。

    三、教学反思

    教学亮点:第一,本节课基本实现了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德育渗透,符合立德树人的基本思想。第二,本节课创设了较为真实的情景,且设计了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使课堂有内容,有深度。第三,本节课采用学生小组合作探讨并讲述,教师引领的方式完成教学目标,真正实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第四,本节课采用大单元教学设计,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单元及课时教学目标。第五,本节课实现了由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的转变。

    不足之处:第一,学生在讲解每个考察点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对于一些关键点的把握还不够,教师的基本功仍需加强。第二,分组容易产生一个问题,每一个小组只关注自己的考察点击周边的地理问题,而忽视了整条河流的地理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